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演出,群演龙套哥

时间:2023-05-29 16:24:34阅读:845
大家好,这里是SOOZY。这个春节假期,你和亲朋好友们在茶余饭后是怎样娱乐的?在不少城市里,「沉浸式剧场」(Immersive Theatre)正在取代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成为年轻人们的新消遣方式。由伦敦原班人马打…

大家好,这里是SOOZY。这个春节假期,你和亲朋好友们在茶余饭后是怎样娱乐的?在不少城市里,「沉浸式剧场」(Immersive Theatre)正在取代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成为年轻人们的新消遣方式。

由伦敦原班人马打造的上海版《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via 小红书@Feekr

所谓「沉浸式剧场」,就是在一部剧场演出中,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群演」。你可以主动探索剧情,与演员们同台「飙戏」,拿起道具翻看,甚至可以引领演员和其他观众发展出新的剧情线索,左右故事结局的走向。不过,当「戏精」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沉浸式剧场」里跑几个小时「龙套」,要支付400-1000元不等的「出场费」,那么这出「戏」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开心麻花《疯狂理发店》

「沉浸式剧场」

究竟是个啥?

与狼人杀、剧本杀一样,「沉浸式剧场」也是「舶来品」,它可以追溯至数十年之前的美国——1960年代,百老汇标准式的「只允许观众提前半小时入场,演出结束后恨不得把他们马上踢出剧场」的模式渐渐让观众群体和戏剧从业者们心生厌烦,于是纽约的一批戏剧颠覆者们发展出环境戏剧(Environmental Theatre)、偶发戏剧(Happening)、互动戏剧(Interactive Theatre)等形式,对于传统戏剧的剧院场地、情节架构以及观剧行为提出挑战。

不眠之夜》剧照

这一阶段可以视为是「沉浸式剧场」的开端,也涌现出一些大胆而创新的先行者。比如美国芝加哥的步旅剧团(Walkabout Theater)数次将他们的作品搬到公园、洗衣房,甚至公共厕所中进行演出;1985年的百老汇音乐剧《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则为观众赋予「决定权」,允许大家在中场休息期间投票选出七个结局中的一个。

步旅剧团在芝加哥某公共洗衣房进行表演

然而受限于成本、技术条件和观众接受度等多种原因,「沉浸式剧场」在几十年来一直只作为一种小众的实验性艺术形式而存在。直到2011年,英国实验戏剧公司Punchdrunk以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为蓝本,将上世纪的装置艺术与肢体戏剧、视觉戏剧予以交融,在纽约曼哈顿制作出一部名为《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戏剧,观众们只需戴上一只面具,便可在这幢占地整整9000平方米的复古豪华酒店中亲历三个小时的「第二人生」。

《不眠之夜》剧照

《不眠之夜》在当年给所有观众带来的感受,可以用「前所未有的震撼」来形容:七层楼的酒店被划分为足足100多个小场景,囊括了宴会厅、小酒馆、糖果店、殡仪馆等等,去到哪里、看到什么样的故事,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中;整部剧没有对白,演员们全靠细微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演绎所有情绪表达与人物关系;更为绝妙的是,《不眠之夜》将故事打乱顺序进行碎片化处理,观众需要提炼并重构自己所经历的情节,这也使得每一位观者的每一次经历和理解都是完全不同、无法复制的。

《不眠之夜》剧照

时至今日,《不眠之夜》依然是当代「沉浸式剧场」中最伟大、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从2011年首演至今,它创造了几乎场场爆满的业界奇迹,让各路明星变成粉丝争相前往,甚至得到了《法律与秩序》、《绯闻女孩》等热门美剧的致敬,也开始让「沉浸式剧场」这一存在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

2016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北京西路上的一栋废弃建筑改建为6层楼、10000平方米的「麦金侬酒店」,成为《不眠之夜》中国版的演出场所。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版《不眠之夜》迄今已连续演出超过1400场,观演人次逾44万,平均上座率高达95%。

上海版《不眠之夜》剧照 via 小红书@九野

以《不眠之夜》为起始,越来越多的「沉浸式剧场」也开始在国内涌现出来,比如同样在上海的《纳西索斯》,成都的《成都偷心》,北京的《金钱世界》等等——与鼻祖《不眠之夜》一脉相承,恢弘的场景搭建、优秀的演员团队、出色的观众互动性与不菲的票价都是它们的共通点。

「沉浸式剧场」何以爆火?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沉浸式剧场」,你会发现它早已不再是小众实验性艺术形式,正在成为新兴的大众文化现象——

《Then She Fell》中观众可以用手上的骷髅头钥匙一定程度上自主探索剧场空间,发觉独一无二的秘密

英国留学的小李在伦敦开启了自己的沉浸式剧场初体验,回到北京之后发现国内也出现了不少剧目:「虽然有些方面还有些欠缺,但总体已经很不错了」。对于上海的John来说,约上朋友们观看沉浸式剧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去年在其上花费近万元,即使是同一部剧多次刷也会有全新的体验。

在并无浓厚戏剧文化的国内年轻人群体中,「沉浸式剧场」能取得如此「气候」离不开诸如《不眠之夜》这种优秀作品的「破圈」效应,也受到了人们娱乐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但迎合了当代消费者们更为深层的精神诉求,可能才是它能够从星火趋向燎原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人们沉迷于电视、即时分享和虚拟现实设备的时代,戏剧如何去和这些能占据人全部心神的娱乐活动竞争?那大概便要抓住一点:人们的愿望已不仅是做个普通观众那么简单——他们希望被完全带入到另一个世界,正是这种隐藏的需求推动了沉浸式剧场的繁荣。」

