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再宁||梦回大糖

时间:2023-05-31 18:14:05阅读:2054
梦回大“糖”蒋再宁前段时间打扫房间整理物品时,在书桌的抽屉里看到厚厚的相册就顺手取出打开。里面有些相片微微泛黄,其中有许多我在糖厂上班时的照片,也有与同事的合影。捧在手上翻着相册仔细端详,心中思绪纷飞…

梦回大“糖”

蒋再宁

前段时间打扫房间整理物品时,在书桌的抽屉里看到厚厚的相册就顺手取出打开。里面有些相片微微泛黄,其中有许多我在糖厂上班时的照片,也有与同事的合影。捧在手上翻着相册仔细端详,心中思绪纷飞勾起了悠悠往事,光阴荏苒,从参加工作到如今不知不觉已经三十五年了。

1987年9月13日下午两点左右,虽白露节气已过,但灿烂的阳光仍然把人晒得头上冒汗。一群十八九、二十岁刚出校门的学生娃共30人(男生25、女生5名),聚集在合阳县东门外的国营第二旅社门口,将统一乘车前往单位报到上班。这些小青年是县劳人局面向城镇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为糖厂招录的第一批青工,身份属全民合同制职工,十八岁的我就是其中一员。

今天是报到的日子,大家按照通知早早来到二旅社门口集合。有的是家长送行,有的是朋友送别。每个人都拎着装有衣服被褥和日常用品的大包小包,还有的扛着木箱或皮箱。我父亲、姐姐、二哥都来送我,二哥从斜对面他工作的一运司宿舍搬来了一个黑色的木箱,箱盖有匙扣可以上锁。这个用桐木做的箱子是姐姐工作上班时使用的,到哥哥参加工作时就送给了他,现在我参加工作哥哥又送给了我,这只黑木箱跟随我辗转颠簸,数次搬来搬去,陪伴着我三十多年,现在依然完好无损。

来接我们的是糖厂车队一辆东风牌带着拖挂的大货车,随车接人的是厂办公室姚依宁主任,他安排把行李放在挂车厢,人坐在主车厢。大家你拉我推互相帮助,喊着叫着争先恐后爬上车。送行的亲朋围在车厢下嘱咐着孩子们。在场人数达八九十人显得很热闹,这样的场面引起了很多行人的驻足观望。姐姐非常疼爱我,放心不下的一再叮咛生活上的细节,让我千万注意安全。父亲交代说要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多学多干不要怕苦怕累,不懂就问争取早日独当一面。

车子出发了向东开去,下了颜家坡驶过坊镇街还在疾驰。因为我们年龄相仿,很快就相互熟悉了,大家一路上兴高采烈欢声笑语。我家在县南的孟庄乡,没有来过这里,眼睛好奇的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想着还需多久才能到达厂里?糖厂和我想象中的是否一样?

突然汽车开始下塬,长长的坡道蜿蜒盘旋,大约十分钟到了坡底,再顺着和抽黄总干渠平行的硬化路向南行驶了三公里,跨过一座混凝土虹形拱桥便进入厂区,这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合阳县糖厂。

糖厂位于县城以东二十二公里处的东王乡(现更名为洽川镇)申东村。隶属县经委系统,是以甜菜作为原料的制糖企业。设计日加工甜菜二百五十吨,后经过技改达到日加工五百吨,处理量翻了一番。工人约二百余人,用工性质较复杂,有固定工、合同工、集体工、副业工、长临工。

厂子占地约五百亩左右,四周砌有围墙。坐西面东,西依黄土峰、东临总干渠、北边是南菜园村、南边挨着申西村。生产区和生活区一墙之隔,上下班非常便捷。

上班分生产期和检修期,生产期(俗称榨期或榨季)招聘有短期季节工,全厂总人数达四百人左右。设置三个车间(九十年代初新建颗粒粕生产线后,为四个车间),以制糖车间(简称糖车间)为主,动力车间和机修车间辅助,有厂办、化验室、生产科、财务科、原料科、供销科等科室。

听老工人讲当时在此筹建糖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里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为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个是利用广袤的黄河滩地种植甜菜,为制糖提供大量原料。但是没想到滩地种植的甜菜,含糖量较低无加工价值。

在我们国家,南方制糖以甘蔗为原料,北方以甜菜为原料。甜菜的制糖工艺分为:洗菜、切丝、渗出、饱和、密压、蒸发、结晶、分离、干燥、包装等。听老师傅说陕西省域内只有两家糖厂:合阳县糖厂和旬邑县糖厂,两个厂子规模差不多,都属于地方国营企业。

