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戴手铐的旅客侦察兵
原本是一部反特电影,但开头的画面却让观众找到了一种恐怖片的惊悚感。头戴防毒面具的恐怖敌特,满脸惊恐表情的受害女子,一个让绝大多数观众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杀人武器,光是开头的这段画面,就足以成为了很多观众的童年阴影。
这部于1980年拍摄的经典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你还记得吗?
当年开头的这组画面成为了很多观众的阴影
电影一开始,在我方的一个导弹科研单位,一间昏暗的实验室内,试验员小黄正被一个男子逼近墙角,此时的小黄满脸充斥着惊恐和哀求。而在她的对面,那个神秘的男子正戴着一副防毒面具,他手持着一个特制的、外形酷似打火机的武器,正徐徐地逼近小黄。
尽管小黄并不知晓对方手中的物件到底是什么?但对面的人已经配备了防毒面具,很显然,对方手中的这个物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打火机,而是一种杀人的利器。
果不其然,当双方的间距不足半米的时候,神秘男子按动了发射开关,伴随着“打火机”中喷出一股气体,小黄在惨叫声中当场死亡。而对面的男子也一脸痛苦地扯掉防毒面具,因为他正是小黄的丈夫苏哲——该单位保卫科的一名干部,但此时的苏哲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一个假意与小黄结婚的外国敌特。
实验员小黄惨遭敌特杀害
小黄遇害身亡后,苏哲迅速从实验室内盗走A1号燃料,这是一款新式导弹的发射燃料样品,倘若敌方获取该款燃料的样本,就可以推断出这款导弹的射程和其他性能数据。潜伏的敌特苏哲实施此次行动,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为的就是通过A1号燃料来获取重要的机密。
当年的这段画面让观众记忆犹新,但也让很多观众至今都疑惑不已,因为他们始终都没有弄明白一个问题,苏哲手中的那款“打火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尽管这部电影没有给出过明确的解释,但开头画面的两个细节却也交代了这款武器的杀人方式:苏哲头戴防毒面具,显然是为了防毒,他手持的“打火机”又喷出了一股气体,那这股气体自然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毒气。而这款武器,就是前苏联克格勃于上世纪50年代所研制的一款经典暗杀武器——气雾杀人针!
通过毒气杀人的气雾杀人针
1957年10月12日上午,慕尼黑市内的某个街头,一个年轻的男子正在街边看报纸,但阅读报纸只是他的一个伪装,此时的他正等待着一个目标——逃往西德的前苏联叛徒里贝特。
上午10时许,目标人物里贝特终于在男子的对面街头出现,见目标已经现身,男子将一个药片迅速塞入口中,并从身上取出一个“打火机”,随即向对面而来的里贝特走去。二人很快在街头相遇,男子询问里贝特是否已经下班,正当里贝特疑惑的停下脚步,思考对面男子的身份时,男子突然举起打火机并按动按钮,一股气体随即从打火机中向里贝特喷射而出。就在气体喷出的一瞬间,里贝特当场倒地身亡。
刺杀得手后,神秘男子并未立刻离开,而是迅速从身上取出一个玻璃管并将其打碎,然后猛吸从玻璃管内喷出的气体,从暗杀到吸气,整个过程不足10秒。在吸完所有的气体后,这名男子立刻逃走,街边也只留下里贝特的尸体。
如同打火机一样的杀人武器
随后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西德方面才得知,此次行动是由克格勃所实施,行动队员也是一名来自克格勃的特工,而他使用的这款武器,就是克格勃刚刚发明的、一款名为气雾杀人针的武器。
该款武器的外形酷似一个打火机,里面安装着一个特制的三节管,这三节管分别由毒气管、撞针管和发射药管所组成。行动特工通常假借以吸烟作为掩护,他们将该款武器的出气口对准目标,然后按下按钮。三节管中最低端的发射药迅速被引爆,位于中间位置的撞针在爆炸气体的推动下,也撞碎了三节管前端的毒气玻璃管,毒气也迅速从打火机中喷射而出。
由于发射药的药量很小,爆炸时不会产生太大的声响,这也就意味着,行动队员动手时,附近的旁人根本听不到有异常声响,甚至遭遇暗杀的人也很难察觉到危险。
微小的玻璃管内却含有足以致人于死地的毒气
但作为一款浓缩版的武器,气雾杀人针虽然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的射杀目标,但该款武器的本身也具备着诸多的劣势。
1、根据后来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气雾杀人针的最大杀伤范围只有460毫米,不足半米的距离。行动时,暗杀队员必须近距离的逼近对手才能施放武器。
2、武器发射后,毒气虽然可以喷向目标,但毒气也会迅速扩散,连操作武器的队员也会被毒气所波及。所以在动手之前,行动队员必须提前服用解毒药片,但行动过后,操作员还要第二次快速服用一种解毒气体,才能彻底保证自己的安全。倘若动作较慢来不及第二次解毒,行动队员很可能也会在街头一命呜呼。
