李行为两岸的电影为中国的电影有哪些,两岸电影名称

时间:2023-05-31 23:34:00阅读:1118
2019年5月下旬,第11届两岸电影展之李行电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89岁的李行拄着拐出现在开幕式上,陪伴他的是近四十年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演员甄珍和由他带入行的演员杨贵媚。这时,距他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王…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2019年5月下旬,第11届两岸电影展之李行电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89岁的李行拄着拐出现在开幕式上,陪伴他的是近四十年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演员甄珍和由他带入行的演员杨贵媚。这时,距他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已经过去60年。同时期的导演胡金铨、李翰祥、白景瑞等都已仙去,而李行一直活跃在电影界,他的名字贯穿了半个多世纪的台湾电影史。

《街头巷尾》·1963·

李行本名李子达,1930年生于上海,因战争爆发随家人定居台湾。入行后,他执导了五十余部电影。1963年,李行执导的《街头巷尾》大受好评,为他带来声名;此后的《蚵女》《养鸭人家》等影片让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1979年起,李行凭借《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连续三年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达到导演生涯的高峰。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李行创作偏向保守,一直坚持乡土气息,拥护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有时甚至有说教意味。他的电影中,慈父严母是常见搭配。但这与他本人的经历相反,他父亲严厉刚直,母亲温柔周到。童年时期,父亲丢下一句“我要去西北弘教”,便匆匆离去,留母亲一个人收拾家当,带着四个儿子苦追。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曾两次掀起“琼瑶热”,皆与李行有关。1965年,他将琼瑶短篇小说《六个梦》中的两篇《追寻》《哑妻》,分别改编为《婉君表妹》和《哑女情深》,票房大爆,琼瑶的小说一时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的香饽饽。70年代,他搭档张永祥,连续改编《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碧云天》等6部琼瑶作品,将琼瑶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在片场,李行以严格著称,业界流传着“不被李行骂过的演员就不会红”的说法。通过他的镜头,邓光荣、钟镇涛、甄珍、杨贵媚等演员为人熟知,70年代台湾当红演员秦汉、秦祥林、林凤娇皆与他渊源颇深。80年代到新世纪初,台湾电影各个门类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受过李行的调教。

进入80年代后,李行频频往来两岸三地,不遗余力促进大陆、台湾、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合作。他的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是第一部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轰动一时。1990年,他率台湾电影代表团首次到访北京,使得隔绝四十年的两岸电影人重聚。在他的斡旋下,两岸三地导演研讨会已由三地轮流举办过若干届。

鉴于年龄与经历的相似,电影界常将李行与谢晋作比较,二人在1992年两岸三地导演会上见面,一见如故。后来谢晋去台中游玩,李行放自己的电影《唐山过台湾》给他看,看到一半谢晋忍不住讲话,他说:“这部片子就是我导演的。你把导演换成谢晋,我的《芙蓉镇》导演换成李行,很像嘛。”2008年,李行录制一档谈话节目,访谈最后主持人说起谢晋离世的消息,他听到后声泪俱下:“谢晋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位巨人!”

吾土吾民》·1975·

在李行电影展的开幕式上,他将自己毕生的电影资料留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他头发斑白,但中气十足,回忆时数度哽咽。他称,台湾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曾劝他不要把所有资料带回大陆,“我一直奔走在两岸电影的交流,我只要觉得我有精神有体力,我会继续推动两岸的交流。我回答他说我要落叶归根。”

2021年8月19日,李行因心脏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

健康写实主义

1957年,李行第一次担任导演,他与另外两位导演联合执导了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票房大获成功,继而拍摄了“王哥柳哥”系列电影迎合市场。当时李行全无导演经验,更遑论个人风格与创作,通常是第二天要拍片了,前一天进电影院看一下上映的影片,看看有哪些处理手法可以借用。

六年之后,李行自组电影公司,拍摄国语电影《街头巷尾》。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大杂院里住着七八户从大陆来台的外省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一直没有放弃重回大陆的希望。他们与院里的本省人相互扶持。拾荒者石三泰对孤女小珠疼爱有加,虽然生活贫困,但两人感情深厚,情同亲生父女,过着平淡但满足的生活。

此时的台湾,盛行武侠电影和爱情文艺电影,处于一片黄梅新腔旧曲和都市奇情悲喜剧的厮杀中,内容虚浮,远离现实。李行将视角对准台湾真实社会面貌,以小市民为主角,着重对人情和中国传统精神的刻画,为当时的影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影片也成为当年台湾年度票房第十名,还被以黄梅调电影在台湾扬名的李翰祥导演在报端盛赞。

