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诞生于哪个朝代,大明的建立到灭亡
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小说以元末明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主角张无忌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小说结尾的时候,周芷若弃恶从善,而张无忌也退出明教,与赵敏浪迹天涯。后来明教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击败陈友谅的汉军,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末混乱的局面。
这样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正真的英雄为什么总是被排挤,而奸佞小人反而会青云直上,最后位登九五,一统天下呢!但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按正史的说法,历史上并没有张无忌和赵敏这两个人,他们只是金庸在小说中创造的虚拟人物。但这两个人物却能在一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身上找到影子,所以今天主要介绍的就是“张无忌”和“赵敏”的历史原型。
在倚天中,张无忌出身名门,父亲是武当张翠山,母亲是天鹰教教主的女儿殷素素。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张无忌救了明教众人,被推举为明教教主。当时朱元璋只是明教五行旗中的一位小头目。而在正史上,朱元璋加入的红巾军领袖为韩山童,此人曾利用白莲教等组织发动起义。韩山童被元军捕杀后,他的儿子韩林儿被刘福通等人拥立为帝,又号小明王。所以张无忌的历史原型可能为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名义上虽为红巾军的最高统帅,但实际上红巾军存在好几股势力,都是各自为政。公元1363年,张士诚手下将领吕珍包围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率军营救,赶跑了吕珍,将韩林儿迎回滁州。第二年,朱元璋称吴王,但仍用龙凤年号,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所以在这个阶段,韩林儿对朱元璋还是有用的。公元1366年,朱元璋发动平江战役,攻打张士诚,同时命部将小明王韩林儿接到应天。结果就是那么巧,韩林儿在渡江时船沉了,溺水而亡。之后朱元璋便不一以龙凤纪年,而改为吴元年。
而赵敏的原型则为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观音奴并没有小说中的赵敏那般足智多谋、机智过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女子。朱元璋在攻破元大都后,曾俘虏了不少元室宗亲,其中就有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才能极为赞赏,一直称他为奇男子。为了拉拢王保保,朱元璋曾数次派使者去给他送信,但王保保都不为所动。威逼利诱不成,朱元璋只好采取怀柔的手段,将王保保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
但这朱樉却行为不端,宠妾灭妻,所以观音奴在出嫁后过得并不幸福。洪武二十八年,朱樉因为行军的过程中感染瘴疠去世,死后朱元璋让观音奴等王妃为其殉葬。所以历史的“赵敏”,人生是既不精彩,也不幸福。
这正史是既不浪漫,又不精彩,一眼看穿,毫无悬念,还有人认为,大明的创立其实充满了传奇色彩,还得从张无忌说起,这种观点认为,张无忌确有其人,但他凭着盖世奇功和冰雪聪明的赵敏,怎么可能会被朱重八的简单计策所迷惑?之所以会假装中计,愤怒离去,只不过是行瞒天过海、李代桃僵之计。最终成功上位者,仍是张无忌本人。朱重八为何要改名为朱元璋?诛元者,张无忌也!这也是妥妥的合乎逻辑!
倚天后期,明教百万余教众席卷天下,大有逐鹿天下、问鼎中原之势。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美人在侧,大权在握,自然也是春风得意。少室山下大破元军之后,张无忌带着赵敏巡视天下,路过洪水旗下凤阳分坛,受到了昔日的好兄弟徐达、常遇春以及当时的凤阳分坛坛主朱重八的热情招待,不料却中了暗算,被囚于地牢之中,朱重八以韩林儿的事故意误导,让张无忌误以为自己的两位好兄弟背背叛了自己,心灰意冷之下挂冠而去,将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自己带着赵浪迹天涯。
事实真有如此简单吗?有赵敏这位在金庸江湖中聪敏程度排名前列的奇女子辅助,张无忌岂能如此就上当受骗?后续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精彩万分。
促使张无忌开始转变的则是赵敏对他真正的真心。张无忌虽然在感情上优柔寡断,但真假他是分得清的。赵敏贵为绍敏郡主,却为了张无忌不惜与汝阳王决裂,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地位、荣誉、骄傲等一切东西。
然而赵敏又得到了什么?正道各派对赵敏始终放不下心防,明教教众也对这个要推翻的政权的郡主放不下成见。张无忌的身边还有着周芷若、小昭、殷离这些竞争者。赵敏为了爱情可以说是卑微忍耐到了极点,
张无忌不是无情的人,他侠肝义胆,有自己身为一个男人的自豪感。如果不能为一个女人争取来她在乎的东西,那这个男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既然赵敏享受那种一呼百应、人前显贵的生活,张无忌自然想要给她她想要的。也许拥着赵敏坐于紫禁之巅,这才能无愧于一个男人,一个掌握着百万教众,拥有巅峰武力的男人!