我们第一批青工的到来受到领导和老工人的热情欢迎,宿舍提前安排妥当,下车后按照房门上写的姓名进入房间。我被分配在二楼和两位老师傅居住,他们都是糖车间的,一位叫张红军,是百良镇东宫城村人。另一位叫党广学,是坊镇灵泉村人。放下行李铺好床后,去找食堂管理员贾恩正办理了粮票菜票,吃过晚饭我们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满怀激动兴奋的心情讨论着未来、憧憬着梦想。

从第二天开始利用一个月时间,厂里组织我们参观车间熟悉设备,简单介绍制糖工艺。学习厂规厂纪宣布劳动纪律,参加岗前培训讲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并在学习间隙组织大家铲除杂草打扫厂区卫生。

培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在糖车间石灰窑当学徒工,学习石灰煅烧乳化的技能,该岗位生产任务是向饱和罐输送浓度指标合格的石灰乳。我的师傅李百运,城关镇固贤村人,工作认真性格幽默。他是厂里的双职工,爱人康曼丽是机修车间电焊工,脾气很好待人和善。李百运师傅于2020年8月不幸去世,我时隔数日才得知噩耗,顿感诧异和难受,心里默默哀悼:李师安息!

我在石灰窑待了两年多,调到动力车间汽轮机组岗位,学习汽轮机工作原理和发电运行技术。动力车间的任务是向制糖车间提供高压蒸汽及全厂电力供应,确保锅炉、汽轮机和配电室安全平稳运行。生产期我的岗位还有一项职责,就是每次快到交接班时间,提前半小时鸣汽笛(戏称拉帏), 响亮刺耳的汽笛声划破天空直冲云霄,提醒大家做好交接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糖厂每年10月中旬召开职代会,会议期间每天的午饭全体职工聚餐。八人就地围成一圈,荤素热凉八个菜,用各人的搪瓷碗盛着,一人一瓶啤酒一条杠子馍。大家有的划拳,有的大压小,好一派热闹祥和、团结友爱的气氛。晚上则邀请放映队在生活区大院放映露天电影。这是职工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冲锋号即将吹响的时刻,因为职代会结束后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榨期开始了。季节工蜂拥来厂,原料科开磅收购,财务科兑付菜款,石灰窑和锅炉点火运行,糖车间各工段串水串汽,做好了下菜的一切准备工作。

11月初的三、四号正式下菜,上午八时随着电铃“滴滴”两声,工人迅速打开原料沟输送渠上的盖板,甜菜立刻顺着水渠被送进洗菜机。在这种特殊时刻,生产副厂长和糖车间主任会亲临现场以示隆重。因车间机器轰鸣声音嘈杂,有些岗位距离较远,为方便及时联系,每个工段安装有电铃,“一停、二要、三多、四少”不同的铃声代表着各种信号。

生产期基本三至四个月时间,分两班制,每班十二个小时,两周一倒班,以中午和凌晨一点半为交接班时间。午饭和夜餐大家上下班轮流在食堂吃,早晚饭灶房师傅会挑着馒头稀饭和菜肴送到车间。而且奖金以产量核算按旬发放,出纳抱着钱匣子来到各个车间发放现金。榨期虽然很辛苦,但数着崭新的“大团结”每个职工难掩兴奋之色,这项奖励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了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跑冒滴漏”,增加了生产效益。

记得1989年榨期,甜菜即将加工完毕,上级调拨了一批古巴进口的原糖。这种把甘蔗经过粗加工的原糖用麻袋包装,每袋一百公斤。不用洗菜、切丝和渗出工序,直接在化糖池融化为糖汁后输送饱和罐,后面的工序和加工甜菜一样。直至五一过后才彻底结束,整个生产期历时半年之久。

还清晰记得1992年生产期,我正与妻子处对象,妻子在县农机修造二厂上班,我们两家企业同属经委系统。她担心我冬天腿部受凉,利用夜晚下班时间,不到一个礼拜给我手工织了一条加厚毛裤送到糖厂。当时我正上班,同事喊我车间门口有人找,出去后她把裤子递给我,就要转身返回县城。我让去宿舍喝口水休息一会,她为了不影响我工作谢绝了,我急忙掏出口袋仅装的二十元塞给她,让去吃点东西暖暖身子再坐班车。她白天上班很辛苦(注:妻子是车床工),晚上还要熬夜织毛线。每每想起心潮起伏,感激之情无以言表!现在妻子退休了,但她闲不住仍在打工补贴家用,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的生活起居。