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龚弘看完《街头巷尾》大受感动,认为这和他以写实精神为尊的艺术理念相合。当时,中影从台湾电影制片厂借来一批“省政建设”纪录片,内容多为农村渔村生活画面。看到彰化鹿港滨海蚵田中,蚵车在夕阳下一一赋归的镜头,龚弘豁然开朗,打出“健康写实主义”的口号,希望走出穷巷,走向田野,以灿烂、健康的精神拍摄写实影片,避开黑暗面,讴歌正面精神,打造一条健康的写实线。

他聘请李行与《海埔春潮》导演李嘉联合执导《蚵女》,讲述了一个台湾养蚵女的爱情故事。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第一部实验作品。在1964年的亚洲影展上,《蚵女》获得最佳影片奖。

《蚵女》·1963·

《养鸭人家》·1965·

此后,李行获得独立执导《养鸭人家》的机会,影片讲述了养鸭能手林再田抚育养女小月的故事。拍摄时,李行在摄影棚中搭建了养鸭人的住家,实景拍摄了农家,影片中还穿插着外景拍摄的农产展示会和歌仔戏台等台湾的民风细节,这部电影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上映后,获得第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此后,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打响名号,在中影龚弘的提倡下,公营片厂台制(今日台影)和私营片厂大众、国联、万声等公司起而跟进、汇聚成流,终于成就台湾电影持续15年之久、影响深远的制片路线。健康写实主义电影也成为台湾电影类型片的主流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拍摄一段时间商业片后,李行回归健康写实主义影片,接连拍出《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原乡人》等刻画台湾民生的写实电影。与十年前的《养鸭人家》等片相比,经过历练的李行更精准切中了台湾市情,对人性中的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与自我牺牲等美德进一步刻画。拍摄与视听经验全面进步后,李行的影片拥有了更多样的面貌,以更多种形式留存下来: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原乡人》等电影插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原乡人》·1980·

自小父亲便教李行恪守中国伦理道德的家训,他重视“孝道”,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使得他电影中的角色面对长幼、宗族、家庭的选择时,常常向传统屈服。大学期间,他就读于师范学院的教育系,这亦使他的作品中呈现出说教的色彩。

“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无不与我在大陆从童年到青年那19年记忆有关,也与我在上海读高中时的观影经验及所受到的电影文化启蒙密切相关。”李行经历了40年代上海的一批好电影,《假凤虚凰》《夜店》《八千里路云和月》《太太万岁》等电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采访中称,自己的拍摄风格受到费穆影片《小城之春》很深的影响。

在李行的电影中,原乡、人情是两大主题。他说:“都是离乡别井妻离子散,所以人心苦闷。我不是关心人心苦闷,想反映现实生活,在茫茫然前途不知在哪里,把心情刻画出来。我用爱来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看看台湾将来的发展,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为两岸的电影,为中国的电影

在导演生涯中,李行一直在与艺术和票房缠斗。1965年,引发第一次“琼瑶热”后,琼瑶大火,小说写不过来。李行拍了全力发挥个人意志的《贞节牌坊》《路》《玉观音》等影片,票房接连惨败。他花了14个月时间,将《路》制作完成,讲述一对父子的情感故事。《路》公映当天10点早场,他蹲在角落盯着售票处看,发现路人们看看海报就走了。“我好想冲过去拉着他买票,说你看,不好看我退你钱。很像妓女拉客的样子。”一个早场只卖了七八张票,对他打击非常大。“我那时候想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票房的验证上有挫折感。我就想,得奖固然重要,卖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投资人收不回成本,谁还愿意继续投资拍电影?”李行回忆。

随后他拍了两部时下流行的个唱片《情人的眼泪》和《群英会》,挽回了票房,又联合白景瑞、胡金铨帮助李翰祥拍摄《喜哀乐》,收获了票房和口碑,得到肯定。

《喜怒哀乐》·1970·

70年代,李翰祥从香港回到台湾成立国联电影公司,但经营状况一直不好。李行、白景瑞、胡金铨提出免费一起拍一部戏,希望能够赚钱帮忙还债。一个人负责四分之一的故事。白景瑞擅长拍喜剧,负责《喜》,拍摄了一段默片。胡金铨改编京剧的《三岔口》,拍完了《怒》。李行改编了一段《聊斋》中的人鬼恋,拍了《哀》,李翰祥也取材《聊斋》,拍了《乐》。李行回忆:“二三十分钟的东西,每个人都想用新的手法处理自己那段,四个导演在较劲。最后出来非常卖钱,帮他还了债,也更稳定我们四个人的交情。”

