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是传统非遗文化木偶道具还是传统民间工艺品
木偶戏源于汉盛于唐,木偶戏表演精妙之处,让木偶在舞台上能说能唱,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随着木偶戏入选非遗,这门古老艺术迎来了新春。
一、木偶戏的由来
中国木偶艺术是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做为表演道具。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木偶戏兴起于汉朝,至唐朝时达到顶峰,汉代就有关于木偶戏的文字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东京梦华录》也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的记载。
木偶是如何产生的?尚未定论。但是很多学者认为最初的木偶,是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由于这种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以其流传范围极广,名称也不同;因其演员只有一人,故南方各省称之为“单人班”。
最早的正统木偶戏已经无从考证了,现今的木偶戏倒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可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无外乎布袋戏。
二、木偶戏造型及表演艺术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传统傀儡戏舞台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提线戏舞台,多数是露天舞台,背部设有遮挡操纵者的帷幕,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
布袋戏舞台具中国殿阁建筑风格,木雕金饰,组合灵活,空间自由,典雅玲珑,堪称工艺绝品。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技术的进步,木偶能做更多的动作,更多的配乐、特效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所以木偶戏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已经与影视剧作品无异了。
近年来,成为剧场艺术的木偶,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声光电一体化,加设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多功能木偶戏舞台,突出其艺术的综合性。
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三、木偶戏的传承价值
木偶戏艺术的产生追究其根源,木偶戏是汉代起源中原地区,唐末人民为了“避乱”而外迁,促使完整的表演艺术传入闽南地区的,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韵、遗风和风俗习惯。
千年来,傀儡戏不仅成为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上层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特别是在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适合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小,既热闹又实惠,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木偶戏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总之,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使我们这代人的义务与责任,这样的艺术形式真心不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视起来,重拾匠心,让木偶戏能够呈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