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如果杨靖宇将军在世能否被授予元帅军衔呢「1955年大授衔如果杨靖宇将军在世能否被授予元帅军衔」

时间:2022-08-25 00:41:08阅读:1894
1952年,11月。毛泽东召开会议,正式开始准备建设一套完美的军队管理体制。解放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军队几乎是以原来大军团方式进行管辖,但是这在日常的军队管理中有着很大的弊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权限具…

1952年,11月。

毛泽东召开会议,正式开始准备建设一套完美的军队管理体制。

解放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军队几乎是以原来大军团方式进行管辖,但是这在日常的军队管理中有着很大的弊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权限具体是什么,而且管理起来十分的混乱。

三年后,总干部部正式制定了完整的军队“四项制度”。

---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勋章奖章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军衔制度,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里,军人们最为关心的一项荣誉。

最终,新中国的军衔制度划分为六等十六级。(元帅---将---校---尉---军士---兵)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两级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级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级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兵:上等兵、列兵两级

事实上,大元帅军衔当属毛泽东,可他坚决不肯接受,甚至找了好几位领导人谈话,大家一致同意放弃了军衔名额,让给了那些在前线打仗的司令官。

这里面也包括周恩来。

1955年夏季,军衔授予名单最终敲定,一共评选如下将帅名额:

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位、中将175位、少将802位。

元帅名额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元帅就是林彪,他是十大元帅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也是年级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的他也只有48岁。

---杨靖宇将军。

如果,杨靖宇当时在世,他能否评得上元帅军衔?

1927年,22岁的杨靖宇选择加入了共产党。

他在老家确山县响应组织号召,带领一万多人举行确山起义,占领了确山。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的政局动荡,在全国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蒋-校长的临阵霍霍着实影响到了共产党未来的命运。

长征本质上而言,就是蒋-校长那一次动用武力的直接结果。

杨靖宇也在这一次被派往东北,开始了自己白山黑水的军旅生涯。东北的日子并不好受,这里不仅是张作霖军阀的地盘,还是日军的据点,在这两股势力之间创建革命政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靖宇最开始以工人运动为切入点,在辽宁抚顺的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煤矿开展工人运动,为了彻底了解工人情况,他选择当了一名矿工,每日跟随矿工下井。

在抚顺煤矿,杨靖宇亲眼目睹了矿工所遭受的苦难生活,他们在井下干活,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一天,他和工人从井下干活上来,一名旷工当场因为饥饿昏倒,工头们不仅没有同情心,还以怠工名义殴打矿工。

那一刻,杨靖宇明白,底层民众如果一味的屈从只会更受压迫,他们需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成为捍卫自己劳动权利的有利工人团体。

2012年的时候,我在大同特意去当地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看了一天,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里面,近乎重现着当年被日本压迫下煤矿工人的凄凉。

八年时间,1400万吨煤,6万生命。

这是当年日本经营大同煤峪口煤矿时的累累罪行。

杨靖宇从那次煤矿工人晕倒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安慰,反而受到更加严苛的虐待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组建工人团体的决心。

他多次领导抚顺矿工罢工,替矿工向日本人争取劳动权利。

这一年,红军也开始了反围剿作战,为了防止红军被彻底消息,当时的红军分为了两股主要的力量。

在南方继续打游击的红军

西行进行长征的红军

这两股力量可能大家也知道,它们也是后来北方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由来。

1932年,杨靖宇又被派往吉林,正式开始了东北根据地的建设。

---吉林磐石根据地。

此时的杨靖宇仍旧坚定革命信念,听从组织领导,一边建立革命根据地,一边发展游击战以此扩大革命力量。

他在磐石根据地正式创建了东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同时军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任政委。

按照这个编制,杨靖宇创建的这支游击队归属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而杨靖宇的资格最起码属于初创东北游击部队的第一人选。

这张图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军队编制对于三十二军直接跳过,就是因为杨靖宇此时已经在东北创设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红军反围剿和长征的六年时间里,恰好是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游击队发展的黄金时期,杨靖宇也为此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陆军总司令,同时兼任政委。

他们将杨靖宇活动范围内的村落居民尽数迁移到固定地点,焚烧居民原住村落,废弃其耕地,试图将杨靖宇游击范围内打造成一片无人员。

而对于搬迁后农村所生活的地方,实行了严苛的“保甲制度”。

外设外墙、四角炮楼、铁网覆盖、通信覆盖。

这些村落里面充斥着日本年轻人、伪军组成的守护力量。

此后,日军开始了三次规模较为庞大的围剿运动。

1936年,日军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急需要巩固沈阳的绝对安全,为此特意成立“日军奉天教导团”,对沈阳移动的杨靖宇游击队展开进攻。

但是杨靖宇听到这个消息,诱敌深入,从沈阳以东一路北撤至吉林境内,诱敌深入外围一千多力,歼灭其主力。

他们抽调沈阳精锐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全部配备新式武器,组建成混成“伪军索旅”。