张无忌开始布局谋取天下,从少室山下杀退元兵正式开始。
从周芷若手中取得《武穆遗书》后,张无忌将《武穆遗书》交给了自己早年就结识的好友徐达,让其认真研习岳武穆的毕生经验,这也是张无忌下的第一步好棋,这成棋也成功助徐达成就了日后大明第一统帅,替他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第二步妙棋就是传位给杨逍。张无忌不是傻子,他明明知道在他当上教主之前,杨逍就完全不可能服众,明教在他的领导下必然四分五裂,其他法王和五散人完全不买杨逍的账,后来的右使范遥对杨逍也颇有微词。传位给杨逍,就是为了让明教无法真正形成合力,再次陷入内讧,何也,这其中自然是有说法的。
赵敏精通历史,自然知道自古以来,凡是一个王朝的建立,从来没有过靠教派的力量完全成事的先例。北宋末年借摩尼教的名义起事的方腊就是最好的例子,纵然声势再大,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万一成功,教权和皇权的矛盾该如何化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过政教合一的传统。一个正式的朝廷必然有着完善的治理体系,和维系教派的力量完全是相反的。
最重要的是,张无忌看似靠着绝对的武力碾压一切,让明教上下高层对他毕恭毕敬,但内里却也暗流涌动,隐藏着极大的隐患。明教的权力结构其实是很不合理的,高层缺乏对全国的义军绝对控制权。
如果一直靠着明教起事,成功之后如何解决善后问题,这是一件极其棘手的大事。在了解到好友徐达和常遇春等人目前的情况后,张无忌和赵敏商量后决定,那就是瞒天过海,李代桃僵,从下到上,一举解决明教教权和日后皇权不相兼容的问题。
在秘密会见了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征得二人意见后,张无忌假意中朱重八之计,愤怒离去,传书将教主之位留给了杨逍。杨逍继位后,其他几人对他果然是面和心不和,明教政令不再畅通,席卷天下之势稍缓。
张无忌击杀了朱重八,以朱重八的身份开始布局谋夺天下。他第一步就是改名为朱元璋,取的就是诛元者,张无忌的意思。凤阳分坛隶属于洪水旗,张无忌借宴请洪水旗旗主唐洋之时利用《九阴真经》中的移魂大法将其控制,掌握了其手中的二十余万教众。随后靠着同样的手段,又掌握了厚土旗和锐金旗,从而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此后投奔烈火旗的陈友谅也靠其高明的手段控制了明教一部分精锐,靠着掌握了《武穆遗书》,统帅能力达到顶峰的徐达和勇猛善战的常遇春的帮助,张无忌一系夺得了江南大半土地,和陈友谅开始争夺天下。鄱阳湖一战,张无忌一举两得,击败了陈友谅不说,还将原唐洋一系的亲信力量基本消耗一空。
此后的几年征战,明教老教众基本都死于战争之中,杨逍等明教原高层控制不了中原起义的教众,只能带着部分亲信回到光明顶。江南土地尽入己手之后,张无忌以朱元璋的名义在应天府称帝。江山大半都是靠着明教的力量打下来的,张无忌也干不出完全忘本的事,国号还是定为了明。
只是对完全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明教,已经成为朱元璋的张无忌在赵敏的劝说下还是狠下心肠,命汤和带领两万精兵攻山,一把大火将光明顶烧为了白地。残存的明教力量聚拢在平定州西北四十余里外,以黑木崖为总坛,不敢再以明教为号,拆分明字,改名为日月神教,且教义也作了修改,不能以争夺天下为目标。张无忌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允许他们以一个纯粹的江湖门派存在。
张无忌之所以会选朱重八为替身,也是听从赵敏的意见。从见到朱重八的第一眼,本是同一类人的赵敏就从其身上看出了这将是张无忌未来的劲敌。而凤阳分坛也有张无忌早年带杨不悔上昆仑山时遇到的诸多好友,正好可以借势而起。所以最终登上帝位的不是明教教主张无忌,而是化名为朱元璋的张无忌。
剧情按这样发展,不但浪漫有趣,更是顺理成章,更让人感感觉真实可信,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小说也只能是小说,大明朝的建国史本就曲折离奇,太祖开局一个碗,崇祯结局一条绳,历史已足够悲壮,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谁都希望
:英雄侠仪永长存,无奈荣华富贵是小人!这世上不是强者生存,也不能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