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类作品「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3-05-30 10:05:36阅读:1326
前言长期以来,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其对生态问题与生态题材的表达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落后,但最近几年已有了一些好转。举例来说,在今年,伴随着央视、省级卫视、腾讯等多部具有生态题材的影…

前言

长期以来,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其对生态问题与生态题材的表达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落后,但最近几年已有了一些好转。

举例来说,在今年,伴随着央视、省级卫视、腾讯等多部具有生态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青山不墨》、《幸福到万家》、《运河边的人们》、《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与生态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在各大卫视、各大门户网站上的火热播出,与生态保护、生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的影视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对生态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梳理与探索的机会。

提倡生态电视剧,并对其展开脉络梳理、命名定义和类型化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此类电视剧与生态文明的融合贡献的一个客观的认可,还能帮助我们从理论上对其内涵、外延以及类型化发展趋势进行清晰的认识。

生态连续剧的建议

本文讲20世纪后半期,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不断加剧,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由“绿色”向“人文主义”转变的生态批判。

时至今日,生态文学,生态影视,生态音乐,生态雕塑,都在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

在影视作品中,反映人与自然的关联最主要的一种,而“影视作品”这个词却从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一片轰轰烈烈的生态文学浪潮中,尽管乔托·卡努杜将其归类为第七大艺术,有相应的生态文学类型,但影视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娱乐方式和一种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第一,从其本质上看,“电视剧,是指通过电视进行创造的一部话剧”,“电视式创造”使得前期的连续剧在生产和传播形式上基本上是一种“工作室中的话剧”。

主要是以室内表演为主要内容,而对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展示较少。

同样是属于“戏剧作品”,它的创作与演出都是按照剧场的规则来进行的,它注重的不是场景,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就算有什么自然风景,也只是一段简单的画面,或者是一段空白的画面,与环境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涉及到生态问题的电视连续剧数量较少,且在社会上的影响较低。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剧大多是以乡村为背景的,而与生态相关的则是相对较少的。

仲呈祥与张金尧等学者认为,受收视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态与乡村主题,在整体的制作与播放环境,仍是较弱的一方。这样的劣势,肯定会限制这些题材的发展。

第三,是电视连续剧导演对其生态意识的唤醒和对其进行改造的一个历程。从小说到散文,再到诗歌,再到影视电视剧,其生态题材的创作,其困难程度是逐渐增加的。

如何在一部长篇影视作品中,既要紧紧抓住生态题材,同时还要遵循制作和播出的基本原则,就显得更加困难。

相对于偶像剧、古装剧、都市生活剧、玄幻剧、军旅剧、谍战剧以及青春剧这些,更容易出剧,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对生态剧的要求并不高。

第四,学术界对生态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较少,这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它的本来面目与影响。从客观上说,即使是无意识的文学作品,也必然涉及到人与自然的联系。

不管导演们有没有环保的觉悟,很多剧在客观上都会涉及到环保和生态方面的问题。比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业污染和环保这两个主题展开的。

影视作品的“生态化”表达虽有其艰难之处,但并非完全没有收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类的电视栏目以及环境保护类的电视连续剧逐渐走红。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影视作品,这一反映了社会真实状况与人民生活状况的“晴雨表”,日益显示出了“绿色”的趋势。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不断出现,一批揭露环境问题、展现生态治理、蕴含生态意识的电视剧表现突出。

比如《深呼吸》,《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最美的青春》《永不褪色的家园》,《向往的生活》,《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些都是关于环保的题材,主题,情节等的代表性作品。以《青山不墨》为代表的系列影视作品,为影视作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这几部剧的出现,其名称也有了不同的说法,如“环境主题电视剧”、“生态文明主题电视剧”、“生态保护主题电视剧”等。

要想对《青山不墨》这样一部热播剧中的“生态”问题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判与探讨,既要在学术上对其进行适时的跟踪与探索,又要对其进行一个“整体”的定位。

我以为,按照生态小说、生态音乐、生态电影、生态戏剧等的名称模式,可以把它们冠以生态剧的名称。这不仅是对提倡发展生态电视剧的一种态度,同时也是对在生态文学热潮中,对生态电视剧缺失的一种补充,对于以规范之名进行创作、进行研究都是有益的。

