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藤被刺杀(真实记录日军罪行勿忘国耻)
枣宜会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战后,日军在清扫战场时,藤冈从一位战亡中国将士的胸兜中翻出了一支派克笔,上面赫然写着“张自忠”3个字。
见状,日军大为震惊,不禁后退几步,赶紧丢下手中的武器,恭恭敬敬向遗体敬了一个军礼。
看着眼前这个倒在血泊中的“大个子支那人”,藤冈静站了片刻之后,随即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在确定死者就是张自忠之后,日军师团长命令军医用酒精将张自忠的遗体擦拭干净,并为其打造了一口全新棺材,将张自忠的遗体葬在了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
作为战场上的对手,究竟日军为何会对张自忠如此尊敬?
张自忠曾经被世人骂作汉奸、卖国贼,但也被国人誉为“中国抗战名将第一人”“抗战第一英雄”。
周总理在悼念他的时候更是说到:“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在前后评价落差如此之大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昌起义成功后,一时间,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此时的张自忠刚刚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张自忠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并很快加入了同盟会,正式投身到了革命运动中。
然而,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大好的革命形势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无数革命党人被杀,民族又到了存亡之际,这让张自忠意识到革命仅仅靠四处奔走呼号远远还是不够的,强大的武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于是,张自忠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开始了戎马一生。
虽出生在官宦世家,但张自忠却并没有富家公子的娇气,反倒是吃苦耐劳,很快就在军中展露了头角。
1931年,包括张自忠、宋哲元在内的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入麾下,宋哲元担任了二十九军军长,张自忠为第三十八师师长。
1933年,日军在占领东北三省之后试图继续扩张,向山海关发动了进攻,此次迎战的部队就是张自忠所在的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并非是蒋介石的嫡系,平日里根本不受重用,装备相当落后。
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二十九军仍旧奋勇抵抗,手握大刀一次次与敌人展开血战。
终于,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对峙,二十九军守住了喜峰口,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打得第一个胜仗,狠狠灭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自此之后,二十九军以及张自忠的名字也就开始为人所知。
然而,二十九军小范围的胜利并没能挽救大局,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变相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并允许日军自由出入冀东、察东地区。
但日寇的野心远不及于此,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而国民政府也是步入腐朽清政府的后尘,再次同其签订了不平等的“何梅协定”,割让察东六省份,并将二十九军撤离至张家口以南。
在此之后,中央军便撤离了河北省,使得二十九军成为了北平周围唯一的中国军队。
日寇为实现进一步侵略中国,试图在华北“自治”,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为此,日寇不断地向国民政府施压。
最终经过双方艰难协商,在北平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亲任委员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保留了南京和日寇双方的体面。
当时,蒋介石给二十九军下达的命令是“忍辱负重”,既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好长期周旋的准备。
因此,包括张自忠在内的很多人都很为难,当时,张自忠担任了察哈尔省主席,颇受日本人喜欢。
在这复杂的局面中,张自忠尽可能地维持平衡,试图做到既不丢中国人的脸面,也不得罪日本人。
纵然如此,但是外人并不清楚张自忠内心的为难,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逐渐开始走偏,有了汉奸的嫌疑,而这一“罪名”在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正式坐实。
1937年,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但即便是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宋哲元和南京方面仍然没能看清局势,主张“应战而不求战”,错误地认为日军不会发动全面战争。
因而二十九军只能根据命令按兵不动。
此外,碍于二十九军已经与日军对峙了足足两年的时间,期间冲突不断,久而久之,这也就麻痹了二十九军战士的神经,使得后者没有了足够的警惕,他们并没有对此次日军的行动给予太多的重视。
宋哲元也是一如往常寄希望于了外交谈判,但殊不知这只是日寇为拖延时间的障眼法。
待到日军进驻到平津地区的兵力逐渐增多,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发动了进攻,二十九军防线被攻破。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多次下令宋哲元撤到保定,宋哲元作为边疆大吏,守护国土是他的职责,不战而退实在是有辱使命。
但与此同时,宋哲元也清楚即便殊死抵抗,二十九军也难逃被全歼的命运。
是退还是进,宋哲元陷入了两难。
