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宫女起义结局悲惨原因痛心间接影响深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
同时,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受到影视剧和小说作品的影响,明代十六位皇帝的整体知名度,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当中名列前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除却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之外。
大多数明代皇帝出名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而在于其任内的荒唐怪事。
尤其以明世宗知名。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明世宗在明代皇帝当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为其对道教的极端追求。
著名明史学家孟森评价他为“终身事鬼而不事人”。
普罗大众认知当中,同样将明世宗视为“道教皇帝”。
围绕明世宗展开的野史奇闻数量众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发生于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
即,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最知名的宫女刺杀皇帝案。
壬寅宫变对明代嘉靖一朝的政治局势造成了深远影响。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宫廷管理模式。
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几名宫女趁着明世宗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死死勒住他的脖子。
或是命不该绝,众人迟迟没能勒死他。
这时其中一个宫女害怕了,便悄悄跑去跟皇后告密。
最终,一行人全部被当街凌迟。
关于壬寅宫变的直接原因,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
比较常见的观点当中,壬寅宫变是政治斗争产物的说法最为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该观点当中,依据政治斗争主要参与者的身份,可以区分为妃嫔内斗和官员党争两派。
持不同观点的学说互相各有交集。
认定壬寅宫变为妃嫔内斗产生,主要是依据壬寅宫变的事后处理结果。
根据《明史》以及《明世宗实录》的相关记载,壬寅宫变结束之后,除却直接参与的宫女之外,另外有两名妃嫔遭受了严肃处理。
即王宁嫔和曹端妃。
王宁嫔的作案嫌疑应当得到了明确的考证。
根据《明史》的记载,在壬寅宫变发生之后,由方皇后主持对内监的逮捕审讯工作,并最终由宫人供认出王宁嫔为首谋。
王宁嫔的具体作案动机没有记录。
但根据野史的记录,王宁嫔的作案动机可能为曹端妃向明世宗发表了针对她的负面言论。
这导致王宁嫔希望通过刺杀皇帝的方式,报复曹端妃。
此野史的真实性显然存疑。
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出现更加明确的相关记录。
相对于有明确作案记录的王宁嫔,曹端妃极有可能对此次作案的全过程并不知情。
因为《明史》已经对曹端妃是否牵涉其中,进行了明确的否认。
曹端妃被牵涉进入壬寅宫变,直接原因是壬寅宫变的发生地点位于曹端妃寝宫。
并且按照相关记录,曹端妃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够及时出面制止。
最终由方皇后出面结束了此次宫变。
《明史》:“然妃实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
曹端妃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壬寅宫变的行为,被定型为其同样参与宫变的证据。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曹端妃定罪的证据显然不充分。
或者说除其未能够制止的行为之外,根本不存在任何关于曹端妃参与宫变的证据。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被定性为从犯。
根本原因是其和方皇后的利益冲突。
据《明史》记载,曹端妃入宫后,非常受明世宗的宠。
方皇后于嘉靖十三年由德嫔册封为后。
曹端妃则于嘉靖十五年由端嫔晋升为妃。
二者的受宠程度不相上下。
这导致方皇后始终对曹端妃感到忌惮。
同时,曹端妃于嘉靖十五年生下皇长女常安公主,后又于嘉靖十八年生下皇三女宁安公主。
相较而言,未能够生育子嗣的方皇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不过,颇具人回味的是,在《万历野获编》当中,方皇后处理曹端妃的行为获得明世宗本人的认可。
同时,明世宗对方皇后的行为进行了褒奖,并且对方皇后的家属进行了进封。
方皇后去世之后,明世宗因为怀念其在壬寅宫变当中救助有功,采取了元配皇后的治丧规格,并且允许方皇后祔礼在太庙。
相对于有明确记载的妃嫔内斗,政治党争的说法则明显捕风捉影。
由于壬寅宫变的全过程完全没有符合司法程序的审判流程。
且由于涉及人员身份特殊导致处理异常迅速。
对于其中是否确实存在妃嫔内斗或政治党争的参与,仍然需要保有疑虑。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应当明确的是,无论是否存在妃嫔内斗或者政治党争的干涉。
宫女之间长期存在的怨恨,构成了壬寅宫变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明世宗时期,宫女对皇帝的怨恨,既是长期以来明代宫廷内部压迫的产物,同时是明世宗本人残暴统治风格的结果。
明代宫廷内部对宫女的压迫相当残酷。
明代宫女需要承担非常繁重的日常劳作,包括正常地维持内宫运转,以及不定期满足统治集团的特殊需求。
