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明史的5本书籍,详细介绍明史的书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276年的国祚,16位皇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5本书,5个角度带你深入了解明代历史。
名臣改革视角:《暮日耀光》;
帝王统治视角:《嘉靖帝的四季》;
对外关系视角:《朝贡、战争与贸易》;
制度演进视角:《帝制与盛世》;
央地关系视角:《小天命》。
《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明清史学界元老、著名学者韦庆远先生代表作,张居正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豆瓣评分9.2分。
本书不同于前人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运用大量罕见的丰富史料,除实录、政书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人笔记、文集、书信达150余种,以明代为主的地方志达65种。因此能深入许多以前学者所未谈到的细节。
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分别立档,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居正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同时,书中提出了“隆万改革”的新判断和新概念,重新审视后发现,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可以说,万历初叶张居正所进行的改革是隆庆改革的继续。这一成果无疑是研究明代中后期历史的新突破和新贡献。
尤其要指出的是,该书对张居正主持改革的过程作了动态式的叙述,不但写了张居正如何运筹帷幄、选贤任能、妥为部署,而且写出了他在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冲突中如何坚定指挥、鼓舞士气的实况。在充分肯定张居正的伟大历史作用的同时,对他的“失误、失律和失德”的一面也给以实事求是的直书。
张居正要推行改革,不得不集中权力,但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而无所制约,势必要引来皇权的反噬,酿成悲剧,张居正死后的凄惨正好诠释了此点。在个人专权独断的体制下,这也是必然结局。
[美]窦德士著,向读者揭示了皇帝与文官系统四位最有权势的领袖的个人野心和决策议程的互动角逐,豆瓣评分6.1分。
提起嘉靖帝,很多人大概会想起高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由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形象。他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嘉靖帝可以说是明朝的“话题之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继位时爆发了『大礼议』之争,少年气盛的嘉靖帝联合张璁(张孚敬)等人,斗倒了历经两朝、根基深厚的杨廷和集团,开启了皇权强势的嘉靖时代。
本书用“四季”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书中回顾了嘉靖帝从登基到亲政,最终大权在握的全过程,通过详细地分阶段介绍首辅与皇帝的互动:
揭示皇帝如何与大臣合作治理国家?
皇帝如何与成熟的行政官僚体系博弈共存?
从而清晰地呈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运转特点,透视最高统治者与位极人臣者之间的关系。
袁灿兴著,全球视角下看明朝那些事,豆瓣评分8.8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选择。历代统治者们虽然清楚商业的巨额利润对于补充国家财政、刺激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看到商业会通过争夺务农人口、操作粮食价格、进行土地兼并来侵蚀农业,他们最终选择了“重农抑商”来保本。大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保守性”尤其如此。
本书中明朝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来袭的时刻。通过对比阐述了明代朝贡体系与全球贸易的碰撞,明朝与来自东西方世界的冲突的细节,全方位的论述了明朝是如何落后于近代世界的。
全书从地缘格局、统治思维和政治制度、民间海外贸易、货币制度、中西方思想启蒙、武器与科技、海寇等内外多方面,全面审视了明朝逐步落后于近代世界的过程。
作者指出,16世纪以来由全球海洋贸易而营建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而在东方,朝贡天下的思维,在明清易代之后,仍被清王朝所坚持固守,直到19世纪,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迷梦,中国被动地纳入到了新的全球体系之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著,不一样的明帝国盛衰启示录,豆瓣评分7.4分。
★帝国的制度如何建立?见微知著,洞悉盛世的缔造密码。
以明朝为例,探究中华文明历朝盛世的治乱得失。以明朝开国盛世为论述主线,兼论历朝盛世开创的施政经验,将明初九帝与中国历史上缔造盛世的其他帝王加以对比,清晰展现了盛世开创的制度基础、士大夫的著史心理,以及君臣在治理上的博弈 。
★ 打破历史人物脸谱化形象,重新审视明初九朝君臣施政得失。
朱元璋是在反腐倡廉还是诛杀功臣?东厂是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文官盛赞的明孝宗皇帝是否真的堪比汉文帝和宋仁宗?史官的褒贬自有其标准,但真实的治国效果不会说谎。明初的盛世,为我们重新评价明朝制度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更有效的视角。
★经济学思维与数据分析方法,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
李晓鹏讲历史,并非沿用儒家传统道德的评价标准,而是从其经济学背景出发,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读者认识中华文明、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
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
明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领域学者施珊珊[美]著,从生词制度观察明朝政治生态,豆瓣评分7.9分。
在传统认知中,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只能保持“绝对臣服”的姿态。本书借由对生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挑战了这一偏见——在明朝专制集权的土壤中,生长着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决定其价值,平民借此实现政治参与。而生祠,正是平民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
与“天子受命于天”相对应,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其背后是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平民以立碑立祠的传统“绑架”地方官,用“孝道”掩饰生祠中的利益交换。
生祠成为利益杠杆,地方官“多施惠政”以换取晋升的政治资本,百姓立生祠换取官员为当地利益服务,抵抗朝廷的苛政。以生祠为纽带的官员—平民利益体,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平民对地方官员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朝廷的声誉,为中央反对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滥用皇权的原则立场代言。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头条创作挑战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