而就是在这时,张自忠站了出来,他让宋哲元带着部队先走,自己留了下来拖延时间。
任何人都清楚,留在被日寇占领了地方进行善后意味着什么!但张自忠别无他法。
20日清晨,北平人民发现二十九军已经撤离,并且城中贴满了张自忠署名的告示,劝告大家不要慌张,各安其业。
于是,一时间舆论四起,众人纷纷将张自忠视为了汉奸,痛骂其卖国变节。
张自忠自己的所作所为旁人很难理解,他也未曾向他人解释半分。
日军在进入平津之后就立刻和汉奸勾结建立了伪政权,并多次软硬兼施要求张自忠反蒋、反共,但张自忠都悉数拒绝了。
与此同时,张自忠更是悄悄地开粮仓、秘密帮忙转移部队等等,一边拖延日本人,一边竭尽所能地暗中为中方出力。
等到了8月7日,宋哲元带部队已经撤离了十天,张自忠顺利完成了延缓日军一周的计划。
见继续留在北平没有了意义,张自忠便辞去了所有职务,逃离了北平。
但是等张自忠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抵达烟台之后,一上岸就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以汉奸的身份关押了起来。
后又被押送到南京拘押,在被送上火车时,张自忠看到火车站围满了很多学生,举着白旗,上面写满了“汉奸张自忠”的字样。
这对一向自尊心很强的张自忠打击很大,让他认清了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几度有了自杀的念头。
拘押期间,张自忠曾多次给部下和同事写信说道:“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此后“死”字就多次出现在张自忠的笔端。
好在宋哲元得知该消息之后,迅速派人电告蒋介石申请保释,这才解除了张自忠的拘押。
张自忠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1937年重新回到了部队,在与老部下见面时,张自忠只说了一句话:“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听到这句话后,瞬间落泪,张自忠更是眼眶湿润,情绪颇为激动。
被打成“华北头号汉奸”的他没有后退之路,他只能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1938年3月14日,战斗打响。
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日军发动猛攻,张自忠做好了死战的准备,他本人更是亲临师指挥所。
经过长达三天的胶着之后,号称是“铁军”的坂垣师团被打散,五十九军取得了“临沂大捷”,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不仅如此,这一仗更是打出了张自忠的威风,洗刷了张自忠的冤名,使其声誉鹊起。
随后,张自忠升任为第二十七军团军团长,带领部队再次取得了襄东大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是“活关公”。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张自忠有了刮目相看,也有不少人认为张自忠这是将功补过,汉奸和投降的阴影始终围绕着他,仍旧没有散去。
这也就让张自忠坚定了战死的决心,以此来证明自己从未做过汉奸!
1940年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带领五十九军迎战,出发之前,张自忠告诫战士们:“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作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本可以不亲自率领部队作战,但无论他人怎样劝阻,张自忠毅然去到了前线督战。
张自忠在部队中一向有着较高的人气,五十九军是张自忠带出来的部队,士兵们对其很是敬仰。
在得知张自忠亲自来到前线督战之后,士兵们士气大增,数次对敌人发动了猛攻。
但等到了16日时,日寇突然集结了上万名士兵反攻五十九军,敌众我寡之下,五十九军陷入了包围。
无奈之下,苏联顾问提出撤退,建议张自忠率先转移,张自忠听闻怒斥道:“当总司令的遇到危险就逃跑,这合理吗?”
在此之后,张自忠也是有着多次可以脱离险境的机会,但他都熟视无睹,与战士们共存亡,坚守在了一线。
很快,日寇就发现了五十九军电台的位置,并派遣了两个师团的兵力对其进行包围,五十九军仅剩的几十个士兵堵击来犯之敌。
其实这时,日军的包围圈中有一个东北角的缺口,张自忠完全有机会撤退,但是他不能再因为做逃兵而被人们所诟病。
于是,他便将这个机会让给了苏联顾问和文艺兵。
战斗到了下午三点的时候,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五十九军所剩无几。
等到了四点的时候,部队已经伤亡殆尽,张自忠腰部被机关枪击中,倒在了血泊中。
日军士兵藤冈拿着刺刀走向了张自忠,但就在他正准备行刺之际,张自忠突然从血泊中猛然站了起来,眼睛死死地盯着藤冈,这让后者有些没来由的畏惧,使得他情不自禁地停在了原地。
紧接着,随着一声枪响,日军的另一名士兵击中了张自忠的头部,张自忠这才彻底倒地,牺牲了!
藤冈预感眼前的这个男人很有可能就是高级将领,于是便对其进行了搜查。
果不其然,从张自忠口袋中搜出了刻有其名字的派克笔。
在得知死者就是张自忠之后,日军清理了张自忠的尸体,并为其立了墓碑。
蒋介石在得知张自忠去世的消息之后也是悲痛万分,吩咐第三十三集团找到了张自忠的灵柩,将其运回了重庆。
在查看张自忠遗体的时候,他们发现张自忠身上共有着8处伤痕,其中有刀伤、枪伤,惨不忍睹。
而在张自忠遗体运送的途中,有10万民众自发前来送行,当天,日军的飞机更是在空中持续盘旋,底下无一人躲避,日机也一反常态,未开一枪,未投一弹。
人们对张自忠的误会源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蒋介石的“苦撑待变”战略的牺牲品。
张自忠作为军人来讲,上级命令不可不服从,他周旋于其中,试图获得平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被世人所误解,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这对张自忠的打击是巨大的。
自始至终,张自忠可以说是从未愧对过国家,无论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还是在这之后。
只不过这次世人的误解成为了张自忠以死自证的催化剂,他意识到无论他打多少胜仗,都有洗刷不清的汉奸嫌疑,唯有一死。
他为国捐躯的意志促使他走上了死亡的“必由”之路,他的死超越了寻常的“死”,用生命为国家尽了忠孝,用生命铸就了一代“抗战军人之魂”。
三峡大学学报 《论张自忠将军之死》
人物春秋 《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