同时,明代宫女的地位相当低下,随时可能遭受严酷刑法处置。
明代宫女的低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和宫女的来源密切相关。
不同于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喜欢选取良家女子作为宫女的主要来源。
明代宫女的构成主要由犯罪人员家属、宫人购买的儿童、战争俘获或外邦进献组成。
这部分人群在明代社会的地位本身已经相当低下。
进入高度集中的皇帝制度之后,宫女的人身权利已经基本被剥夺。
相对于低微的地位和繁重的压力,明代宫女能够得到的正面反馈相当有限。
宫女不允许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日常开销必须进行详细的报备。
对于生病需要救治的宫女,如果没有明确的疾病证据,则不予救治。
这导致大量宫女因病死亡。
同时,明代宫女的工作生涯基本是终身性质。
年老的宫女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会被要求自生自灭。
已经死亡的宫女,则会被焚烧尸体而无法安葬。
除却极个别的情况,明代宫女基本无法离开内宫。
在已有的对宫女的系统性压迫之外,明世宗本人对待宫女的态度更是恶劣。
明世宗本身的性格并不稳定,导致其行为处事存在阴晴不定的问题。
宫人在侍奉过程当中必须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即可能面临严重惩罚。
同时,明世宗对待犯错的宫人相当严苛。
即使是轻微的错误也可能招致责打乃至更加严重的处罚。
明世宗喜欢责罚宫人的行为,即使是外国使臣也有所耳闻。
在李氏朝鲜的使臣记录当中,曾明确表示,明世宗有责打宫人的习惯,超过200余位宫人因此死亡。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明代宫女终于无法忍受明世宗所代表的统治集团,并且最终策划了壬寅宫变的谋反行为。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壬寅宫变的发生,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明世宗朱厚熜的统治政策,在壬寅宫变之后进一步恶化,最终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明史》对于明世宗的评价为“中世之才”,已经在一定程度对其进行了美化。
实际的明世宗虽然在继位前期,曾经有过较为出色的表现,短暂肃清了明代的政局。
但在明世宗的统治稳固之后,其对道教过强偏重。
这造成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动向极其负面的影响。
甚至成为晚明党争现象的重要推动力。
明世宗对于道教的偏好,主要和其自身的成长背景有关。
事实上,明世宗朱厚熜本人并不属于明代正统的皇帝世系。
其实际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
即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按照明代正常的统治秩序,朱厚熜原本无任何继承皇帝位置的可能。
但是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朱厚熜最终得以成为皇帝。
作为明代宗室的成员,明世宗朱厚熜的成长环境为其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所在的封地。
即湖广安陆州(现湖北省钟祥市)。
彼时,湖北地区的道教氛围相当浓厚。
中国道教名山之首武当山即位于湖北。
可以认为道教文化已经完全融入湖北文化当中。
在此环境当中成长的明世宗朱厚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周围的极大影响。
潜移默化之间,他就成为道教的信仰者。
同时,朱厚熜的父母对于道教的态度也相当推崇。
这进一步推动朱厚熜对道教的认可心理。
充满道教氛围的成长环境,使得明世宗朱厚熜天然地产生了对道教的好感心理。
其成为皇帝之后,对道教及其相关衍生产物的客观需求,则使明世宗朱厚熜彻底成为“道教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认为,道教可以帮助其实现“长生不老”这一目的,至少可以帮助其延年益寿。
因此,在生活起居方面,明世宗朱厚熜大多数采取周围方士的意见。
包括按照道教相关文献的记录进行饮食、休息等等。
明世宗朱厚熜对方士的信赖发展到后期,表现为其在政治问题上同样以方士的建议为标准,将方士的政治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史》:“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惟仲文而已。”
壬寅宫变之后,明世宗朱厚熜将自己存活归因于自己的虔诚信仰,并且在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方士的依赖。
壬寅宫变后,明世宗移居西苑开始潜心修道。
此举间接为严嵩专权创造了条件,使得明代政治彻底进入积重难返的局面。
结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式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至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退位、民主共和的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存续时间共计2132年。
期间共计出现494位皇帝。
虽然皇帝的整体数量庞大,但是自然死亡的皇帝数量相当有限。
大多数皇帝因为谋反等原因,死于宫廷政变。
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实际是针对明世宗本人的刺杀活动。
虽然活动并没有直接导致明世宗的死亡,却间接导致他此后过度依赖方士,后慢性中毒。
最终其很可能因此去世。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万历野获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