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故事,明朝那些事儿最残忍的一段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里,解决国本之争的首辅王锡爵回家养了猪,在京察背后一手遮天的顾宪成也回乡开了书院,两个人呢,看似归处相同,一个养猪、一个讲学,都做小本生意,实则却大有差别,因为王锡爵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彻底休业了,顾宪成不一样,他讲学期间再接再厉,竟然凭一方之力(东林党派)影响了大明朝的未来国运,不过在他掀起那些狂风暴雨之前,咱们先看看朝廷内部是怎么个情况。
是这样的,王锡爵卸任了,王家屏也没能重新就任首辅(顾宪成举荐,皇帝拒办),算来算去,该任首辅的,还是排在内阁第二位的赵志皋(gāo)。
赵大爷已经整整七十岁了,精神气不足、脑力也不够用,平时就喜欢混混日子、批一批奏本,要他当首辅,那可真是要了老命了!内阁首辅是个什么位置,说白了,就是一个挨批的位置,不仅天天要被针对,与此同时,还得忍着气处理好宫里的各种矛盾问题,同事之间的、上下级之间的、君臣之间的...总而言之,浑身麻烦甩不掉,对心态也是份极大考验。
像赵老头子这么高岁数的,万一顶不住就被气上天了,那该如何是好?
赵志皋呢,想必大家还记得,国本之争时,他就闷着头一言不发,朝廷都闹翻天了,他比死鱼还要沉默,可赵先生并非懒得管、不想管,纯属性格内向,手明明可以伸出去,但就是伸不出去,用今天的话形容,叫有点社恐。像他这样的人,相当容易吃哑巴亏,赵志皋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适合干首辅,果断递交了辞呈,万历皇帝一阅,坚决不予答应,后头已经没人了,老先生麻烦你往上顶一顶吧!
尽管赵老先生一点儿不想当首辅,但迫于无奈,还是开启了四年漫长而又痛苦的职业生涯。
这四年总结下来,就是人人踩一脚,谁都可以往他头上扣屎盆子。具体之处,基本都得怪明代那帮言官(六部给事中、都察院御史),但要客观分析,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言官的本职工作即是骂人,一天的工作内容也只有骂人,骂人之余,其它时间也是挑人的毛病,然后再骂人,除此之外,别无要务,非要怪他们,确实没个怪头。
宫里不是谁犯的错多,言官们就骂谁,而是谁好欺负,言官们就逮着谁骂,说来说去,也是挑软柿子捏。恰巧,赵志皋在他们眼中便是超级软柿子一颗,地方灾祸他被骂,国库亏损他被骂,某个官员失了职他也被骂,宫里谁谁发生矛盾,明明不干他的事,结果他还是被骂,反正浑身上下,眼睛小有错、鼻子丑有错、胡子多有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个怪物老头。
赵阁老实在可怜得令人心疼。
不过这些委屈,赵志皋虽说心中不满,但他居然异常能挺,不管谁骂,通通憋了下来,直到一次意外事故发生,才让他彻底精疲力竭,再也在这鸟地方待不下去了。
万历二十二年是个多事之秋,朋友们可有印象,大明此时正忙着和日本干架(万历援朝之战)?我好生回忆了回忆,现在应该是援朝总统帅李如松刚刚战死(死于鞑靼手中),大明正处于和日本谈判的阶段,谈判期间呢,有个人你也许还记忆犹新,他叫沈惟敬,是个爱忽悠的外交使。
沈忽悠可谓百年难见的一大奇葩,靠着一张嘴,差点把中日两国给骗傻了,当然,演戏永远是演戏,台早晚有被拆的那天,好巧不巧,这事和赵志皋扯上关系了。
当时沈忽悠刚在日本和小鬼子谈完条件,并带着日本使者(小西飞)回了明朝,皇上一琢磨,下了封诏令,命兵部尚书石星前去对质(落实情况),石星又是个粗心鬼,质没对明白,反而把状况搞得更糟了。简单为朋友们复述一下事端起末:万历让石星去找小西飞商讨谈判事宜,结果石星一到场,不仅没让别人讲一句话,还自顾自地、劈头盖脸给人开了一大堆条件,主要围绕一个意思——让丰臣秀吉(日本统治者)向明朝俯首称王。条件开完,石星摆了摆手,说你(指小西飞)可以滚回日本了。
最后的最后,丰臣秀吉知道了大明的所作所为(其实是石星),气得火冒三丈,于是乎,发动了第二次侵朝战争。消息传来,朝廷降罪,沈惟敬杀头、石星也杀头,赵志皋也该一并受罚,为什么?因为他乃一国首辅,诏令(命石星对质)虽由皇上发出,可签字同意的人却是赵阁老本人,你说,他该不该有罪?(万历年间,皇帝怠政,太监地位低下,内阁首辅权力过大,同时享有票拟和批红的权力)
说是老糊涂了,那就是老糊涂了,皇上不懂事,你作为内阁首辅,也应该好好斟酌一下吧!说难听点,皇帝不能背锅,办事不利,全怪臣子失责。
万历倒也算通人情,知道赵先生老了,命令也是自己下的,所以没有怪罪于他,但皇上不怪罪,不代表赵志皋一定能挺过这关。
言官们的定力实在过于惊人,非揪着赵阁老的领口不放,说日本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都怪赵志皋用了石星,说他误国害民、可恶不忠!皇上还没发话,赵老先生自己就受不了了,再搁宫里待下去,恐怕撑不过明天啊!于是他留了几封辞呈,乘着轿子就回了老家,又只剩下万历一个人在风中凌乱(前任首辅王锡爵也是留了辞呈后匆匆离去)。
明明皇帝和石星引起的麻烦,却把赵老先生赶走了,造孽啊!