当然,要想做到绝对的安全并且无需服用解药,行动队员就只能提前佩戴一个防毒面具。但在实战情况下,行动队员很难选择这样的方式,毕竟他不可能在大白天的街头上带着一个防毒面具行走,这完全是在提前暴露自己,他也只能带着危险去服用解药。
刘杰及时发现并抢夺拆毁了气雾杀人针
而在《戴手铐的旅客》中,敌特苏哲所使用的这款武器,应该就是气雾杀人针。毒气喷射杀害小黄,事前又提前佩戴防毒面具,苏哲手中的武器和他采取的防护,显然与这款武器如出一辙。
不久之后,苏哲在逃走前,他将这款武器交给了另外一个女特务,女特务随后被主人公刘杰抓获。女特务被捕后,她谎称自己想吸烟,然后从身上取出了这款打火机,但还未来得及按动按钮,早有防备的刘杰就直接抢走了这款武器。他非常熟练的直接拆掉打火机,并取出了打火机中的一个玻璃管,而这个玻璃管显然又与气雾杀人针中的毒气管类似。
由于刘杰也同样是该单位保卫科的一名重要领导,甚至在战争年代就是一位老兵,因长期在该保卫科担任安全任务,作为老侦察员的刘杰自然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特工武器并熟知它们的原理。所以女特务企图发射暗器时,刘杰抢先一步控制了对手。
特务苏哲是老艺术家邵万林职业生涯的经典角色
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专业的军教片,当年也没有过多的在剧本中解释这款武器的原理,这也直接造成很多观众始终没有看清这款武器到底是什么?
而了解这部电影拍摄背景的老观众们也都记得,当年的原版剧本其实就已经明确交代了苏哲是前苏联的敌特。但在实际拍摄时,由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创作方最终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有关前苏联的痕迹全部被抹掉,甚至苏哲携带A1号燃料逃跑时,逃跑路线也从北方改到了西南某地。
除了电影开头部分具备了惊悚感之外,本片还有几组镜头曾让观众印象深刻,甚至也感到了一阵寒意。主人公刘杰在千佛洞遭遇苏哲手下的袭击,身负重伤的刘杰昏死过去,误以为刘杰已死的苏哲手下将其送到了火葬场。所幸刘杰中途苏醒,这才避免了被烈火焚身的结局。
而在这段情节中,电影镜头多次给焚化炉进行了特写,并有多具遗体被送入火炉内。尤其是刘杰昔日的学生——年轻的侦察员张强前往现场营救时,工人打开了其中一座焚化炉,里面还有一具正在燃烧的遗体,笔者甚至怀疑,当年的这几组镜头是不是现场的工作实拍?
在本部电影中,扮演敌特工苏哲的演员就是老艺术家邵万林,或许很多年轻的观众不知道他是谁?但看过《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的观众,应该还记得白眉鹰王这个角色吧?没错!当年在这部武侠电影中,扮演白眉鹰王的就是邵万林老师。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扮演女一号小华的演员也让观众印象深刻,而这个演员的名字在多年后更为大家所熟知——蔡明。
多年后,邵万林以白眉鹰王的身份出演了《倚天屠龙记》
很多人认为1982年的《少林寺》是内地的第一部动作电影,但实际上,早在《少林寺》之前,我们内地的多部电影中就已经出现了篇幅极高的动作戏份和武打场面。例如这部《戴手铐的旅客》中,武打场面的戏份就相当浓厚。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经时年50岁的男主角于洋,其实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战士。1945年,年仅15岁的于洋参加革命,并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接下来的渡江作战,在成为演员之前,于洋也曾是一名老侦察兵。
所以于洋能在1957年的电影《英雄虎胆》中一战成名,这也不是没理由的。主人公曾泰是一名老侦察员,而于洋本人也同样是一名侦察员,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他量身定造。
多年后,女一号蔡明也在春晚中成名
正因为是一名老兵,于洋在战场上历练的个人格斗技能也是相当出众。拍摄《戴手铐的旅客》时,尽管于洋已经50岁,但老兵的风采仍然不减当年,他拍摄时所展现的动作功夫可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侦察格斗技能。
在本篇文章的最后,小编还要解答很多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疑问。电影中,主人公刘杰和小华曾为了逃票而躲在了火车车厢厕所间的上方,根据电影的画面和小华的介绍来看,这里是一处非常宽敞的空间,甚至完全可以把这里当成一种另类的卧铺。但在现实当中,火车的车厢并不存在这样的空间,这只是为了电影拍摄而营造的一个虚拟空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