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板鼓演奏「小切点大情怀评大型红色现代花鼓戏板仓外婆」
来源:【湖南日报】
谌 勇
由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曾少祥先生主编,天心区南城花鼓戏剧团倾力打造,国家一级演员马建纯担纲主演的大型红色现代花鼓戏《板仓外婆》,作为长沙市2022年杜鹃花艺术节“艺韵潇湘”的优秀剧目,2月12日晚在暮云幸福庄园大剧院首演,获得圆满成功。
该剧以杨开慧之母、毛岸英兄弟的外婆、板仓先生杨昌济遗孀向振熙为主角,通过截取老人家的几个生活片段,歌颂了板仓外婆向振熙这个平凡而伟大女性的家国大爱,也通过板仓外婆质朴的故事,向现代观众展示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一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说实话,花鼓戏作为小剧种,鲜有大气之作。人们对于花鼓戏的印象恐怕大都是停留在《刘海砍樵》等花鼓小调,或是《打铜锣》《补锅》这样的小戏上,像《板仓外婆》这样能够让人荡气回肠的作品,的确不多见。90分钟的首演,全场观众频频自发鼓掌,由衷击赏,许多人甚至剧终之后还不愿离去。
我也是几度拭泪才看完了全场,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编剧曾老先生的热情邀请,让我有幸享受到了如此饕餮大餐。作为戏剧艺术的外行,我观剧之后也有良多感触,在此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并喜欢这个难得的好剧。
其一,该剧的叙事手法高超。叙事就是讲故事,《板仓外婆》切入点很小,它只截取了1950年毛岸英烈士牺牲前后这一小段历史,但却巧妙地利用闪回和梦境等蒙太奇手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唱词和道白语言自身的张力,让剧情虚实结合,历史与现实交织。如杨开慧烈士的狱中斗争和壮烈牺牲,从谭嗣同到杨昌济再到杨开慧、毛泽东进而到毛岸英的家国情怀的师承和家传等等。这些不仅使全剧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扩展,让观众看到了宏阔的历史画面,也让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其二,该剧的人物形象丰满。以往的影视剧很少关注板仓外婆向振熙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编剧却能够将目光投注和聚焦到这一人物身上,并对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找到了她身上可贵而闪光的东西,并为之倾情歌颂,真可谓另辟蹊径,独运匠心。该剧主要通过“棉花坡上哭祭夫女”和“命杨开智给毛岸英写家书”这两场重头戏,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也让一个早年随夫,后又随投身革命的女儿女婿辗转长沙、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在背后默默地操劳,承受着中年丧夫丧女,晚年又失外孙之痛,饱经沧桑却又深明大义无比坚强的“板仓外婆”形象变得十分丰满。
其三,该剧的文辞雅俗共赏,做到了表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国情怀大主题和展示丰富的乡土情韵与生活气息的完美融合。其唱词工整洗练,张力极强,堪登大雅,而人物对白则很湖南很长沙也很板仓,契合人物身份和故事发生的情境,让观众品味到了浓浓的湘土味道。
其四,该剧的演员功底深厚。马建纯老师对于人物造型、人物心理、神态、动作的把握应该说是十分到位的,其他几位主演的表演也是张弛有度,表情动作到位却又显得自然不夸张,应该说体现了整个团队较好的功底。
其五,该剧的曲调选择和舞美设计可圈可点。该剧所选择的还魂调等传统花鼓戏音乐曲调跟内容情境高度契合,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加之演员唱功扎实,的确能让观众入耳入心。该剧的舞美设计则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现场真实感,也极大地增强了对内容的表现力,远非传统舞美可以比拟。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按我的理解,《板仓外婆》的戏剧冲突,应该集中体现在最后的高潮部分,即外婆思念岸英心切,从棉花坡回到家里要杨开智给岸英写信这场戏。一方面外婆想念外孙心切,着急要给岸英写信;一方面杨开智刚刚得到岸英已经牺牲消息,怕母亲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想要对其隐瞒。这一冲突也让观众极大地悲痛和极度地心碎,从而推动情节达到了全剧的高潮,这既是剧情的高潮,更是情感的高潮。略微遗憾的是,这个冲突的处理显得稍微仓促了些,给观众的感觉是,听到噩耗,刚刚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的外婆,突然就用强大的理智让自己从如此巨大的悲痛出离,坚强地对杨开智和李淑一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牺牲意义的理解,这多少有点让人感觉收得稍微快了些,外婆的形象在被有意而着急的拔高。
当然,这也许就是一种戏剧的夸张手法,这种感觉只是我们外行的一孔之见。总之,板仓外婆是个平凡而伟大的好外婆,《板仓外婆》更是一部难得的好戏剧。
2023年2月14日凌晨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