此后,李行开始着力推动自己构思多年的古装剧《秋决》。这部电影取材于民间故事《不肖子咬断亲娘乳头》,讲述奶奶护孙心切,过度溺爱导致孙子作奸犯科入狱,为了不断子绝孙,奶奶将女子送入牢中,以求传宗接代。孙子一直怨恨奶奶,直到秋决之日才逐渐觉悟勇敢负责。这部电影中,李行一改惯行的小城叙事,着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父权、伦理观、生命观、时序伦常的探讨。

《秋决》·1972·

李行花了十年构思,影片投资来自好友义气帮扶。邵逸夫听说李行要拍《秋决》,没细问内容就给了他10万,告诉他:希望能够在你的预算上更宽裕地把你的理想完成。邵逸夫要求李行拍摄完后给他看拷贝,如果他满意就高价买,不满意要把10万如数退还。拍摄完成后,邵逸夫对影片很满意,但他告诉李行:发行真的很难。李行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在香港做宣传,但影片未能进入当年香港电影排行榜前100名。

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成为李行最钟爱的作品。在当年举办的第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秋决》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奖。此后多次重映,李行也在每次采访中津津乐道。

《秋决》之后,李行再次与琼瑶合作,连拍《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碧云天》等6部琼瑶作品,掀起了台湾第二次“琼瑶热”。

此时,李行已是台湾极负盛名的导演之一,与他合作成为很多演员的梦想,他对每个合作的演员都非常上心。邓光荣第一次与李行搭档,李行叫上摄影师、化妆师、灯光师和服装师,一起给他做造型。邓光荣练铁砂掌多年,肉很粗糙。拍他的戏时,手一举起来李行便把镜头摇下去,不然会有一只非常僵硬的手。

钟镇涛第一次和李行合作是在电影《小城故事》中,当时他是香港乐队“温拿五虎”中的成员,顶着背包摇滚头。李行一见就提出要把头发推平。钟镇涛答应后,他第二天邀请各路媒体召开发布会,现场给钟剃头做造型,再将其送去鹿港、三义生活了一段时间以贴近角色。

《小城故事》·1980·

林凤娇是李行御用女主角之一,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香港半岛酒店的咖啡室。他让林凤娇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再走回来。“这一来一往,我就看她有没有那个料。很多新晋演员你让他走路,他不会的,同手同脚。林凤娇就可以。很自然。”

1983年,李行与白景瑞、胡金铨联合执导《大轮回》,在票房上被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联合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超过,自此,侯孝贤、杨德昌等新一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一度扬名国际,而李行在1986年拍摄《唐山过台湾》后,便未再有电影问世,转而为两岸电影交流奔走。

1996年,李行的大儿子因车祸去世。在医院,李行一直握着他的手,凑近了闻着,“怀念儿时他嫩嫩的小手,有一股奶香的味道。”儿子去世后,有一年庙里做法事,最后一天把灵骨塔的所有骨灰坛都炸掉了。原本的骨灰坛一片都找不到,只能做个衣冠冢。逢年过节李行都去庙里对着衣冠冢看。“后来我跟我女儿讲,以后我们过世,火葬以后丢在海里或者葬在树里头或者丢在山上。三代以后没人记得你了。儿子的过世,让我们夫妻对生死看得很淡。”李行说。

在未拍片的人生后25年,李行的生活依然与电影密切相关。他致力于促进两岸电影沟通,频繁奔走于三地间。一次采访中,他说:“我把对电影的喜爱、忠诚和努力作为自己的使命,终身不改其志。这些事情的影响不是马上可以看到的,但我们还是要推动它,我在有生之年就是要做这些事情。不是为我,是为两岸的电影,为中国的电影。”

(参考资料:《台湾电影教父——李行导演访谈录》《李行 老当益壮,奔走两岸,统一电影》《论李行电影的健康写实主义》《台湾的乡土电影大师》《见证台湾电影崛起和没落的关键人物》《画出台湾电影发展的轨迹——记台湾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李行》《“我拍的就是中国电影”——李行导演对话录》《台湾的活电影史——导演李行》《我所行走的电影之路——深度访谈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李行》)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明萌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