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炮炸井盖,炮仗为啥可以炸飞井盖

时间:2023-05-29 02:48:46阅读:1865
昨天小编收集沙雕图的时候,搞到了一个“熊孩子炸井盖儿”合集。一般熊孩子是这么玩的:△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如果跟唐唐一样是老手,懂得扔之前要捂一秒的话,引爆时间就会大幅缩短:当然,这种进阶玩法需要很快的反应…

昨天小编收集沙雕图的时候,搞到了一个“熊孩子炸井盖儿”合集。

一般熊孩子是这么玩的: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如果跟唐唐一样是老手,懂得扔之前要捂一秒的话,引爆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当然,这种进阶玩法需要很快的反应速度,一般熊孩子驾驭不了。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收集沙雕图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一根小小的爆竹就能产生这么大推力呢?

细一琢磨想明白了,爆竹只是个引子,真正的作用是点燃下水道里的沼气,由于下水道的地形非常狭小,所以只要里面气体稍微膨胀一点点就能产生巨大的压力,把井盖炸上天。

可以说下水道就是个天然的井盖儿发射器!

如果沼气多一点: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再多一点: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以后打仗还造什么地雷啊,直接往下水道里扔鞭炮就行了!

你们说,只是往下水道里扔普通鞭炮就能引发这么剧烈的爆炸,如果扔个大一点的鞭炮呢?

历史上有个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泰勒,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鉴于这个人是氢弹之父,所以他差点顺手往下水道里扔一颗氢弹!

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冷战时期,那时候美苏两国疯狂进行核备战,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核试验。

这么多核试验当然不能在地面进行,一方面地面不好收集实验数据,另一方面万一哪次没控制好,搞不好全国人都要凉凉,所以那时候核试验大多都在地下进行:

大概流程就是,挖一个深井,在井中引爆一个小当量核弹,在井口放置一个又沉又大的“冲击力探测器”,收集实验的具体数据。

上面的示意图误把“冲击力探测器”写成了“井盖”真是太不严谨了,这东西哪里像井盖了???

但实验之所以叫实验,就因为它经常出错。

1957年7月26日傍晚,美国进行代号「帕斯卡A」实验的时候,就出现了数据计算错误,核弹实际的冲击力比预估高出约50000倍。

巨大的蘑菇云惊呆了周围一票科学家,冲击力探测器连一声MMP都没说出来就直接被炸上了天。

事后一帮心大到没边儿的科学家们试图在试验场地周围寻找井盖儿。

然而泰勒表示,这东西搞不好都被炸到外太空去了,不如咱们再做一次实验,测测井盖到底能飞多快!

经测算,核弹爆炸产生的推力可以在瞬间把井盖儿加速到地球逃逸速度*6倍的速率,飞上太空根本不是梦。

之后泰勒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雷井计划”:挖个坑把氢弹种下去,等到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时候引爆氢弹,把外星人炸的妈都不认识!

要不说伟人就是想的远,美苏冷战还没结束呢,人家已经想着怎么跟外星人干架了。

可惜当时的政客鼠目寸光,“雷井计划”最终也没得到实施,小编觉得这是人类武器史上的一大败笔。

毕竟“雷井”实在是太优秀了,唐唐随便一想,就想到很多优点:

1、好造:挖个坑,灌上水,放个井盖儿就完事儿了,城镇施工队都可以完成这个项目。

2、便宜:整个计划最贵的也就是那个氢弹,但这东西美苏冷战留下来好几千颗,现在根本用不到,销毁费用又太高,美苏巴不得把他们送出去呢。

3、方便瞄准:你以为雷井看似不动,但其实是依靠地球自转瞄准的,在赤道上部署几个,发射器“坐地日行八万里”都不是梦想,你家坦克能跑这么快吗?

4、环保:虽然爆炸有辐射,但基本都在地底下,完事儿把坑填上就行,那时候地球都该毁灭了也不差这俩坑!

唉,所以雷井计划没实施真是太可惜了,天才泰勒离世的时候恐怕很遗憾吧。

话说回来,既然之后再也没有雷井计划把井盖送上天,那最初的那两个井盖应该就是仅存的“最快人造飞行物”了吧。

大家都知道在太空飞行阻力是极小的,以这俩井盖的速度,现在是不是都飞出太阳系了!

并不会,科学家说他们要么在和大气层摩擦的过程中损毁了,要么就是动力不够掉下来了。

所以以后你去啥地方旅游,看到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俩锈迹斑斑的井盖儿,离远点,说不定辐射还没散完呢!

还有,小朋友们千万别自制雷井,毕竟这是美国当局都不敢实验的超毁灭武器,真要给你送上天找都找不回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