据说赵老先生回乡四年后还没缓过劲儿,郁郁寡欢、暴死在了宅中。而且他走的时候,辞职报告也没批下来(连上八十余道疏,皇帝不予批也),按现代人的说法描述,算战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赵志皋临走之际,内阁中只剩下个次辅张位,张位呢,性格刚硬、一生要强,太子之争没定下来的时候,就天天吵着让皇帝册立,他这脾气,言官们自然没什么兴趣,但现在软柿子首辅走了,大家找不到人骂啊!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拿张位开刀。
言官们是不会闲着的,他们开始进行了骂人之外的另一项本职工作——挑人毛病。你别说,百般搜寻之下,张大人确实有一个错误。
话至此处,咱们又不得不提到万历援朝之战了。在这一战的过程中,如果赵先生的失责是用错了人,那张大人的失责,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用错了人(同样的招数,言官们屡试不爽)。
可嘴上说是用错,实际上,言官们的确没趣找乐子了。
不知道大伙儿还记不记得杨镐这位将领(第二次援朝之战出征),之前我没有详细介绍过,不是不想写,而是真的没得写!概括而言,这是个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将领,援朝一战,团队打胜仗,他就领功劳,团队打败仗,他也只能跟着撤,如一道来,是只无头苍蝇。
言官们上奏开批了,说援朝一战之所以久久不能胜利,都怪张位用人不妥、进谏失言(提错建议),反正意思一样——张大人,你误国害民、可恶不忠!
张位不像赵志皋,吃了苦头,闷着不说话、默默提包走人,他当即想找皇上求个说法,目的也干脆——大哥你得拉我一把,不然内阁要无后了!万历不吃他这套,你小子当年逼我逼得最厉害,还让我为你开脱?想得太美!
万历索性不理他了,张位日夜给皇上写信(由太监转交),皇上一封也没看过,兄弟,早知当初,何必如此呢!后来张大人着实受不了了,外面唾沫星子满天飞,指不定自己哪天就要被写成奸臣!因此他顾不了君臣礼仪,屁颠屁颠就跑到乾清宫(皇帝寝宫)敲门求见,恳请皇上帮他说辞,皇上思着想着,也觉得拖着不行,终于决定给个回复。
“明成啊(张位,字明成)! 不是朕不想帮你,你看,当初的确是你举荐了杨镐,朕也相信你,委派了他作为出征将领之一,结果呢?他打了败仗不说,还事事无成,只知道空吃军饷,朕能怎么办!?”
皇上觉得不能让张大人白来一趟,还是替人把麻烦解决好,“这样吧,朕看言官们说的也没有错,干脆辞了你的职,长痛不如短痛,你回乡养老吧!”
说白了,此忙不如不帮,皇上倒打一耙,竟撮合着言官们坐实了张位的罪状,张大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阴沟里翻了船!
事到如今,张位也没什么好解释的了,谢过皇恩、领了辞令,连夜带着一家老小回家开荒养猪了。
然而张大人不知是没沉得住气,还是受了太大刺激,回家不久后,与赵阁老一样,也因病暴死,没落得个善始善终的好结果。
至此,内阁中的几大元老全部下台,从申时行开始,一直到王家屏、王锡爵、赵志皋、张位,没有哪个不是被迫离开、惨痛卸任,果真命苦啊,碰到这么个皇帝,加上这么群言官,万历年间的内阁,绝对不是人能待得住的地儿!(张居正除外)
当然了,故事还没结束,既然老戏骨走完了,剧场就得欢迎新朋友,而接下来出现的这位主角,他不仅完全落实了一件政治大事,还把一件诡异至极的迷案引入了剧场之中,而且是个千年迷案,至今未解。
全文总结:言官们不仅赶走了赵志皋和张位两位阁臣,还间接性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