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管妈妈叫妈妈,为什么古代不叫母亲
♪ 点击上方图标,即可收听音频
在人类的语言系统中,“ma”是一个很独特的音节。
对初生的婴儿来说,“ma”是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因此表达需求时常用一连串的“ma ma ma”,而母亲通常负责照料婴儿,久而久之“ma ma”就成为了母亲的代名词。世界各国语言不同,却不约而同地使用类似“ma”的发音代表妈妈。
不过,我国古代典籍中却很少管母亲叫“妈妈”,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妈妈”是舶来词。
事实真的如此吗?古人不叫“妈妈”叫什么呢?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中就有记载:“爸,父也;妈,母也。”《康熙字典》中也有解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按照汉语言学家的构拟,上古汉语中的“父”“母”二字本来就读作bà、mā,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书面语的父、母发生了音变,但口语仍保持不变,并且为了应对这一发音,人们又利用形声法造出了“爸”“妈”二字。
不过,除字书外,唐代以前的文献中还未见有用“妈妈”指母亲的例子,大概并不常用。
甲骨文中,“女”字加上两点即为“母”,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汉朝以前,人们称母亲为“母”,书面表达为“妣”。到汉朝以后,“妣”的语义范围不断缩减,特指亡母,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陛下不幸北城,北城百姓如丧考妣。”
甲骨文中“母”字的写法
如今,“妣”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极为少见,只有在丧葬仪式上还能偶尔看到,反倒是“母”成为书面用语并一直沿用下来,比如在皇族中,生母为皇后则称其为“母后”,生母为皇妃则称其为“母妃”。
父母又统称为“亲”,《礼仪·奔丧》中有记载“亲,父母也”。直到今天,“母亲”依然是汉语中对妈妈最为标准、正式的书面称呼。
爱看古装剧的人会发现,古人常管母亲叫“娘”,清宫戏中也称呼“额娘”。那么“娘”是不是古代对母亲最常见的口语称呼呢?这还得分情况讨论。
“娘”这个词最早可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是由“女”与“良”构成的形声字,多用于女性的名字。到魏晋时期,“娘”字开始步入称谓语行列,用来指代年轻良善的女子,也有称年轻寡妇为“娘”的,比如南梁《玉篇》中记载:“娘,女良切,少女之号。”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同音字——“孃” ,专门用来指代母亲。但因为二者读音相同,字义也有关联,常出现混用,到了唐代干脆合二为一,“孃”逐渐退出常用字序列,成为“娘”的异体字,而“娘”则有了母亲的含义。
与此同时,因为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字词含义的开发与扩展也变得复杂起来。“娘”除了有“母亲”的意思,还有许多其它含义。比如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里称男扮女装之人为“娘”;颜师古《大业拾遗》中写道“隋炀帝宫婢曰雅娘”;杜牧的《樊川集》中将两个苦命的女子称“杜秋娘”和“窦桂娘”;李贺称歌女、娼妓为“花娘”等等。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娘”的使用频率确实很高,不过用法也比较随意的,称呼母亲为“娘”虽然亲切的,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下就不大合适了。
除了“娘”,古代还有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称呼。比如汉代许慎就在《说文》一书中写道:“姐,本蜀人呼母之称”,也就是说汉代的四川人管母亲叫“姐”。宋朝“姐”的使用更加普遍,民间称呼父亲为“爹爹”,嫡母为“姐姐”,皇室子女称呼皇帝为“爹爹”,皇后为“孃孃”,生母为“姐姐”。
《四朝闻见录》中写道,南宋高宗立吴氏为皇后时,对其说:“俟姐姐归,当举行。”这里的“姐姐”,指的就是高宗之母韦太后,当时被金人所俘。以北宋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中,福康公主徽柔称生母苗昭仪为“姐姐”,弹幕上质疑声一片,其实反而可见编剧是做足了功课的。
直到清朝,仍有一些地方使用“姐姐”来称呼母亲,比如顾炎武的《酉阳杂笔》中有记载:“寻常称父母曰哀爷、哀娘,又有称哀姐者。”
清平乐剧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还给母亲带来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称呼——“家家”或“阿家”。《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记载:“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南朝范蔚宗临刑前,其妻骂之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这里的“百岁阿家”指的就是范蔚宗年迈的老母亲。
母、娘、姐、家……古人对母亲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而且由于古人书面用语和口语有很大区别,发音又很难留存,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多限制,加上还有各地方言的差异,实际上的发音和表述只会更多。
不过说来讲去,还是“妈妈”这个称呼对现代人来说最是亲切。
上文提到“妈”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但主要是以单字的形式存在,且使用频率很低。直到宋元以后,小说、杂剧等半白话文体兴盛,口语化的表达变得常见了,叠词的“妈妈”才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元末戏曲作家高明的《琵琶记》中写道:“蔡邕不孝,把父母相抛。爹爹、妈妈,我与别时,也不恁地。”
但和“娘”类似,“妈妈”一词的义项同样非常复杂。如《七侠五义》中:“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指的是已成婚的年长妇人;《水浒传》中:“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指的是青楼老鸨;《阿长与》中,鲁迅称自己的保姆为“长妈妈”;有些地方对祖母也会以“妈妈”相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推广开,才正式统一了称谓,“妈妈”的其他义项逐渐边缘化,成为了母亲的专属称谓。
很多人长大了就不爱叫妈妈了,觉得叠词羞涩,改称“妈”“老妈”。从“妈”到“妈妈”的演变,承载的是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从“妈妈”到“妈”的转变,是母亲与孩子逐渐分离的过程,是我们减少依赖,走向独立的体现。
如今我们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闯荡,却又开始怀念叫声“妈妈”就能得到回应的日子,可是岁月不饶人,回头却发现妈妈的鬓边已有了白发。
这个母亲节,记得给妈妈打个电话,亲口对她说一声:“妈妈,我爱你!”
文字|千叶
音频|证勤
排版|千叶
图片|源自网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