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春的几个瞬间你有没有过这些片段,有关青春的的电影片段
打架
打架这事儿,简直就是青春的标志性代表名词,但不同性别的人,说法又是不同的。男生间聊起来会说:“从没有打过架吗?你丫真不是男人!”而女生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哎,昨天学校门口打架看见了吗?那XXX好帅啊!”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打架,一般都为屁大点事儿,支配打架行为靠的都是分泌过剩的荷尔蒙,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打架比成年人频繁。既然要打架,就必须鼓起勇气,投机取巧和畏畏缩缩往往会弄得比较尴尬甚至伤到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像马小军那样等战事已定再画蛇添足砸上一板砖的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将斗殴上升到凶杀,这样的人就是个定时炸弹。而《十七岁单车》里明显凑数、在大队人马撤退后拿自行车练腿功的哥们,其结果就是被对方截着一顿猛K,这样的行为太青春了,但总是层出不穷。当银幕上一群洋溢青春的孩子们看轻自己的生命,用打架这一简单粗暴的行为解决问题时,我们记忆中某块柔软的地方一定会因为共鸣而疼痛起来,这样的疼痛来自生理和心理,就像《新街口》里,倒在血泊中的三儿和抱着她痛不欲生的建国。
在易受诱惑的时期,烟和性是对我们诱惑最大的禁果。仔细考究一下抽烟的微妙心理变化,不难发现这变化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我们对青春的理解过程。从最初对烟的好奇,趁人不备偷偷摸摸地吸上几口,到在朋友间抽烟耍酷、最后成瘾,这样从懵懂到深入了解,并最终习以为常的转化过程简直就是对青春体验的一次翻版。
而对抽烟的人来说,烟更多时候是表达内心感受的道具。《堕落天使》里,李嘉欣在黎明死后一个人落寞抽烟的镜头,泄露了她内心的绝望。而《十五》中的两个孩子在放弃挣扎后共抽一根烟的场景,也将无奈且迷茫的心态展露无遗。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一部分在年少轻狂的年龄染上烟瘾的人,会在成熟懂事后戒烟,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人人明了。只是从青春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对曾经日子的一记响亮耳光。
喝酒
开心时饮酒作乐,悲伤时借酒浇愁,无聊时我们也会去买酒打发时间。年轻的时候,我们几乎TMD找不到不喝酒的理由。对每一颗年轻气盛的心来说,理智太复杂,冷静太装蛋,喝酒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思考方式。
喝酒的讲究也很多。喝酒时千万要保持清醒,否则容易像《美国派》里的衰男一样,喝加了蛋白质的花式啤酒,趴在马桶上狂吐丢人现眼。而且喝酒的时候也要保持原则,像《独自等待》里夏雨那样为了泡妞变更原则的人,容易遭到朋友的鄙视。
女生喝酒则要挑个好场所,并带上自己的男友—还记得《暴劫梨花》里在酒吧喝得过火,结果被当众施暴的朱迪福斯特吗?
其实,喝酒对青春的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脆弱的撒娇方式,因为已经无数次在现实生活和银幕上见到喝酒喝到痛哭流涕的场面。只是不知道,当某日那幕镜头又重新浮现时,我们还是否能像年轻时那样,不顾一切的为它再醉一次?
性
对性的渴望与了解,是青春期所有正常孩子的正常想法。王朔的名言:“朋友只有两种,一种可以性交,一种不能性交。”虽然极端,却一定很对青春期孩子的胃口,而从某种角度来说,这话的确涵盖了我们在那个年龄段的交友原则。
作为社会中最庞大的族群,年轻人对性的认识已经从争论处女非处女的问题,进化到了奉子成婚和一夜情。不得不说这样对性的认识和理解多少带有一定的偏差。《台北朝九晚五》里众人一直避谈彼此间混乱的性关系,Hitomi一语道破后才让一伙人重新觉悟过来。《巴别塔》中的日本聋哑少女渴望用性来与人沟通,而《美国丽人》中安吉拉则谎称自己有性经验,用此来遮掩自己的青涩。
归根结底,青春时的性幻想和性行为更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成熟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你可以说它与爱情有关,也可以认为它只是单纯的动物行为。《九歌》里用疯狂性爱填满彼此生活的男女主角的一段漫不经心的对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朦胧的启示。
“女人。”
“男人。”
“蓝色。”
“白色”
……
“爱情。”
“我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