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屠夫,描写明末起义军的影视剧

时间:2023-05-29 02:56:49阅读:3786
提到张献忠,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不论是之前颇为出名的张献忠沉银被发现的事件还是张献忠屠蜀的血腥故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日航君一直很好奇,张献忠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围绕着张献忠究竟发生了什…

提到张献忠,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不论是之前颇为出名的张献忠沉银被发现的事件还是张献忠屠蜀的血腥故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日航君一直很好奇,张献忠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围绕着张献忠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围绕着张献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一、张献忠的童年

根据研究,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人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看过日剧《非自然死亡》的同学应该有印象,在片中,制造连环杀人案的杀人狂便是因为小时候被用玩具球赛在嘴里,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他杀人时的嗜好。

虽然是电视剧的虚构,但是里面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所以日航君认为张献忠童年时候的经历,必然对他日后的性格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张献忠童年时候经历了什么?

张献忠出生了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虽然明朝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繁荣昌盛,但是其实已经是危机四伏。那么在万历三十四年发生了什么?

在万历三十四年,云南发生暴动,人们杀掉了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税监杨荣;缅甸发兵三十万人,围攻木邦,木邦向大明求救无望,最终灭亡;福建人刘志迈在福建发动起义,旋即失败;刘天绪自封“龙华帝王”,发动起义,也迅速失败;威震辽东的李成梁因为财政问题,撤掉了辽东六堡……看似盛世,其实已经是处处危机,大明像是一个在钢丝绳上表演的杂技演员,稍有不慎就会摔死。

明实亡于万历,在万历年间,明已经是危机四伏

而在这一年,恰好李自成也出生了。伴随着张李二人成长的是天灾、人祸……在万历年间就出现了大型天灾,伴随着天灾的还有人祸。我们举一例,如福王朱常洵,人们称他“耗天下以肥福王,洛阳富于大内。”张献忠从小接触的除了天灾就是“福王”这样的人祸,他自然对明王朝没什么好感,对于统治者也必然是充满了仇恨。

有趣的是,李自成与张献忠是一年所生

后来,张献忠抓到了楚王朱华奎,与部下分食了朱华奎;而福王朱常洵则是被李自成及其手下分食。我想此时的张献忠与李自成,一定是十分憎恨这些不学无术,仅仅是投了个好胎的朱氏宗族。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张献忠悲惨的童年经历,这个故事记录在《蜀碧》之中:

张献忠小时候曾经和自己的父亲去内江卖枣,将驴拴在了一家士绅的门前,驴拉屎弄脏了士绅的门口,士绅的奴仆用鞭子张献忠的父亲,最后张献忠和他的父亲用手将驴子的屎给打扫干净。这一事件给张献忠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明都是人!凭什么士绅可以趴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为什么我们只能被欺负?因此张献忠留下誓言:

“我复来时,尽杀尔等,方泄我恨。”

内江位于四川省,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张献忠屠蜀的一个原因。但是童年的张献忠必然是对皇帝、士绅等充满了厌恶与憎恨,这也为他日后加入农民起义军埋下了伏笔。

其实通过这个事,我们也能看出张献忠是个能隐忍的人。我们试想,如果换了自己,面对这种事情总要当面骂两句发泄一下不满,这就难免会惹来毒打一顿。但是张献忠没有当场发泄,而是“怒目不敢争”。我想正是张献忠这种能够隐忍的性格,才让他在之后的起义之中可以假投降保全自我。

张献忠可以说是著名“反骨仔”,多次诈降

二、张献忠的文化问题

似乎提到了农民起义军领袖,就给人一种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的感觉,毕竟“刘项原来不读书”。张献忠似乎也有这等的“污名化”,被人认为是个不爱学习、不学无术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为何会有这样的污名化呢?日航君思考了一下。

首先可能是因为张献忠是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也就是我们说的“草莽英雄”。既然是个草莽英雄,那么够草够莽就行了,因此人们的刻板印象下,张献忠便成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草莽英雄。

其次是因为张献忠嗜杀的性格。张献忠嗜杀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一个嗜杀的屠夫必然是野蛮、粗暴的,不然他干不出这么可怕的事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张献忠就自然而然地被人认为成是一个文盲了。

最后是因为张献忠的叛服不定的性格。在中国传统观念之中,极其重视“忠”的观念,在大家看来,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应该是忠义的(这一点日航君有话说,仗义多是屠狗辈),而叛服不定的人,一般来说应该是文化水平低的。

在这三重刻板印象下,张献忠就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样子了。

关羽作为“忠义”的代表,与《春秋》密不可分

那么实际中张献忠的文化水平如何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记载,在《张献忠陷庐州记》中,就有文人余瑞紫与张献忠的交谈:

张献忠问:“你是哪样人?”