甜菜俗称“糖萝卜”,属藜科,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后引入我国。大面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及黑龙江等地。甜菜根系发达耐寒、耐旱,便于田间管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是我县广大农民喜爱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清明前后播种,十月中下旬成熟收获。亩产两吨左右收入较高。

每年的生产期,厂大门前的道路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两旁撑满临时帐篷,有卖踅面的、卖饸饹的、卖油糕的,还有卖羊肉泡馍的,各个摊位灯火通明,简直就是风味小吃一条街。申东村经营小卖部的老李也推着架子车来摆摊,香烟白酒、花生瓜子啥都有,俨然就是流动的百货商店。

菜农们开着小四轮或手扶拖拉机前来交售,一辆挨一辆绵延几公里。糖厂白天收购晚上停磅,因此未验收的菜农戴着棉帽子穿着黄大衣,在深秋初冬的夜晚守着拖拉机。有的吃一碗踅面或者饸饹,有的啃着自己带的烧饼馒头充饥,困了打个盹迷瞪一下。我的宿舍成为亲朋熟人歇脚喝水的休息点,我每次都去灶房打来饭菜让填饱肚子,杯子倒满茶水。

这种现象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在路井、甘井、同家庄等乡镇设立了收购点,解决了菜农的交售难,这项便民措施虽然增加了收购运输成本,但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提高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

合阳糖厂生产的“洽川”牌绵白糖、白砂糖、赤砂糖(俗称红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远销全省、市、县及山西省运城地区,成为各地糖酒副食公司争相订购的知名产品。

甜菜加工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副产品----废蜜和废丝。废蜜是经过离心机把结晶体分离后产生的糖蜜,呈酱褐色半流动状。不但含糖量高粘性大,并且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纤维素和氮化合物等,是发酵酿造企业优质的原料制剂。省内外前来拉运的槽车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

废丝是经过渗出提取糖份后产生的甜菜渣,是制糖过程中最大的副产品,含有大量粗纤维、甜菜碱及生物活化因子等,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厂里九十年代初上马了颗粒粕生产线,将湿废丝压榨、脱水、烘干后制成颗粒变废为宝,由于营养高易保存、方便运输而畅销国内并出口海外。

生产期结束后就开始进入检修期,在这期间上班的任务是检查、修理、保养设备管道。工作相对轻松,领导管理也比较粗放,目的是让大家紧张了一个榨期的精神放松舒缓下来,身体得以休养。每到“三夏”和秋收季节会放一段时间的忙假,让家在农村的职工回去帮家里干农活。

从我们第一批青工开始,糖厂接连着88、89两年继续招录了两批青工,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再加上陆续安置的老山前线退伍军人、技校毕业生,青年职工人数达一百多人。厂里到处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我们年轻人喜欢待在一起,我就把宿舍搬到一楼,和秦东林、侯永强三人住在一块,两隔壁是田勇、曹胜利等人。因此这几间宿舍也就成了青工们的聚集地之一。

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哼着程琳演唱的《信天游》和一级战斗英雄徐良演唱的《血染的风采》等流行歌曲,心情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着。厂里效益很好,给职工发放了电热毯、雪花呢大衣、西安三五0七厂生产的防寒服等福利。

每年元宵节过后,随着农村进入春耕春播期。全厂上下紧急行动,主要任务是宣传甜菜种植政策、推广田间管理经验和销售甜菜籽种,我往往被分配在路井镇籽种销售点。

九四年开春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甜菜种植面积急剧缩减。为了提高菜农种植积极性、促进播种面积,我骑着红旗牌加重自行车载着籽种带着宣传彩页,每天骑行五六十公里去大荔县、澄城县的乡镇推广销售,早出晚归但效果甚微。

洽川与山西省临猗县隔河相望,这里是诗经首篇《关雎》的发源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句,吟唱周文王和太姒纯真唯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这里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有着一望无际的万亩芦苇荡,有着千顷的荷塘、鱼塘、栖息着百余种珍稀鸟类,拥有全国闻名的“处女泉”。享有“早知有洽川、何必下江南”的美誉。

