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956版,1950年拍的老电影《李时珍》
文/蜀中歌飞
李时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为了重修《本草纲目》,他翻山越岭,食风饮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今天,本着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热爱,给大家介绍一部关于李时珍的老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6年。
该影片制作精良,用心程度盖过了今天的很多古装片。
影片的时间跨度很大,主演赵丹 塑造了李时珍从青年到老年不同年龄段的形象,演技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李时珍历时近三十年编修本草,不畏艰险,不畏权贵。
为了理想,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影片一开始,片头字幕乃清一色的繁体字,可见在那个时候,繁体字还没完全废除。
影片在服饰、装束上的严谨朴实,是其制作精良的一个显著体现,这一点值得现在很多古装片学习。除了这些外在的优点,该影片也向人们传递了许多正面的精神意义。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既然选定了目标与理想,即便再艰难的道路,也要毫不动摇地走完。
一群船夫拉着船,船在江面上逆流而行。
李父:“我们李家,几代给别人做医生,到处给人家看不起,我教你去考(科举),还不是为了你。”
李时珍:“爸爸,我实在对不住你,可八股文,我实在是读不进去。”
李父:“如果你非要学医不可,你就要像这船一样,一生都在逆流里前行。”
李时珍望向远处那艘逆流而上的船,他固然也很清楚,选择做医生会面临何种考验。
但,这对于想成就一番理想的人而言,又算什么呢?
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医者仁心,李时珍救人苦难,济困扶危。
无本行医数年,却也并非毫无所获,虽是民间医师,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
终于有一天,楚王聘用他为私人医师。
李时珍治好了世子的病,且医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这些并不是他的追求。
他进楚王府的初衷,不是为了钱财官位,而是希望楚王上奏皇上重修“本草”。
李时珍的这些想法以及做法摆在今天,很多人都是无法理解的。
但真正有理想的人,早就把干事业和赚钱分开了。
本片拍摄于1956年,在建国初期,古装电影的数目并不多。
李时珍之所以能成为那个年代的电影选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是一个接地气的民间人物,身上具有很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尽管他生活在封建时期。
儒家社会不尊重科学,在该影片中得到了很大的展现。不过,那个年代对儒家存在负面评价也并不奇怪。
从通过一个医师和书生的争吵,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并强调了“大家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学问”的实用主义观,到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得不到重用,辞职回乡,决定自己修正“本草”等,都是对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推崇。
或许是由于对科学的推崇,影片对道教形象的刻画表现得不是那么正面。
在楚王府的日子,王爷因为长期服用仙丹,身体每况愈下。
以及后来李时珍等人上山采药,遇到恶道刁难,珍贵的药物札记被烧毁,追随他的老魏也为抢救札记不幸摔摔死。
不得不说,这种对道教的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思想展现。
老魏牺牲了,札记也丢了。
但李时珍并没有放弃,他重新搜集草药,补写笔记,笔耕不辍,孜孜不倦……
终于将笔记整理成书,名为《本草纲目》。
但此书几经波折均未能面世。
李时珍去世后三年,《本草纲目》终于被刻版印出,流传万世,造福于民。
——完——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