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抗倭英雄,戚家军抗倭时用的刀
提起明军抗倭最强悍的部队,人们就会想起“三大营”、“戚家军”和“关宁铁骑”,但是这三支部队,虽然威名赫赫,但却还没有到令人谈虎色变的程度。让敌人做噩梦,也让老百姓“小儿不敢夜啼”的,只有一支部队——狼兵。
其实狼兵原本叫俍兵,俍只代表广西的某一个地域的土司官,他们手下的兵就叫俍兵。但是俍兵不但对敌人狠,对自己也狠,对老百姓更狠。有敌人的时候杀敌,没敌人的时候就抢老百姓,杀光敌人之后扰起民来贪狠如狼,于是大家就把他们叫做狼兵,反正字音一致,狼兵的名字更恰如其分,包括他们自己乃至史料,也就都统一叫他们狼兵了。
当年抗倭,有人把从各地征调来的武装排了个座次,第一名的当然是来自三大营中神机营的神枪手,以下分别是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辽东虎头枪手、河间府义尖儿手、河南毛葫芦兵、汉中矿徒兵以及广西狼兵和湘西土兵(土家族土兵),铁棍手、虎头枪手好理解,那就是一群武林高手组团上阵,箭手也无须解释,那个毛葫芦兵,实际也是神箭手,当时人们把箭袋叫葫芦,他们用兽皮做箭袋,所以叫毛葫芦。义尖儿手的义,指的是义勇,非正规军,而尖儿手,则是侦察兵的意思,就是最早的特种部队。
广西狼兵虽然排名居末,仅在湘西土兵之前,但却是名声最响亮的部队——有抗倭的英名,也有劫掠的恶名。
其实狼兵抢劫,也不能全怪他们。没有军饷,甚至没有饭吃,还要保持战斗力,似乎除了抢掠,也没有别的办法。而狼兵一开始走上抗倭一线的时候,也是秋毫无犯的。有人可能看过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叫《瓦氏夫人》,说的就是狼兵女将瓦氏夫人的故事(真事)。
当年饱受倭寇荼毒的老百姓一听狼兵来了,那是十分激动的,认为骁勇无敌的狼兵—到,倭寇即将败亡。但是激动归激动,表现出来的却是歧视甚至是拒绝:瓦氏夫人带着子弟兵来到江苏丹阳,官府不出面劳军,老百姓也家家关门闭户。饥肠辘辘的狼兵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赶赴抗倭一线,但是到了倭患严重的苏州,苏州知府林懋举却紧闭城门,不许狼兵入城,让他们在城外搭帐篷。
丹阳和苏州的官员甚至老百姓的意思很明白:你打倭寇可以,想喝我一杯水,没门儿!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水是不要要留给倭寇喝。
但是狼兵领袖瓦氏夫人还是表现得十分大气:“我自备军粮,不效尺寸,何以归见乡党?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比那些道貌岸然的明朝官员明白事理:我自己带粮食打倭寇,不杀光他们不算完!
而比较起来,明朝正规军却表现得很是懦弱和不讲义气。有史料记载说,有一次大队倭寇重重包围了瓦氏夫人的狼兵,瓦氏夫人的亲兵基本被杀光,她自己披发挥刀,高呼酣战,连马尾巴上的毛都被倭寇揪光了,但是作为友军的明军正规部队,却畏倭如虎,气得瓦氏夫人一边鏖战,一边大呼:“好将官!好将官!”这是反话,怒斥那些不肯救援的明军将领——其中也许还包括俞大猷。
狼兵在抗倭战场上屡建奇功,东南抗倭第一功的“王江泾大捷”,就是狼兵为主力打的。陆泾坝战役,狼兵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瓦氏夫人也被诏封为“二品夫人”。
狼兵能打,这一点在当时有史料记录:“狼兵能以少胜众,十出而九胜。以首虏为上功,军令森严,其赏亦重,而兵多不惜死。”
对付倭寇,大家都知道戚家军有个鸳鸯镇,而狼兵也是有自己的阵法的:“七人为伍,六人击刺,一人割级,所获功绩,七人共分之。凡一人赴敌,一伍争救,若没一人,必斩一伍。”除了七人阵法,还有两人为一组的野战法,临敌时两人一前一后,执枪者突前,执弓弩者在后,口衔刀手持矢,矢射尽,扔掉弓弩抓起刀,与枪兵一起战斗。
“若没一人,必斩一伍”。这军法的严酷,比起秦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狼兵打起仗来个个悍不畏死。
狼兵从明初一直打到明末,什么戚家军、俞家军,都随着主将的逝去而成了过眼云烟,只有广西狼兵从头到尾一直在战斗,崇祯年间大名鼎鼎的宁远保卫战,袁崇焕的部队除了关宁铁骑,另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就是五千广西狼兵……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