余瑞紫回答:“读书人。”

张问:“可会作文章么?”

余答:“会。”

张说:“我考考你。”

随后取来了笔墨纸砚给余瑞紫,张献忠出题:“王好战。”

余瑞紫写完之后,给了张献忠,“初以贼必通文,岂知字亦不识,见送上手本,假作看介。”

通过余瑞紫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张献忠既然可以考余瑞紫,说明他还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这里余瑞紫说张献忠不识字,本人存疑,因为张献忠作为统帅,总归是要看看公文,发发布告的,说他一字不识,应该是有所谬误。

这里日航君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张献忠会不会是一个近视眼?因为自身近视的原因需要把纸凑近了看,还需要反复、仔细地看,这就给了余瑞紫一个错觉就是张献忠本人不识字,不过是拿着文章在装模作样罢了。这里只是一个猜想,大家不必当真。

张献忠有无可能是近视眼呢?

另外,张献忠抓到了庐州道蔡汝衡时,对着蔡汝衡说:

“我不管你,只是你做个兵备道,全不用心守城。城被我破了,你就该穿着大红朝衣,端坐堂上,怎么引了个妓妾避在井里?”

从这里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张献忠本人说话颇有一些幽默,而且在理,可见他并非是个文盲。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记载中,张献忠说话不是那种文绉绉的感觉,而是颇像我们现代人说的白话文的感觉。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袁定基曾经指出:

“张献忠是中国最早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之一,比胡适还早300年。张献忠虽然比较粗鲁,但是在许多文化知识方案,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先进的文化人相比不仅不差,甚至多有过之。”

另外,在张献忠第一次投降后,他利用投降后这段无所事事的事件,请人给他讲解《孙子兵法》,并且集合自己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颇为令人敬佩。

张献忠被“文盲化”,可能是由于世人的误解

三、张献忠沉银事件

日航君想在这里再提一嘴张献忠沉银事件。在日航君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世界未解之谜》,在里面说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没有被人发掘的宝物。日航君还记得里面包括圣殿骑士团宝物、张献忠沉银、李自成藏银等。日航君曾经想,要是我能挖到一两件,那么下辈子也不愁吃穿了。现在张献忠沉银已经被挖出来了,少了一个发财的路子,就在文中提一嘴吧。

正在发掘的张献忠沉银现场

在成都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民间也有传说张献忠在兵败之际,为了能够东山再起,在岷江沉银千万辆,作为日后的复兴资金。

在《蜀碧》中有记载:

“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决战不利,船只被击沉,金银皆沉水中。

在《流贼张献忠祸蜀记》中也有记载:

“官兵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万,悉沉江底。”

通过如此多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张献忠确实是有沉银。不过沉银的原因说法较多,有的说是因为张献忠为了日后复兴而沉银,有的说是因为仓促逃跑被击沉而被迫沉银。

在后世,多次有人去打捞张献忠沉银,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后在2016年破获了一起重大盗掘文物案件,经过证实,被盗掘的文物正是张献忠沉银。此后专家开始了对于张献忠沉银的挖掘工作。在2017年考古队开始了对于张献忠沉银的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出了若干文物,还有众多文物正在发掘。

其实关于张献忠沉银一事蛮有意思的,因为在张献忠沉银的发掘中,专家采用了“两重证据法”,即考古证据与文献证据结合的方法,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最终发现了张献忠沉银,为中国历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已发掘出张献忠沉银文物几万件

四、总结

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之中,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人,也是被污名化最严重的一个人。当我们透过了历史,去重新审视张献忠这个人时,我们发现在他残忍嗜血、叛服不定的背后,其实是有着一个悲惨的灵魂的。

是什么造就了张献忠这个人?是晚明的那种大气候,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统治者的“朱门酒肉臭”,是张献忠这样小老百姓的“路有冻死骨”。

我们在看张献忠此人时,不能仅仅看到他嗜血的一面,还应该看到他身为一个可怜人的一面。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如果在太平年代,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敢打敢拼,可能张献忠会过得蛮幸福的吧。

参考文献:《蜀碧》,《流寇张献忠祸蜀记》,《张献忠陷庐州记》,《明史》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