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片段200字,回故乡描写片段
县城车站检票口
进站上车通道
县城火车站站内一瞥
村头的小河边
小舅家的小菜园
我的故乡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是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小村庄。我出生在那里,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在那里上过学,干过农活;在那里曾经哭过,笑过,也迷茫过,十几年的经历,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的家乡原先是一个又穷又破的小村庄。村子周围除了一些稀稀拉拉的老柳树和红荆条把农田隔开以外,最多的是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有些地方寸草不生,常年荒芜。比较好的地块,种出的庄稼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亩产很低,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劳作一天,挣不了两毛钱,年终分红时还兑现不到现金。家庭过日子,就是养上几只鸡,吃盐、用醋,就是用鸡蛋去换。村民们自嘲地说:“鸡屁股就是俺家的银行。”这银行虽然很小,但是,它能解决家里的大困难。可想,那时的日子过的有多艰难。
那时候的村里人,衣服脏了不用洗,用笤帚扫扫灰尘就行。爱美的年轻人,夏天洗衣服就是去池塘边洗洗,搓搓,用棒槌打打,一年也难得洗上几回。
记忆最深的就是一日三餐的用水难题。那时,村里只有一口小水井。井里的水又涩又苦,当地人俗称懒水井。长年累月喝惯了那种水还能忍受,如果谁家来了客人,就很少喝水。客人每喝一口,总会不自觉地皱皱眉头,那水确实很难喝。逢年过节,有青壮劳动力的人家,就会担上水桶,到几里地以外的邻村去挑甜水。挑回来还舍不得用,有的人家备有两口水缸。一口水缸盛村里的懒水,另一个小水缸再装外村的甜水。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家,常年累月只能喝那种烧开以后锅底留有一层白水锈的懒水。
那时候我们这帮小学生最不希望过星期天,也最不愿意放寒、暑假。放假期间,农村有干不完的活儿。白天干活儿,晚上还得写作业。夏天热的汗流浃背,还要时时提防蚊子咬。冬天冻的手脚麻木,不停的搓手、跺脚,还时常冻裂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也没觉得有多苦。
我在农村干过的农活,记忆中最深的一次就是扛着红旗,指挥飞机撒农药。(飞机洒农药就那么一回)我们村地势洼,荒凉,草多,蝗虫多。飞机撒农药让我和一些大人们举着红旗,不断挪动位置,间隔开距离,组成一排,飞机就沿着摇红旗的路线撒农药。这是我头一次看到飞机飞的那么低,既高兴又兴奋,跑了一天也没觉得累。
当时农村生活枯燥,娱乐活动很少,能去临村看一场露天电影,也能记住一辈子。晚上,临村放电影,干了一天农活儿的大人们都懒得去看,我们这些小孩只好跟着一帮年轻人去凑热闹。晚上没有月亮,也没有灯光,在往返的路上,过个沟沟坎坎,有时真是连滚带爬的。另外,还得忍受人多、拥挤、嘈杂的环境。又因为个子小,看不着,听不清,还看不太懂,有时候挺着急上火的。记得有一次看电影《李二嫂改嫁》,当时没看清字幕,在回家的路上问叔伯哥哥说:“刚才看的电影叫嘛名?”他嘲笑我说:“哦,你这是吃了一顿饺子,还不知道是嘛馅的?”嘻嘻,当时说的我有点不好意思,举起小拳头挥了挥,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挖沟引渠,引来黄河水,灌溉盐碱地。以前,令人头疼的盐碱地现在变成了良田。我们村也因为人少地多,渐渐富裕起来。以前,穷的出名的小村庄现在却成了临村人羡慕的好地方。那些在外地退了休的乡亲,还有那些外打出工的年轻人,都陆陆续续回到了故里。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自信、满意的笑容。
一晃,我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两年前,初春的一天,我终于有幸回到家乡。走在大街上,我几乎认不处原来的模样。更让我无所适从的是,认识我的人和我认识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触景生情,让我想起贺知章的一首小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走在大街上,我走走停停,寻觅着过去的踪迹。原先的老旧房屋大多已经拆迁,只有几座主人在外地的老屋旧院,还保持着原样。
这是小时候拔草、拾柴用的背筐。现在成了老古董
望着这些老屋旧院,儿时的往事,再现脑海:回想起在故乡度过的少儿时代,有苦也有甜。虽然吃了不少苦,也有不少乐子事。
俗话说:偷瓜摸枣不算偷。小孩子偶尔偷些瓜果梨栆解解馋,在农村不算稀奇事。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临村上小学。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五个小伙伴,趁道边瓜地里没人,就蹿了进去,手忙脚乱,也不管生熟,一人栽了一个瓜。刚从地里出来,看见对面来了一个过路的大人,就灵机一动,假装正经的互相问:“你这瓜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斤啊?”嘻嘻哈哈打着马虎眼。想想当时说的那些话,鬼才相信呢。那人瞅了瞅我们几个小屁孩,懒得搭理我们,默默走开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看看附近没人,边吃边往家里走,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吃的那么津津有味。
每到秋天,栆熟了的季节,望着那挂满枝头的红栆,总是馋的受不了,好想伸手拽几颗。无奈栆树的主人看的紧,没机会下手。有一次,放学早,趁大人们在地里干活,几个小伙伴自告奋勇,搭起人梯,翻墙越脊,赶紧偷了一小兜,藏在墙角,又说又笑,高兴的不得了。兴奋地慢慢品尝着,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吃多少都吃不够,可惜,不一会儿就吃完了。
最难忘的是过年放炮仗。那时候的炮仗个头大,一包只有十几个,多的也就21个吧。每到年前赶集时,孩子们就央求大人买炮仗。一般家庭也就买那么两三包,由于数量少,都舍不得放。如果谁手里拿着几个炮仗,会围着一帮小伙伴,小伙伴儿们七嘴八舌的怂恿:放、放、快点儿放!有时候有的人架不住小伙们的窜掇,就假装放一个,只见放炮仗的人用两个手指盖掐住炮仗捻,点着火,当被点着的炮仗捻烧到手指盖掐住的地方,点着的捻就灭了。大伙听不见炮仗响,空喜欢一场,有的小伙伴有时也会骂上两句。嘻嘻,放炮仗的人假装没听见。过一会儿,第二次点火就真的放响了。大伙这才嘻嘻哈哈,心满意足地散去。
有一次,我也学着别人假装放炮仗。结果没掐紧炮仗捻,炮仗在手里炸响了,当时,炸的我耳朵嗡嗡响,手又疼又麻。痛苦的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强忍着没流出来。
放炮仗最潇洒的动作就是:点着炮仗捻,掌握好火候,在快要爆炸的那一刻扔出去,在空中炸响,那种感觉美极了。放炮仗的小孩会表现出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又好像凯旋归来的将军一样,沾沾自喜好一阵子。
回想起来,在故乡的乐子事还有很多,如:在河里摸鱼抓虾;抓蝈蝈,捉蚂蚱;用马尾套老勺(知了),等等。
事过境迁,在打麦场上放电影的场景不会再现,偷过瓜的地方早已成为麦田,被我们偷过栆的那棵枣树也不复存在,枣树的主人已不在人间,儿时玩耍、放炮仗的地方已旧貌换新颜。回忆起在家乡那些往事,思绪万千。
总之,故乡是我心中的梦,故乡是我灵魂的根,故乡是我们一生的回忆和遐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