由“生态电视”演变为“生态连续剧”之路

虽然文章建议把像《青山不墨》这样称为环保剧,但是这个词并非作者原创,很久以前就有了,影视作品与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问题的驱动下,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苏醒,一方面,各类"环境保护专题"、"环境保护栏目"、"生态保护栏目"等"从央视到各地电视台相继出现。

同时,反映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涌现。1986年,苏舟执导的环境保护电视剧《万元户主和猫》(两期),在 CCTV “喜剧节”上获得了“励志”大奖。该电视剧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团戏剧组电视剧组于1986年拍摄的。

该剧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北部小村庄被一间工厂所排放的大量有毒气体所污染的故事。村子里的猫咪因为食用了江水中的小鱼小虾而中毒,鼠类泛滥。

攒了一年多积蓄的老赵头花了大价钱,从遥远的地方购买了一只猫咪,想要借此繁殖,驱除耗子,却意外地被毒死了。

该剧用质朴的生态观念,用滑稽的手法,揭露了各种环境问题,开创了中国影视作品展示生态题材的新局面。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环境保护的影视作品,比如《秀水河》,由邵国栋等知名导演执导。

定名外:生态剧的内涵和特性标准

对“生态 ”这一概念的定义、名称,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将“生态剧”界定为:“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其中“着重”两个词表示,在一系列的影视作品中,生态题材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题材,并将其作为一个主线来处理。

“生态剧”的题材可以多种多样,应该是“生态”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通常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

《幸福到万家》里,大部分剧情都是因为万家公司的废水排放使水质出现恶化,导致了村子里的人都被感染了,而贺快乐则是带着一群人,去找万家公司的麻烦。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生态剧”,与其相关的内容与题材都只是小众。

但《永远的田野》里,不管是望海村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矛盾,还是黄家和乔海山之间的矛盾,甚至连叶思语为了保护自己的仙鹤,都和望海村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青山不墨》也是如此,整部戏从采伐变成了植树造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遵循着“顺山倒”、“遍山林”的规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环保剧。

所谓“人与生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与前面提到的“人与环境问题”相对应,也反映出了“关系”在生态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人的自我关系、人际关系到社会关系,人类的一切关系的产生和存在,都建立在人与自然这一基本关系的基础之上。“关系”问题的提出,对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生态文学创作提出了“以人为本,以整体为本”的和谐生态理念,以问题为本的清晰观念。

它不仅是一部反映环境问题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关注现实问题的纪录片,它应该以“以生态为本”的观念来看待,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不仅要直面三废污染、破坏土地、沙漠化、滥伐林木、河海污染、垃圾乱排、猎杀动物等真实的环境灾难和生态事件,更要通过自然生态问题去思考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描刻出生态问题场域中的人性。

《青山不墨》既展现了新中国三代林业工作者在小兴安岭的艰辛奋斗历程,也展现了马永祥,郑毅,魏建中等中国林业工作者在艰难岁月里为了祖国的发展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敬业品质和革新精神。

也展示了人们为什么要把“伐”改“种”的生态学意义,还展示了“伐”与“不伐”、“盗”与“护”之间的矛盾,揭露了乱采、乱卖、滥伐等现象的社会根源,并对乱采乱放、卖林、毁林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使该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人文价值和广阔的评论余地。

另外,一部作品是否具备丰富的生态意识、深刻的生态理念并不能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而只能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好的生态题材剧应该能够以艺术的方式传播科学发展中的生态道德,生态电视剧的创造最终要担负的任务就是在公众中传播生态观念,培养生态素质,培养生态文明。

而要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就必须要有一种沉重的、以莎士比亚式的方式来体现和推广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化。

故事情节的设置,主题的建构,角色的刻画,都紧紧围绕着生态议题进行。我们要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命运共同体。

《运河边的人们》以人与水,城市与运河,文明与河流之间的伦理联系为主线,将运河的管理从一个城市的面貌改造问题,上升到了诸如河流伦理之类的生态道德的层面上,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态学理念。

结尾部分

在作者看来,《绝地逢生》、《永远的田野》、《青山不墨》都属于环保类,至于《江山如此多娇》、《山海情》、《幸福到万家》等,虽然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但这并不是整部剧的核心,所以不能称之为环保剧。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生态剧”的概念,陷入一种没有边界的笼统中。

参考文献

1.《永远的田野》

2.《生态电视论》

3.《中国绿色时报》

4.《中国影视艺术史》

文/有木也是桥

编辑/有木也是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