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看的电影,辞职电影
国庆假期已经过完了,宝宝们有没有出去玩。
然而影妹是没有去的,为什么?难道你想让我去看人头么。。。
与其在外面人挤人,不如在家看看电影,睡睡懒觉,吃吃零食。
但是你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么影妹就给宝宝们整理几部值得一看的公路电影,让大家躺在家里,也能看看这个世界。
《逍遥骑士》
说到公路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这部《逍遥骑士》,它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
由丹尼斯·霍普饰演的比利和彼得·方达饰演的瓦特是两个典型的嬉皮青年。两人在倒卖毒品大赚了一笔钱之后,驾着他们的哈雷摩托车离开洛杉矶,前往新奥尔良,目的是寻找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美国。
作为这样一种追寻的载体,影片至少有一半篇幅都在拍摄沿途的风景,并且配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
作为观众,我们也随着瓦特和比利一起,领略了美国本土各不相同的风景和人文画卷。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杰克.凯鲁亚克说。
人生不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心怀远方的人,会时刻做着说走就走的准备。
《转山》
《转山》改编自同名小说,于2011年11月2日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广场前举办了影片的全球首映礼。
影片叙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2011年,影片获得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观众看到,除了伪劣武打和伪劣惊悚外,中国电影或许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正常地拍一部电影。
没错,这其实就是一场文艺青年的苦行。
骑着单车去拉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西藏成了文艺青年眼中可以洗涤灵魂的地方。而单车进藏也成了一种流行和装逼的资本。
无数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在川藏青藏的道路上,享受从白到黑的灵魂洗礼。
太多的人心目中的穷游独旅是风花雪月,是艳遇,是书中不切实际的“诗和远方”。
然而真正当你走到路上,你就会发现,艳遇,没有的,有的不过是酒托。
风花雪月,也没有的,有的是无尽的疲惫和奔波,以及很多个无法安睡的嘈杂夜晚。
然而当一趟旅行过后,你发现,你重新活了过来,除了身体,还有梦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末路狂花》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公路电影中的口碑之作,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7.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向男权社会发出抗争的女性主义电影代表作。
生活在沉闷与琐碎家务中的家庭主妇赛尔玛与在某间咖啡厅做女侍应生的闺中密友路易丝对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产生厌倦后,结伴一起外出旅游散心。
路上,在某家酒吧外的停车厂, 赛尔玛险遭无名男子强暴,幸好路易丝及时赶到,拔枪将该男子射杀。
惊慌失措的两人掉头逃亡,自此踏上不归路,过程中两人性格均有了很重大的改变。
“当一个女人说不要的时候,她是真的不愿意!”其实与其说它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我倒觉得它是一部让你能够找回真正自我的电影。
我们心中的激情其实一直都在,只是看你们激不激发。所以影片中的两个好姐妹在压抑到了极限之后,做了一次亡命之徒,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最好的旅途是不归路,最纯粹的出走是一去就不回头,因为只有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
《摩托日记》
一趟在路上的旅程,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呢?看完《摩托日记》,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这是根据切·格瓦拉本人写的《南美丛林日记》改编而成 ,这是一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
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
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
这或许是一个典型的伪文艺片,但也确实能让我们有所思考。
影片中说,“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这或许也是留给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的思考。
《搭车去柏林》
豆瓣评分9.3的一部旅行纪录片,或许很多人曾经看过或者听说过。
美籍华裔小伙谷岳、纪录片导演刘畅二人在2009年夏天,
历经三个月的时间,从北京的后海到柏林的布兰登布格尔门,
一路上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共搭车88次,经过1万6千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直到柏林,搭车之行完美落幕。
在柏林等待他们的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搭车去柏林看女友。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浪漫。
而作为中国首部真人版公路纪录片,它所蕴含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心爱的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它还是很多怀揣着流浪情节但却无法实现的很多人的缩影与寄托。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不会做了。
虽然我从来不提倡所谓的说走就走,但却希望你永远不要失去说走就走的勇气。
《荒野生存》
影片改编自乔恩·克拉考尔于1998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
取材于发生在1992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和超验主义者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后获得智慧的故事。
喜欢自己背包旅行的宝宝们一定会喜欢这部影片。至少我在看到封面图的一瞬间就爱上了这部电影。
这或许一部有些超越现实主义的电影,但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中,你会有无数次想要拿起相机去旅行的欲望。
豁达与从容,舍弃与留恋。
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充满慈爱。
《后会无期》
最后影妹还是想说说岳父的这部电影。
作为韩寒自编自导的处女作, 不说它有多么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但也绝对是一部及格片。
作为一部披着文艺片外衣的公路喜剧电影,《后会无期》讲的也是一个没什么亮点的故事。
几个年轻人外出闯荡多年回到故乡,却发现故乡“东极岛”即将拆迁。
于是三个人便大胆的决定开车去远方。
这一路颠颠簸簸,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事,而每个人的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命运路线。
其实这部电影有着极强的韩寒个人风格,就如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毁誉参半,喜欢的人会将他捧上天,而不喜欢的人又会将他贬到底。
而我欣赏的,是他那种拍小城情怀的坚持。人生,无论你曾经多波澜起伏,最终都是要归于平凡。
“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好看的公路电影还有很多,或许你会羡慕那些有勇气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但希望你所有的决定,都不是一时的冲动。
朝九晚五,亦或是浪迹天涯,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
看世界,绝对不是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看看海,也不是去巴黎卢浮宫或者东京铁塔一个人眺望。
当然也不是徒步去西藏和伪藏民打个炮感受一下自然的洗礼,更不是去丽江找个酒吧喝杯风花雪月然后找个艳遇。
看世界,重点在于在路上,思考你需要思考的事情,仅此而已,享受的仅仅是过程而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