——《纽约客》记者Michael Schulman

《Then She Fell》中,演员会邀请你进入他们的卧室空间,和他们交流你的秘密

首先,娱乐业的软硬件发展,让「沉浸式剧场」的「落地」成为可能:源自影视行业的工业化编剧模式可以更多更快地产出增强观众参与感的剧本,剧场的布景和道具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现代科技的声光电效果和装置艺术更容易构建出如梦似幻的「真实」世界。

展览科技团队teamLab打造的沉浸式艺术作品

与传统戏剧相比,「沉浸式剧场」不仅完成了一次空间从固定到流动、剧本从单线到多线的革命性迭代,也给予了观众们超出视觉以外的多重感官体验和参与故事、左右剧情的主动权。

《纳西索斯》剧照

与同样主打沉浸感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相比,「沉浸式剧场」称得上是降维打击。在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中,场景的规模和条件都受到极大限制,「1个DM带一车人」的可怜配比更是让玩家们时刻面临着「跳戏」的风险。相比之下「沉浸式剧场」就有些财大气粗得不讲武德:

《成都偷心》选在一座8600平米、五层楼高的剧场建筑里上演,剧场分隔成168个演出空间,观众若要完整逛完,需要走三万多步;北京的《夏摩尔之夜》至多只允许15位观众参加,保证专业演员与观众一对一互动;《明珠传奇》干脆在黄浦江上包下了一艘两层的游轮,从装修到道具全方位还原年代感,带你穿越回民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国宝拍卖会……沉浸式剧场所能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剧本杀和密室逃脱难以望其项背。

《成都偷心》剧照

只是「大城市专属」?

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这些例子所示,「大场面」所需要的巨额投资是沉浸式剧场「全面开花」的首要难题。据北京的一名从业者王先生透露,500平的空间对于沉浸式剧场只是「乞丐版」,1500平米到3000平米之间的场景才能算得上标准配置;而在软硬件投入方面,由于要100%还原真实场景,每一处设施、每一件道具都不能让观众「跳戏」,平均的投资需要达到5000-10000元/平米——算笔最简单的账,构建一个5000平米的剧场,光基础建设就是半个「小目标」。

能把跑车开进「舞台」的上海版《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 via 小红书@Feekr

招募优秀的演职员团队,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隐形成本。在传统戏剧中,背好词、演好戏是对于演员们的唯一要求,但在沉浸式剧场领域,观众们的参与使得演员的每一场戏都充满了未知,他们时刻要面对着随机应变的挑战,一旦「掉凳儿」就意味着将毁掉观众的全场体验都将毁于一旦。

在沈阳开了几年剧本杀馆的刘青禹也看到了沉浸式剧场的发展潜力,但在前往上海体验考察了一次后便很快打消了「转型」的念头:「其实巨大的一次性投资并不是劝退我的主要原因,钱的事找人合伙之类的也好解决,NPC才是最大的难题。我现在这些带本儿的DM,有些之前是群演,有些就是爱演戏的普通人,但沉浸式剧场需要临场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的科班演员,这种宝贝全沈阳也找不出多少,想要做到一个演员只带两三位观众,甚至一对一的沉浸体验,太难了。」

由于要求演员对于电影的还原度,《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只能采用伦敦原班人马

基础建设和招募演员的高昂成本自然也呈现在了沉浸式剧场的票价之上,北京《金钱世界》的VIP单人票售价468元,上海版《不眠之夜》票价650元起步,成都的《今时今日安仁·乐境印象》由于历时长达两天一夜,最高级别的票价可以达到1888元。

事实上,昂贵的票价才只是沉浸式剧场「筛选」观众的第一道门槛,在很多情况下,观众本身的知识水平、文化底蕴和参与意愿都会对于自身的体验感乃至整场演出的呈现效果产生巨大影响。比如《金钱世界》涉及了一些金融行业的知识,专业人士会觉得像过家家,但小白却又会接受困难;《不眠之夜》来自于《麦克白》,对于原著一无所知就会影响整场观剧下来的体验——乃至最基本的,沉浸式剧场业内常说一句话:「如果演员向你伸出手,拉住他。」这也并不是每个「社恐」都能做到的。

via 小红书@宸小小不是鱼

「很遗憾,从短期来看,沉浸式剧场再怎么好,也很难走进中小城市。」王先生这样告诉我,「它跟电影比不好变现,也很难吸引投资方;也不像剧本杀一样,本子版权买下来全国走到哪都能普及;况且专职的沉浸式剧场演员也算不上一个有保障的高薪正经职业,缺乏教育和培训机制,再加上对于观众群体要求高,现在它注定只能是一线城市中产们的专属娱乐,或者作为旅游景点打卡体验。」

不过,好消息是沉浸式剧场也成为了当代促进年轻人们了解传统、感悟历史的一份「中国答案」。2021年,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而在今天,这类尝试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

《那年八一》剧照 via 小红书@一目先生

北京的古风沉浸式剧场《青麓幽鸣·青木篇》以《山海经》为灵感,让众多年轻观众对于「中式」的志怪文学萌生了强烈的兴趣,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如此奇幻的世界;去年国庆,一部名为《那年八一》的戏剧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上演,观众们可以选择新兵、学生、市民等角色,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前辈告别家乡、投身革命的感人故事,引起不少观众共情并在网上分享体验——能在体验「第二人生」之外,借助全新载体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从这种意义来看,沉浸式剧场将来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

参考来源:

Jonathan Mandell,「Immersive Theatre, Defined」,February 09,2016

Victoria Spencer,「Immersive Theater is Still Cool」,May 23,2019

张田Tiffany,「浸没式戏剧」的前世与今生,《上海文化广场》第17期

王启楠,「浸·即」的演界:沉浸式演出与即兴戏剧体验之概念区别,知乎

撰文 / 孙奕然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