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素养主题活动,财经素养主题手抄报
钱要怎么花才会越花越多?购买保险和基金真的靠谱吗?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场所价格不一样?市场交易的规则有哪些?
5月17日、18日两天,五育融合背景下上海区域财经素养教育创课展示与研讨会陆续在上海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上海财经大学附属杨浦区国安路小学等学校开课。来自上海多个学校的老师,集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财经素养教育创课,并向全国展播。
穿越这座“货币小镇”:“钱”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日用而不知,钱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深深绑定。在上海康城学校唐靓老师的课上,同学们突发奇想:我们为什么需要“钱”呢?我们难道就不能用“物品”直接交换“物品”吗?
“实际上,最初的古人确实是‘以物易物’的。不过设想一下,如果两件交换的物品的‘价值’不匹配,不适合直接交换时,我们是不是需要再引入一个‘等价物’来衡量呢?这就是‘钱’了。”
顺着“钱”的历史脉络,唐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进了一座时长5000多年“货币小镇”。
从4000年前的“贝币”,到春秋时期的“刀币”“布币”;从贯穿封建王朝的“孔方兄”,到北宋“交子”纸币与钱币混合使用;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使用,到数字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手段的今天……同学们在“货币小镇”里漫步,理解钱币起源、传承演变、发展创新。
课程最后,破损钱币的处理、识别假币的方法,同学们纷纷get。每个人还担任起“小小设计师”,摩拳擦掌,为“第六版”人民币开始设计样式。
花钱是门技术活:让“花钱这件事”有需求、有规划、有监督能花钱不等于会花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该怎么花?你平时的零用钱,是如何使用的呢?17日课程伊始,来自上海市宝山区共富实验学校的李艳晴引导着同学们讨论起了自己的“零用钱”使用习惯。每个同学带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花钱这件事”。
“花钱是门技术活。”李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花出去的钱,究竟是“需要”还是“想要”,不妨给自己设计一个《我的小账本》,帮助我们记录平时的零花钱使用情况。
学会了花钱还不够,还要努力让钱越花越多。在李老师的各种案例中,学生们逐渐明白,让钱越花越多的秘密就是养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所以要学会储蓄和投资。而与为自己花钱相比,将钱花在别人身上也能获得幸福感,因此很多人也会热衷各种慈善。
课程最后,李老师让每个学生活学活用,将1万元在消费、储蓄、投资、分享四个方面进行分配。一堂课下来,初中生们对于合理消费、统筹规划金钱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后,同学们也纷纷开始完善《我的小账本》并制定自己的花钱计划, 并会将自己的花钱计划告知父母,邀请父母加入到“花钱计划”当中来,让他们监督,协助自己按计划花钱。
“货比三家”比什么:慧眼如炬,找到购物的最优解小小和小能两兄弟需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在有限的家庭购物预算下,你能帮助他们选择到性价比最高的消毒纸巾和卫生纸吗?
以“看看谁能买到最实用的生活用品”问题探究为导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第二小学谢琳老师带着同学们在课堂上提炼出“保质期”和“性价比”两个财经小知识。带着同学们对比实体店与网络购物两种购物方式,强调比较价格、按需购买、不浪费等购物常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将购物过程制作成购物手账,旨在提升学生购物技能,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方面,三年级学生已有一些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消费经验,但独立购买其他生活用品的经验仍较少。购买商品时可能会忽视包装信息,也有可能因贪便宜买到质量不好的商品或者大量囤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可能买到性价比低的商品,学生容易成为消费的弱势群体。”谢老师谈课程设计意图。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能够识别商品包装上的信息,理解商品的保质期、三无产品、性价比等基本购物概念;懂得了通过观察、计算、分析、比较等活动学会货比三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还在学习、交流、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消费观。
“价格”的秘密:察觉“价格”的规律,理性消费同样的水果,为什么在水果摊和水果店里价格会不一样?同样的一款运动服,在不同的网店里为什么会价格不一样?同样的一趟航班,为什么在机舱的不同区域价格会不一样?
上海市实验学校南校的丁美芸老师与八年级学生探究起了“价格的秘密”。通过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学生们发现,商品成本(⽣产、销售、服务),还有销售渠道、营销⽅式、消费群体等都会导致商品价格差异。而作为消费者,消费时要注意理性看待商品价格,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原因,理性消费。
“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不少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花起钱来容易大手大脚,“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拓展课十分必要,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的金钱观、消费观,帮助他们成为成熟理性的消费者。”丁老师介绍到。
着眼世界经济图景:“贸易视角”看全球,你我他如何应对?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全球的经济发展这样和我们每个人紧密连接、休戚与共。2020年,郑州富士康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以一家公司之力,贡献了郑州进出口总额的80%。如果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引入了众多这样的公司,我们的外贸、就业、上下产业链经济等问题将更加尖锐。
这是南洋中学朱天老师《中国经济与世界相融》课上的一个小案例,引发着同学们的共鸣。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愈发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共存的原则?如何应对“互利共赢”中包含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制裁华为,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在欧美大幅下滑。中国为什么不学美国,封禁以苹果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呢?围绕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激烈讨论着,最后终于得出结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即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机遇,坚持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台湾很早就开始发展芯片产业,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发展优质。对此,大陆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最终理解,我国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蕴含着真实情境的冲突。我们希望帮助学生从身边产品出发,体会不可逆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问题解决建议。理解并认同我们国家正在走的经济发展道路:即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朱老师谈到。
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地区负责人、徐汇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秦红,对教师们的展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财经素养已成为当代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大中小学深入推广财经素养教育正当其时。她鼓励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深度思维。
“人民教育家”于漪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于漪老师指出,对学生进行财经素养的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它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组成部分。于漪老师鼓励当代教师,要不断积累尝试的经验,力求取得实效。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和上海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协同研究中心协办。活动旨在通过创课展示与研讨,进一步探索上海区域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财经素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借助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展示平台,总结与辐射上海经验,呈现上海样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