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日性骚扰的标准看看那些爱情影视剧,性骚扰的量刑标准

时间:2023-05-28 22:34:21阅读:1230
本文转自作者 | 非非马非非马:很多曾经被浪漫化的情景和桥段,都难以经得住今日性骚扰标准的考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不断进化的“礼仪标准”与“失范边界”?前不久,中国“文化名人”史航被控性骚扰事件,在舆论…

本文转自作者 | 非非马

非非马:很多曾经被浪漫化的情景和桥段,都难以经得住今日性骚扰标准的考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不断进化的“礼仪标准”与“失范边界”?

前不久,中国“文化名人”史航被控性骚扰事件,在舆论场引发了关于“同意”(性接触)标准的讨论。不同意见者之间观点分歧很大,争论激烈。其实,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性别与法社会学的郭晓飞副教授所言:“性骚扰并非一个客观、固定、不变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的内涵一直在发展和丰富。”

比如,如果我们选择用今日语境下那个更严格的性骚扰判定标准,去看过去与当下的爱情影视作品,就会发现,很多“披着浪漫外衣”的求偶逐爱行为,其实都可以被定性为“性骚扰”。但是过往,我们并不会从这个角度看,或者说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

举个非常典型的影视例子,职场爱情偶像剧《半是蜜糖半是伤》(2020)。为什么说它典型呢?因为剧中的男主女主不止是学术意义上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权力上位者与权力下位者关系,他们在剧中也直接是字面意义上的职场上下级关系——男主袁帅是英俊潇洒的霸道男总裁,直接掌握着女主江君这个新人小白的转正与晋升“大权”。这样两个人,要在剧中同时周旋于职场权力游戏以及男女爱情游戏之间,也就免不了会触碰一些其实敏感的雷区。

在“男孩遇到女孩(Boys meet Girls)”的经典爱情叙事结构中,浪漫的爱情必然得遭遇各种误会与磨难,不是在故事开头,就是在故事中段。《半是蜜糖半是伤》的男女误会与冲突,在开端。这也就决定了,在两人互相明了以及表明彼此心意之前,他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职场上下级关系。虽然男主暗恋女主,但女主却因少时的误会,对男主存有很大的不满与气愤。

然后你就看到,在这个漫长的“前奏”部分,男主动不动就堂而皇之地以女主的转正资格作为“要挟”(尽管并无实质性恶意)来推动剧情——假如男主不是长得很帅,假如两人后来没发展为恋人,假如我们愿意剥开一切“表象”去解读男主彼时彼刻的行为实质,其实难逃“职场霸凌”的定性。这一点,只要观众把剧中男主那张脸换成自己脑海里的猥琐男,就不难穿透表象得出直抵本质的结论。

与男主对女主“职场霸凌”行为一起打包的,还有男主对女主的暧昧肢体接触,眼神接触。比如在女主对他尚有敌意和巨大不满时,男主就多次将对方的身体拉得和自己无比贴近,蓄意制造让女方(以及女观众)“脸红心跳”的浪漫场景,有一些“亲密接触”还居然发生在男主的办公室内。虽然男主暗恋女主多年,但考虑到两人的职场上下级关系,尤其是是女主当时对男主还并无发展恋爱关系的意愿,那么男主这些并未明确征得“同意”的暧昧行为,若用今天判定职场性骚扰的标准看,其实可以非常明确地定性为“职场性骚扰”。毕竟,男主单方暗恋女主不能作为其未经同意就“出手”的理由;男主长得很帅也同样不能作为理由。

其实,在很多国产爱情偶像剧里,霸道总裁壁咚无知傻白甜少女的“浪漫”戏码不在少数,那时,双向奔赴的爱情往往还并没有发生。那些壁咚或强吻的戏码,通常是用来“助攻”男主对女主的追求、作为爱情“催化剂”来使用的。

恐怕没有剧组编导和演员,会认为自己是在拍“性骚扰”的戏,也似乎并没有观众,会做这样的解读。

不妨再举个典型例子,2020年反映“姐弟恋”的现象级爆款剧《下一站是幸福》。剧中32岁姐姐相对于22岁的实习生弟弟,是字面意义上的权力上位者,在公司内担任主管。这位姐姐,在剧集开场没多久,就让年轻的实习生弟弟滚着喉结略带羞涩地给她做身体按摩,“被迫欣赏”了她的曼妙曲线——该场戏也成为全剧被讨论度最高的浪漫情节之一。不止如此,姐姐上来就“因为”醉酒失态亲吻了彼时还十分懵逼的实习生弟弟。仔细算来,两人当时并无恋爱关系,才初见不久,而所有行为都发生在职场上下级的关系中。

如果对调下性别,如果把同样的情节从电视剧平移到现实生活中,再严格按照现在的性骚扰标准去考量,恐怕不难判定这些行为的本质都可以被归为职场性骚扰。只不过,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剧集里被浪漫化成了爱情发生的前奏。

那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双眼睛之下,都没觉得上述情节有何不妥?