杨靖宇又在蚊子沟大败伪军,将整个伪军彻底歼灭。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发来贺电:

““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这次失败之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在1939年全面反扑杨靖宇的游击部队,因为敌我相差悬殊,东北地区的杨靖宇又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友军可以协同作战。

杨靖宇又不愿连累百姓,开始分散游击,朝着山区撤退。

1940年,杨靖宇陷入断粮危机,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被围牺牲。

如果杨靖宇没有牺牲,凭借创建东北根据地,建立强大游击队这份功勋,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绝对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虽然官方从未公布正式的评选标准,但是我们看一看这十大元帅的履历,大抵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对于元帅的评选实际上有着一套动态的衡量标准。

第一条:参加过首创根据地建设或者参加过初创起义战争

第二条:指挥过长征、抗日中的战争(或维系了根据地的存在)

第三条:指挥过解放战争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十人中间,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2岁,唯有林彪的年龄最小,为48岁。

杨靖宇和林彪的年纪相仿,他也仅仅比林彪大2岁。

从这一点而言,杨靖宇几乎完全满足,他在东北创建了东北第一块根据地吉林磐石根据地。

杨靖宇的情况和陈毅完全类似,几乎就是陈毅在南方创设根据地的翻版。

第二条的元帅筛选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衡量长征或者是否在地方上维系着游击队存在。

朱德: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

刘伯承: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先)、第一二九师师长

贺 龙:任红二军团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第一二零师师长

陈 毅:红四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红六军政治委员、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聂荣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林 彪: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第一一五师师长

叶剑英: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后)、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彭德怀:红三军团总指挥、八路军副总司令

罗荣桓: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便是陈毅。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衡量杨靖宇的评选标准时,就有了极大的参考意义。

在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中,他积极发展根据地建设,为后来新四军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指挥南方三年游击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毅当时的处境就相当于在蒋-校长的火炉上运动,长江流域两侧,包括广东地区都是国-军的绝对核心区,陈毅能够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仍旧保存了革命火种,完全顶了很大的压力。

那时候,南方的这股游击队因为国-军实行几乎和日军一样的经济封锁,所有的经济补给几乎都要靠根据地的建设,不少的士兵都是长期处于战则战、闲则种的状态,对于百姓的生活资源他们更不可能索要。

不过,陈毅经营南方游击队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当时毛泽东在长征的时候牵制了大部分的主力,而且陈毅还有各处友邻游击队的协同防守、相互配合。

杨靖宇在东北11年的游击战贡献,几乎能够和陈毅比肩,他也更符合第二条的规则。

而且,杨靖宇甚至远远超过了陈毅所做的贡献,因为当时的杨靖宇属于完全孤立的在东北游击作战。

杨靖宇在兵力配置如此密集的东北地区活动,其困难处境我们可想而知。

他没有任何可靠的友军能够与他策应协防,这一点他在东北发展根据点的建设难度要远超陈毅。

可能很多人会说,第二条还需要在抗战中有突出贡献的将帅,从这一点而言,杨靖宇也完全符合,前面已经说过杨靖宇在经营东北根据地的时候遭受到了日军的三次疯狂反扑。

他分别覆灭了“日军奉天教导团”和“伪军索旅”两股围剿力量,这一点绝对算得上是抗战中的大功劳。

如果想要具体的衡量参考人,我们可以参考林彪在抗战中的贡献。

1937年,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长,他和聂荣臻合力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了八路军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歼灭敌军一千多人。

这场战役也林彪在抗战中极为亮眼的一条战役。

但是,这场战役之后,林彪因为被晋军误伤,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离开了抗日战场,从这一点上来看,林彪在抗战的功绩比不过其余的十大元帅,杨靖宇在这方面的贡献也要远远大于林彪。

关于指挥解放战争的这条评判标准,我们可能没法具体的衡量人选。

因为那时候,杨靖宇已经不幸去世。

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东北在林彪的领导下,锦州战役一战定乾坤,所有的军队都成为了瓮中之鳖,东北也终于完成了毛泽东此前制定的“关门计划”。

这种情况下,杨靖宇的功勋不会少,反而比其他战场的九位元帅更加的出彩。

如果,那时候的杨靖宇将军在世,十大元帅的序列中当属有他的名额,而且中国向来以数字“九五”为大数,那时候可能元帅的标准配置名额就是十五位,大家心心念念在淮海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粟裕也当之无愧能够名列其中。

1958年,2月。

组织为杨靖宇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祭大会。

这场公祭大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以元帅规则葬礼悼念杨靖宇的大会。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这场公祭大会,他在花圈上写下了挽词:

“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我们更无法判定未来的历史走向。

但是,如果可能,我更希望当年的杨靖宇在去世之后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日军来说他本是一个可敬、可畏的对手。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杨靖宇忍着辘辘之躯,纵然日军惜将如宝,他仍旧不为所动,战死到了最后一刻。

日军残忍地解剖了他,还砍下了他的头颅。

他们在这位傲骨的军人腹腔内发现的唯有:

树皮、草根、棉絮~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