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影院中山路最叫座的电影院受国父委托王尽美曾在这里开会
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岛的金融和商业中心,是以中山路(以前叫山东路)为中轴线形成的,两侧遍布各类银行、商铺和老字号的餐饮场所,周边则是各种特色的街巷,如四方路的农贸、黄岛路的里院、海泊路的鞋帽等等。那时中山路,绝对不输天津卫的劝业场和大上海的外滩。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市民们对娱乐文化生活也逐步提高,看电影成为当时市民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之一。出于这种趋势,在短短时间,青岛出现一批中小型影院,如金城影院、光明影院等十余家。
老旧面包房变身影戏院
1921年,一个叫李可柏的英国商人,看中一家面包房。他可不是想做面包,将它盘下来,整体拆建改造,变成一间近代戏院,取名为"中西影戏院"。由于当时的胶州湾地区被日本人占领,所以在政府登记的时候,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为"支西影戏院","支"即日本对中国的称谓"支那",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中西影戏院"被社会接受。
戏院的地址,在今天的中山路61号。开业之初,条件比较简陋,整个剧院内部只有四百个座位,还是活动座椅。为了迎合青岛地区外籍人士众多的需要,"支西影戏院"既放映电影,也演出戏剧,"影戏"二字恰如其分。
1923年,也就是开业两年后,"影戏院"进行了二次扩建,原先观映条件提高了不少,并更名为"大舞台电影馆",白天场改为主要放映无声电影为主,较少演出戏剧,晚场可同时戏剧、电影上演,也可接受夜间舞会。当时的影片,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精品片子,由于当时的中国电影业已经开始发展,并有不少精品面世,因此影院也有少部分国产影片,还有一些为吸引上座的油墨滑稽电影放映。
1927年,戏院又一次投资翻建改造,改造为双层结构,场内座位扩展为500个,全部更换为固定座的观众厅。戏院门口建有小平台,门内还有门厅作过渡,再往里才是观映厅,这种样式在当时比较先进。当年11月13日落成开幕,戏院更名为"Folozu Theatre",中文发音恰与"福禄寿"相近,因此戏院中文名即为"福禄寿大戏院",简称"福禄寿"。虽然还叫大戏院,仍然以放映影片为主,很少上演戏剧曲目。
中山路上最叫座的影院
据当时资料显示,新开业的戏院,开幕四个月又十七日,统计观映人数超过了五万人次,据当时的青岛报纸媒体报道,福禄寿大戏院"开青岛电影界未有之盛况"。此时,"福禄寿"影院已经成为青岛早期比较出名的电影院之一。
当时的影院,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放映两个场次,下午场为傍晚五点一刻,夜场为晚上八点半,中间留出清场打扫的时间。周六、周日每天增加一个场次,放映时间为下午一点至五点,晚场是七点开演。
当时的票价以旧币计算,有楼上楼下之分,楼上包厢2.5元、特等0.8元、头等0.5元、二等0.4元,楼下头等0.3元、二等0.2元,对军人和孩童实行半价折扣。而普通影院,最高票价不过0.6元,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6元上下。可见票价之一斑。
"福禄寿"影院地处中山路的黄金地段,播放的影片都是当时最新、最热门的,虽然影院经常为引进影片花费巨资,但是为它成为青岛地区著名的影院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福禄寿"影院逐渐增加场次,每天两场改为四场,后来增加到每天五场,采取流水放映的方式,观众可以随时购票入场,连续观看多部影片。
"福禄寿"影院之前放映的都是无声影片,所有的外国影片都有中文说明书,有些配合中文字幕,都是为了照顾中国观众的需要。后来,出现了有声影片,但需要将片源和声源同步播放,由于速度难于控制,经常出现放映时银幕人物的声音口形不一致,即使如此,从无声到有声毕竟也属于不小的进步。
业内竞争导致经营步履维艰
商机满满的山东路(今中山路),十几家大小影院,不可避免出现行业冲击,并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各自维持生意,大家都遵守商业博弈规则,尽管它非常残酷无情。
山东大戏院于1931年开业,它建造之初,就是青岛地区最大戏院,也是首家国人开办的电影院,有坐席750个,专门放映国产影片。影院开业典礼时,聘请著名导演张石川和当红"影后"胡蝶亲临剪彩,并将她主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首映式定在这里。
"福禄寿"虽然位于欧人区,同样也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国产片的片源,基本来自上海著名电影制作公司,主要是青岛本地市民观看,受众群体广泛;西洋影片则以米国好莱坞产品为主,观众大多为驻青外籍人士、留学青年、政府职员以及学校教师等社会中上层人士和新思想市民。
既然市场目标群体不同,影院的放映内容、观影主体、经营理念就能形成较好的错位发展,虽然国产片和西片的市场份额,还是存在争抢客源的情况,但毕竟没有出现惨烈的恶性竞争,和平共处的状态占到上风。
山东大戏院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格局。经过连续几年的电影感官培养,民众欣赏水平迅速提高,对影片的要求越来越高,粗制滥造影片不上座,几家影院不得不开始专属放映权的竞争。
在片源无以为继的情况下,1932年起,福禄寿影院不得不考虑"以租养院",将影院转租于明星电影院,在夹缝中寻求生机。
"福禄寿"原名不改,由明星电影院代为经营,每月给付租费五百元。即便如此,它每日的上座率不过三四成,平日只能播放明星影院挑剩下的影片。至此福禄寿彻底沦为他人附庸,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影院易主再获生机
