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尽头,命途狂奔电影
现实主义温情佳作《命途狂奔》,曾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入围第十届北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作为一部聚焦癌症幸存者心路的英国独立佳作,影片此次在欢喜首映独播上线,是在北影节小规模上映后,首度与国内观众线上见面。
《命途狂奔》的开头颇为“惊吓”:两位少年在医院中裸身开始一场赛跑,遭到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疯狂阻拦。
这放飞的一幕并不是为博眼球而来,随着观众一一看下去,电影将勾勒出两位抗癌少年跨越20年的友情,以及白血病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命途狂奔》以喜剧的框架消解癌症这一略带沉重的题材,着重探求两个人生境遇完全不同的癌症患者破除内心壁垒,获得新生的心路历程。
抗癌题材影片在市场上不胜枚举,如何将这个题材拍出新意,拍出创意,是《命途狂奔》最与众不同之处。
昔日病友直面癌症复发
在生命尽头“疯”最后一次
十几岁时,本和马克在医院相遇,两人同患白血病。
病魔让他们远离学校与社会,却没有夺去两颗充满好奇的心灵,两人在夜里逃出医院,在病房里打球,在走廊里奔跑……
友情成为他们的盾牌,让两人在病痛中依旧快乐而坚强地生活。
20年后,死里逃生的本和马克依旧是最好的朋友,然而两人的人生却因生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马克在康复后选择为自己而活,他成为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癌症儿童。
马克极度我行我素,必须让别人配合他的脚步。
病痛在本的记忆里成了不能触碰的伤口,他患上强迫症,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无味的生活。
两人约定每周一起吃饭,然而随着马克的一次爽约,本的人生再度被宣判死刑。
在例行血检中,马克发现本的白血病不仅复发,而且已经进入晚期。
本陷入绝望,马克却另有打算。
在马克看来,两人的身体虽然从那场大病中幸存,但心灵却困在癌症留下的长期后遗症中。
癌症,让本始终躲在抗拒外界的安全壳中,癌症,夺走了马克曾经最好的朋友。
为了将本从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救出,马克赌上自己的所有,和本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胡闹之旅。
辞去工作,丢掉家具,两人仿佛回到少年,重新站在20年前的起跑线上……
作为又一部抗癌题材的“哥们儿”电影,《命途狂奔》以平实的走向与优秀的情感闭环在国外收获许多赞誉。
电影采取“昔日”与“现在”的双线叙事,只要细心观察,20年前后处处皆有对应。
除此之外,本白血病复发的“真相”亦有可圈可点之处,算的上是电影的最大泪点。
“哥们儿”电影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后“哥们儿”电影中的元素愈发混搭。
与同题材电影不同的是,《命途狂奔》中的哥俩个性相反,人生迥异。
他们的友情充满矛盾,在人生最后疯狂的旅行中,并不讨喜的马克与过度懦弱的本各自成长,完成了角色弧光的构建。
《命途狂奔》所探讨的也不止于友情,而在于刻画生命之大“情”。
人生之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丰富而绚烂。
变卖家具、抛下一切的情节与开头的裸身奔跑相对应,只有我们放下一切,才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
艾美奖导演生死感悟
绝境中也别放弃爱与希望
《命途狂奔》曾在世界癌症日、世界癌症周上被推荐放映。
导演维克托·比勒毕业于哈佛大学,因拍摄多部纪录片而闻名,曾被提名艾美奖,并在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任教。
电影邀请活跃于电视剧领域的三位演员马修·麦克诺提、安德鲁·高尔、塔姆金·莫钦特担当主演。
这三位演员分别在《黑暗之罪》《狂欢命案》有过合作。安德鲁·高尔曾在知名科幻英剧《黑镜》中出场。
《命途狂奔》的灵感来自于比勒的一位朋友,比勒与友人诺尔斯夫妇将其扩充为剧本,经三轮打磨而成,而编剧之一的詹妮弗·诺尔斯就是一位癌症幸存者。
在剧情中,编剧们为成年的马克引入了一位年轻的抗癌男孩,让少年马克、医生马克、抗癌男孩之间互为对照。
癌症作为沉重的命题,极其容易落入煽情致郁的陷阱中,而《命途狂奔》选择以人性的温暖对抗别离的悲伤。
曾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比勒,相信人不论经历怎样的困境,我们都能找到适应的方式活下去。
为这些身处困境之人送去爱和希望,正是比勒拍摄电影的一份初心。
“从绝症中康复意味着我们比从前坚强,但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它也意味着我们的心灵会更保守、更脆弱。《命途狂奔》讲述的就是当你的心灵受困时,你要如何去寻求突破的故事。本和马克在对方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旧伤疤,但他们在暴露伤口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电影中的温情亦延续到了屏幕之外,《命途狂奔》的部分票房收益将捐献给英国抗癌机构。
同时,本片与欢喜首映平台独播的国产喜剧《温暖的抱抱》类似,也是少有关注强迫症患者的一部影片。
人生路漫漫
唯有真情可抵岁月漫长
《命途狂奔》
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