八十年代末,东王湿地还未开发也未更名为洽川镇,但是远近闻名人人皆知。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这里是全县群众口中“上黄河”的地方。“上黄河”是指参加东雷抽黄工程建设大会战。1975年8月开工建设的东雷抽黄工程动员合阳县十几万劳力经过艰苦奋斗,鏖战四年建成了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灌溉面积一百多万亩,惠泽合阳、澄城、蒲城、大荔四县人口。解决了“渭北旱腰带”农业发展的制约,使十年九旱成为历史,把昔日旱塬变成了全省粮棉果蔬的生产基地。

二是东王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湿润,驻有省水产研究所、市治黄委河务段、县渔业指挥部等单位。盛产罗非鱼、黑乌鲤及水稻蔬菜,素有“鱼米之乡”美称。以前全县的蔬菜基本由这里产出供应,每个乡镇集会上卖菜的几乎都是东王菜农,勤劳淳朴的东王人为合阳群众蔬菜供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检修期,我们利用休息时间结伙搭伴游玩黄河堤坝、芦苇荡、荷塘、瀵泉等。逢灵泉村古会还去蝎子山闲逛。原始的处女泉去过一次印象不深,而王村瀵、夏阳瀵每到盛夏隔三岔五去戏水纳凉,我不会游泳只能在边沿的浅处瞎扑腾。瀵泉水面如镜微波荡漾,周围绿柳成荫令人心旷神怡,旁边就是荷塘,荷花映日。我们玩累了就每人摘一片荷叶戴在头上既遮阳又避光,晃悠悠地往回返。

记得我和切丝机的王幼学打赌,如果他能在王村瀵游一圈,我就买一瓶罐头给他。王师是王家洼乡榆林村人,紧邻黄河岸边长大的他从小练就了好水性。当然我输得心服口服,回厂途中在东王乡街道的供销社,花两块五买了一瓶桔子罐头,王师让我们同去的几个人一起和他分享了。现在想想这样的事情也敢打赌?真是年少鲁莽不知道害怕。

有一年夏天黄河发大水,我们几个很好奇决定去看看。来到了黄河堤坝,堤上人很多,有工作人员不断地喊着督促大伙尽快离开。放眼望去河面宽阔水雾腾腾,汹涌澎湃的洪水从北而来咆哮着向南奔流,惊涛骇浪不停地拍打着堤坝卷起高高浪花,发出雷霆般的声音。湍急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树木杂物在激流漩涡中若隐若现。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逼人的寒气,使我禁不住一阵颤栗。我以前常来河堤游玩,看到的黄河温柔平静缓缓流淌,如此近距离观赏到浊浪滔天、气势磅礴的黄河,又激动又心惊。这种波澜壮观十分震撼的场景我有幸亲眼目睹。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劳动用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工厂改称公司、厂长改称经理、职工改称员工。糖厂也开始进行了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改革,大家纷纷调动工作单位。没有调走的职工有的分流安置、有的买断工龄。

我下岗了成了失业人员,和李文定花六十元租了一辆农用车,载着箱子、被褥等行李,怀着茫然无奈的心情离开了糖厂。揣着《下岗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开始自谋生路。2000年合阳糖厂正式宣布破产,一次性给我补偿了六千多元解除了劳动关系,彻底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前几年我去了一趟洽川国家风景名胜区,车子驶过糖厂门前,远远的望着高耸的烟囱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在这里我生活工作了八年,养成了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与人为善心底坦荡的做人原则,也学会了抽烟喝酒打麻将的不良嗜好。

这八年间我娶妻生子,肩上扛起了担当和责任。由愣头青变得渐渐成熟,浮躁不安的性格也慢慢地沉稳下来,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在这里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和年轻的身影,曾经豪迈地端起满满一搪瓷缸子的白酒仰脖一饮而尽。也曾骑着裴建宏的“250”型摩托车炫技,撞上了生活区大门的混凝土柱子而差点酿成大祸。

在这里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和随风飘散的年华,笑声伴着汗水、梦想惆怅交织。结识了很多情谊纯真的朋友,我们深厚的友谊之间没有一丝丝的虚伪,不带一点点的势利。

二十多年里,无数次在梦里回到糖厂,梦中的车间宿舍还是那么熟悉、一草一木还是那么亲切、厂容厂貌还是原来模样。想念我的“糖友”、怀念我的糖厂、眷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2022年4月

作者简介

蒋再宁,原陕西省合阳县糖厂下岗职工,现劳务派遣于国网西安供电公司亮丽电力集团众源修试分公司。

来源:金水文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