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误导大众的影视剧令人啼笑皆非,影视剧里的历史误导了多少人
感觉即使再严谨的影视剧制作都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错误,几乎是没有十全十美符合现实的吧。
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无语的影视剧错误常识
医疗剧制作
在这类影视著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急诊病人,每每这个时候我们总会看到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外面大喊,病人大量失血,现在急需输血,谁是病人家属?
然后就看到有人喊我是病人家属,输我的输我的,然后就真的去输血了。
我一个门外汉都知道这样简直是开玩笑,每次献血的时候都会经过层层检测化验,最终确认合格才可以用。
而且直系亲属之间是不能互用血液的吧,也怕各种风险。
这现抽现用真的是太不拿我们当回事了,把观众当傻子了吧。
还有那些正在输液的病人,情绪激动突然把针自己拔掉转头就走,居然都不按一下的吗?
我知道自己有一次打完没按好都出了不少血,这直接拔掉反而啥事没有。
在《感动生命》剧中的一个镜头,直接被专业人员点评“简直是胡说八道,”剧中在抢救一位急诊病人时,主任医生却说到“快,10克速尿,抽200cc的血送检验室。”
专业指出正常情况下用10到20毫克就可以了,而且本来就是危急病人了,去化验一下还要抽调200cc血液,这真的合适吗?
还有很多常见的吃安眠药自杀,吃上几片安眠药,喝点红酒就可以安详地走掉,这真的是误导大众了。
人吃了安眠药后不但不能入睡,还会因为胃的剧烈疼痛而难以入睡甚至呕吐,所以千万别被这些无脑编剧误导。
最后吐槽的大多是医疗剧中那些耍帅的镜头,好好的白大褂愣是穿成了风衣,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为医护工作者基本的穿戴整齐都做不到,可是会被罚款的。
抗战剧制作
这类影视剧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不愧是神剧!
很多抗战剧真的作为观众我们都看得尴尬,导演和制作真的不觉得是在天马行空吗?
作为主角在抗战剧中绝对的金手指般的存在,一个人对抗十几个鬼子,自己毫发无损,反观鬼子全部被放倒。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人家鬼子汉奸中枪后立马就归西了,再看看我们主角,中枪后恨不得说一整集的废话,然后镜头一转居然又抢救成功了。
抗战时期衣服永远是新的,连点褶皱都看不出,发型永远是锃光瓦亮的,男的皮衣皮靴,女的比现在都时尚,虽然身处抗战一线,还有功夫把头发编出花来。
不但是剧情神,台词也是雷人,记得有一句台词大概是说有一位神枪手,八百里开外一打一个准。
好家伙兄弟,那可是八百里啊,你以为是八百米还是八十米啊,你这不是神枪手,你这是导弹(捣蛋)吧,真有这本事,直接给日本首相来一枪,估计战争也就结束了。
还有的直接预言抗战八年,我们再坚持一年就胜利了,好家伙,你这比神算子还神,姜子牙也不敢这样算呀。
古装剧制作
记得当时看《少年包青天》的时候,公孙策有感而发突然吟诗一首,巧不巧的居然还是后来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能说公孙先生确实“高。”
觉得古装剧比其他类型的剧更容易出现差错,因为过去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吃穿住行都有明显的不同,各种称呼礼仪制度都是不同的。
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混乱。”
而且很多都是在历史上查无此人的,有些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像《宰相刘罗锅》,但其实刘罗锅并不曾做过宰相。
《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断案入神、清正廉明,可现实中包拯为官之时早已不是少年,他可是在二十八岁才考取进士。
而且在《神探包青天》这部剧中居然出现了“穿越”而来的食物,在一次调查中,一位老人家居然拿出了玉米招待包拯一行人,估计导演可能不知道,玉米是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
《神探狄仁杰》中居然出现了“辣椒,”早知道辣椒最早作为观赏用的,是16世纪末由外国引进的,到了清乾隆时代才被人们端上了饭桌,这绝对和上面那个“玉米”是一伙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不能被电视剧“骗”了,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一名男子因为生活不顺想要用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命还在,活活受了一圈罪,事后他说他是看到了电视剧里都是这样演的。
只能说兄弟啊电视剧里不一定都靠谱啊,再说了好好活着多好。
吐槽归吐槽,就是自娱自乐,人家演得认真,我们看个热闹就好。
满满的求生欲告诉我还是有非常多的好看的影视剧等着大家,一起追剧去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