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 生活在纽约的犹太女孩演绎哈西迪版娜拉出走

时间:2023-05-30 14:14:46阅读:2891
我记得有段话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都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我们都想找到一人,一物,一地,好容许我们的身心在此茫漠的世俗尘界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子回到家。若说人生不过是家居,…

我记得有段话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都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我们都想找到一人,一物,一地,好容许我们的身心在此茫漠的世俗尘界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子回到家。

若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那《离经叛道》这部电影,把这主题演绎得很丰富,但内涵浅薄。此电影拍摄的地域跨度大,但心灵上的跨度小。把我们人类,尤其是女性灵魂的所想所求,都框框在了无处不在的种种政治正确中,让人失望遗憾。

《离经叛道》是四集的电视电影,获得2020年第72届艾美奖,并获2021年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导演是德国人,时长200多分钟。关键词是:女性、婚姻、信仰。主题是离经叛道,可以看做是犹太人版的“娜拉出走”。剧中很多内容让我颇为开眼,经常会有“噢,原来如此啊”的开心认识,也不断有“哎,怎能这样呢”的堵心发现。

通常而言,你对美国纽约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遥远、多元、丰富、前卫、发达、时尚、艺术、神秘、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枪杀案……还有吗?在这部剧中,我们会发现,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竟然还存在着一个超级正统的犹太人社区,他们的格调气质与我对这座城市的感觉印象完全不同,却实实在在印证了纽约“多元化”的鲜活特征。

这种多元化,首先来自犹太人在美国的存在及其影响。两组有趣的数字:美国犹太人总数约600万,占全美人口约2%;目前美国拜登政府内24位部长级国家干部中,犹太人就有7位,约占29%。可见,犹太人在美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实际上,一直以来,无论美国驴象之争的输赢,也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谁掌权,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金字塔顶端发挥着影响力。如果研究“哈西迪犹太人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离经叛道》中讲述的不是普通犹太人,而是被称为犹太“极端正统教”的一支:哈西迪,Hasitic。除以色列外,美国是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哈西迪所在地,而布鲁克林是美国最大的哈西迪社区所在地。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纽约这个国际大都会,也是丰富世界的一部分,其独特性体现在:

1、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和德语类似的意第绪语,在布鲁克林的一些地区,就有专门两种语言的路标,也没有人强迫他们必须接受英语语言教育。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宗教的教义经文放在一个细长条的木盒,然后斜置于所有的门框旁边。所以才会在电影中出现只要有人进入一个房屋,就要先用手触摸那个木框,然后吻手的动作。在他们的信仰传统里,木盒里的经文意味着这个房间是被洁净和祝福;

2、他们拥有自己的服装。无论春夏秋冬,他们外出的衣着打扮是一丝不苟,尤其是男人。他们一成不变地穿着及膝的黑色长袍,搭配白衬衫和黑马甲,头甩黑裤子,脸挂络腮胡,黑色宽檐帽下遮掩着不加修剪而自然卷曲的鬓发。而女人永远是高领,长袖,过膝长裙,戴头巾或假发。他们总是表情肃穆,行色匆匆,不随便与外人沟通交流。根据他们的传统,女人结婚的时候要被剃光头,出门带头巾或假发。婚后的卧室是两张单人小床加一个凳子,如果女人进入卧室坐在小凳子上,则意味着她们还在经期,身体不洁,不能与丈夫同房,男女同房的时间有较严格时间规定。夫妻同房也有规条需要遵守,婚前会有人专门对新娘进行指导,女人被告知男女同房享受上帝做设立的神圣亲密关系,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生养众多,繁衍后代。