据资料,"福禄寿"影院开业以来,虽然几经更名改造,但一直由英国人经营。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才由上海资本商人王准臣接管,影院的经营代理是赵星火和陈嘉惠两位,分别担任副经理。
投资人王准臣,是戏曲界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沪上老生名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经理,由他经手组织的名角演出无数,在戏剧界闻名既久,他的女儿王蕙蘅也是民国末期上海程派名票。
赵星火,曾经活跃于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的校社"海鸥剧社",这是山东省第一个革命戏剧团体,成立于1932年,致力于编、演进步剧目,并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为青岛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看电影,成为当时市民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据记载,生活在青岛的逊清军机大臣吴郁生,也非常喜欢看电影。他的居所在湖北路上,离山东大戏院和福禄寿大戏院都不算远。每次到福禄寿观影,吴郁生都在儿子陪同下,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这个老先生的身份,每次他来,影院服务生就跑去通知,副经理赵星火亲自接待,为吴郁生安排最好的座位,并且都不收门票。
这一时期的福禄寿影院,主要放映国外影片,因为影院与国外片商公司有合约,可直接进口获得好莱坞影片。至今仍非常著名的影片,如《乱世佳人》、《飘》、《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等,先后在"福禄寿"上映,透过影屏,中国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借助光与影的独特魅力,影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
八十二年老戏院使命终结
1949年青岛解放以后,"福禄寿大戏院"以放映国产片为主,楼上楼下的双层结构一直保持未变。1956年,戏院改名"福禄寿新闻电影院",播放内容以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片为主,不再放映其它类型的影片。
两年以后(1958年),国家公私合营的大背景下,影院性质变为国有,对场内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原先的双层500个座位,增加到720个,电影放映机更换为国产品牌,电影院也改为强烈时代特征的名字,"红星影剧院"。至1966年,再更名"红星电影院",直到最后拆迁,再未变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为了满足地方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省市两级政府决定,把原有影院拆除重建,自1977年开建,至1979年完工。影院扩建为4层,设固定座席1070个,全部使用国产电影放映机,提供电影播放、服务宣传等工作岗位四十四个。后来又添置了金属幕布,进一步提高观影效果。
至1997年末,红星电影院历经多次改造扩建,经营面积达到四千五百平米,建筑规格和设置设备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影院共设三个电影厅、四个影视厅,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00年底,红星电影院又增添了音乐茶座、棋牌室、小型影视厅等服务项目,变身群众综合文娱场所。
2003年底,八十余年历史的红星电影院列入拆除范围。次年3月18日凌晨,在现代机械作业下,戏院轰然倒塌,几经风雨的电影院,从此消失不见,它的样貌只存在于老一辈人们的记忆中。原址之上的,是更多现代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
【题外话】王尽美烈士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在"福禄寿"主持会议
1924年12月19日,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的王尽美,在天津受孙中山先生委派,作为山东省促进国民会议宣传委员,即赶赴青岛,着手开展山东省国民会议筹备相关工作。
当时住在李村路一家药房附属客房的王尽美,已经身患重症,但依然抱病工作,在自己的住处设立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并在此接待各界的来访探询者。时任青岛督办公署任教育科长的鲁佛民,对王尽美给予诸多协助。
筹备工作就绪之后,1925年1月17日,王尽美在中山路61号的"大舞台电影馆"(即福禄寿电影院),主持召开"青岛国民议会促成会"成立大会。大会有委员15人,青岛各界三十多个团体的三百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王尽美以国父孙中山委任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山东特派宣传员"身份,宣读了《关于召开国民会议重大意义》的报告。会议推选鲁佛民和时任西镇明德小学校长、胶澳中学教师的蔡自声,为出席国民议会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委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福禄寿电影院似乎还有见证历史事件和烈士足迹的重要意义。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