3、他们与现代世界保持着非常警惕的距离,也可以说是自绝于现代世界。网络、电脑、电影等现代化的生活和娱乐不是他们生活的所需,不应该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不用手机上网。他们的主要精力时间用在研究宗教经典,学习保持和传授经典教义,通过学习来净化和强化他们作为神的子民的身份,通过研读经典来保持他们自摩西时代就有的人神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是为保证灵魂的纯粹和安全,行事为人都讨神的喜悦,这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目标。西哈迪男女到一定年龄分开入学接受教育,不侧重什么数理化这样的科学知识,重点还是宗教教义律法。他们很少从事生产劳动,很少与世俗世界深入沟通交流,在物质享受和现代化便利方面,他们投入甚少。在以色列,他们常常需要政府的帮助;在美国,他们的生计也是通过各种国家的、私人的帮助来满足。

4、根据教义,他们禁止堕胎,反对同性恋,鼓励生养众多,加之他们曾经在二战中被德国的希特勒纳粹党实行种族灭绝,600万犹太人被杀害,所以重视家庭、重视生育似乎成为哈西迪教徒潜意识中的一个生活重心。据说每个哈西迪家庭拥有的孩子数量在5—15个之间,每隔一二十年人数就会增长一倍,哇!然而由于他们不愿意与外界过多的沟通,就导致很难确切知道他们在美国的具体人数,有人称2010年美国的哈西迪约有36万人,而曼彻斯特大学在2006年就预测有46万人。

《离经叛道》所展示的以上几点内容,都让我有那种“哦,原来如此”的发现之感,知道了从前不知道的事情,满足了好奇,丰富了认知,颇为开心。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中,我们女主角——19岁的艾斯蒂——出场了。艾迪斯的父亲酗酒,母亲无法忍受,离婚后去了德国,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就在德国的一家养老院伺候老人,母亲是同性恋,和一名女子同居。

艾迪斯在保守传统的奶奶身边长大,从小被教育说女人的目标就是嫁个好人,结个好婚,生些好孩子。然而艾迪斯患有阴道痉挛,婚后和丈夫房事不合,无法怀孕生子,此时闹得整个家族皆知,她备受压力和歧视。他的丈夫亚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妈宝男”,就连房事细节都要和妈妈分享的那种,其“巨婴做法”着实令人崩溃。在一次具有宗教神圣意味的家族聚会上,艾迪斯感觉身体不适,留下丈夫自己不辞而别。回家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惊喜交加的她还没等告诉丈夫,就刚刚进门的、被冷落在家族聚餐中的、气呼呼的丈夫告知“日子没法过了,离婚”。

西哈迪的女子离开了婚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绝缘于社会和家庭的悲惨事件,就连在社区的持续生存都是问题。所以她决定出逃,最后她通过钢琴老师的帮助,出逃到了德国。在德国与一伙音乐学院的学生打成一片,认识了年轻帅气的德国小伙并坠入爱河,与妈妈实现和解,最后被选入进德国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机构。而前来追讨她的丈夫和族人代表,也不断给她施加压力,亚克甚至为她剪掉了极具信仰象征意味的小辫子,然而这也没能挽回艾迪斯的心。怀有身孕的艾迪斯要开始在德国的新生活,故事结束。

这应该就是200分钟的剧透梗概,应该说,电影中有很好的主题,好多细节处理很到位,把对女性的压抑、对女性商品化物化的看法、以及女性获得自由后的舒展自由状态,电影很多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味的艺术表达和魅力处理。

然而就女人、婚姻、信仰来讲,可以展开深入探讨的话题内容实在很多。然而《离经叛道》被这导演呈现地太过于肤浅和随意了,被演绎得好像是一个青春期女孩负气离家出走一样,电影中的各种乌托邦想象和处理,在现实生活的复杂、沉重、时刻充满张力的面前,实在是有过于轻率了。这种让人堵心的观感,仅举几例:

1、《论沟通的重要性》,整个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艾迪斯怀孕后她与丈夫的沟通上,这个情节的处理很牵强附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勉强感,让人觉得缺乏逻辑。想想看,在一个集体重视生育的家族聚会里,有一对结婚一年因为女性阴道痉挛而没有怀孕小夫妻,聚会到一半,妻子突然不告而别。此处缺乏一个重要的社交性沟通,成为后面问题的导火索。回到家后,丈夫进门就带着火气说“离婚”,很明年是气头上的话。这个时候女主如果撒娇表达说我有喜了,会是什么结果?当然女主人设就是离经叛道,不会撒娇,那么如果选择告诉他实情,毕竟这孩子也是两个人的,又会是什么结果呢?然而,女主选择的是闷头生气绝望,然后第二天离家出走到德国。始终让人觉得,这个转折来得太猛烈了些。好像PPT翻页一样,没有旁白,特突兀。

可见,非暴力沟通的普及和运用是多么具有紧迫性。生活中很多必然的苦难,是蕴含在这些偶然不断的琐碎中,如果处理得得当,会避免很多麻烦。

2、电影的“离经叛道”并不是指她离家出走的这一举动,而是她的人设和性格,甚至她遗传了妈妈的那种“不合我意,我便离去”的神秘基因。那好,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与布鲁克林看起来极端正统、保守、严厉信条下的生活相比较,导演让女主角来到了德国柏林。此处很有玩味的表达,这里也是当年曾经残杀600万女主角前辈们的地方。那么看看导演给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主角什么样的新鲜供应呢:来到德国后,她摘取假发,穿上凸显身材的紧身衣服,抹上口红,和朋友聚会,看同性恋人在自己身边接吻亲密,进入夜店,和帅气德国小伙上床。

这部分看得让人堵心,难道这就是导演要呈现给大家的女性“离经叛道”后的“新生活和新生命”吗?有人为此叫好,例如有网友评价说“如果这世界的天平倾斜了,那就亲手把他摆正,甚至不惜亲身站上天平,才是决绝的态度……真正的女权,不是摆摆样子,秀秀花拳绣腿,喊几声口号,就能获得尊重和社会地位的……必须要敢于言说表达,敢于出手行动。”问题是,既然不认可传统的哈西迪的价值标准,那么我是否真的可以担当起万物的尺度和标准?既然看到天平是倾斜的,那么究竟是天平本身坏了?还是有人故意让它坏了?还是它本来就到了该坏的时候了?

为什么我作为观众,觉得女主有一种从“水深火热”到了“火热水深”的即时幻灭感呢?我在想如果是我的家人或亲戚朋友生活在那样一个西哈迪社区,遭遇了女主的遭遇,我是会很心疼同情她并想方设法带她走,但是导演“玛利亚给的德国”,是我所向往的吗?NO!

《离经叛道》启发我继续思考的问题是:是否人类所有的需求都应该被满足,而且是要被正大光明、无需理由地被满足?是不是所有的人类需求都应该被尊重,而且是一视同仁地被尊重?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你认为呢?

然而电影中有对同性恋的直接表示接纳、甚至是间接褒扬高举,频频出现在镜头中。导演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应该认同接纳他们吗?我必须要接受我不喜欢的事情吗?如果我坦诚交代不能喜欢,不能接受同性恋,是否意味着我就是坏人、是落后、是腐朽吗?该如何与之良性共处呢?

就影片人物而言,如果不存在房事不合、无法生育这个困局,或许艾斯蒂和亚克夫妻俩会生活很好。然而,对于不曾拥有建制性宗教的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时候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我们而言,是否能理解那些我们看似僵化甚至惨无人道的禁令的源头,实质上也正是大多数虔诚的哈西迪教徒们最深厚的精神寄托所在,是他们终极关怀之所系。古人云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尚好理解。然而,当彼之砒霜和蜜糖混为一体的时候,往往就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想到是德国导演,是女性话题,涉及婚姻和信仰,原来以为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呈现,会带领我们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启发我们有更丰富的洞见,没想到这位导演玛利亚把如此俗套、浅薄、扁平、又政治正确的结尾摆给我们,还是有点失望和堵心。

是为记。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