因为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一来性骚扰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变化,过去不被认为是性骚扰的,按今天的标准可能就得算是;二来,其实不同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对“性骚扰”的判定标准,仍存在很强的模糊性,也存在一些并不黑白分明的模糊地带。

比如,在不同的人眼中,上述情节既可以被理解为是没有被公众意识到的“性骚扰”行为,是一种需要被看见、并应该被扭转改变的“错误”。它们也可能会被另一部分人理解为,这些是应该被排除在“性骚扰”标准之外的正常“求爱求偶”行为。比如,我有一位高知女性好友就说:所有的恋爱不都是从性骚扰开始的吗?不论是男主动,还是女主动。

你会发现,抛开那些很好判定的性骚扰案例,尤其是发生在职场场景下的,“性骚扰”的判定,其实是会因为踏进一些“模糊地带”,并做不到那么“黑白分明”的。比如求偶、求爱时。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郭晓飞说:相比别的问题,性的问题往往处在极度私密的层次,很难提出一个抽象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在我看来,他的这个观点放到当下的社会实践来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很多事情,的确很难用一刀切的方式去简单划分。

理解了这种复杂性、模糊性,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男性会在“Metoo运动”如火如荼时表达出忧虑:那以后到底要怎么追求女孩表达爱慕呢?在对方没有明确说yes之前,别说亲吻了,你主动牵个手摸个头,可能都会被定性为性骚扰。加上当下的一个客观现实是:不止在很多男性眼中,也包括在很多女性眼中,恋爱关系的确立就应由男性主动发起。今日的我们当然可以去分析辩驳这个“传统”的合理性,但它客观上的普遍存在,却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实。那么,如果有人将男性的这种“主动试探”视为正常,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是否要彻底否决这种思维的合理性?还是说,我们应该去倡导整个社会都来重新“书写”求爱行为的“礼仪标准”与“失范边界”?

恐怕,这个“共识”的达成,也不会容易。

不妨假想一下,如果一切求爱行为都严格遵循事先口头同意原则,连心动之下亲个吻都要先问句:请问我可以吗?爱情在那个时刻氛围下的浪漫,也怕是会被极大消解。“情之所至,情难自已”,也将成为一个不再合时宜的文学修辞。

如果真按照这样的严格标准,我们不妨再来看看2018年的大爆款《香蜜沉沉烬如霜》。剧中男一和女一有一场亲密戏:男一不止没征询同意就亲吻了女一,更“过分”的是,他还没打招呼就褪其衣衫、与之发生了初次性行为——真要严格来算,男一的行为不止明显失范,还涉嫌“诱奸”,因为女一当时虽已心仪男一,却因为自小被母亲在体内植入了绝情绝爱的“殒丹”,一直如天真孩童一般,对性概念、性行为一无所知。如果我们将情节从电视剧移植到现实社会,女孩是完全可以日后在微博上反悔并揭发的:只恨当时年纪小,年幼无知,被歹人利用了去。男方本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征询同意的。

不过特别值得提的一点是,同样是在上面提到的《半是蜜糖半是伤》中,还有比如2021年的大热剧《你是我的荣耀》,在男女主决定“终极交付”彼此,也都特别安排了“性同意”环节。最后关头,男生都问了女生:“可以吗?”这样的场景,放在过去的爱情偶像剧里可能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时代性别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中也会同时存在着一些看上去“自相冲突”的细节。

写这么多热播影视剧中的例子,写这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其实是想表达什么呢?

1,性骚扰的标准判定有其历史阶段性、模糊性,也存在模糊地带,未必当下就能提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所谓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不断达成新的社会共识。

2. 在达成新的社会共识之前,不同人群之间发生观点龃龉其实很正常。但人很容易无限放大自己所认为对的价值观,而完全否定掉其它视角下其它价值逻辑的合理性。

比起充满戾气地在网络上互撕,理性认识并接受这种认知差异性,通过推动高质量公共讨论去促成更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共识之达成,会更有意义。

3. 我认为热点事件、现象级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从不在于召唤出“同一种声音”,而是应该能激发讨论,召唤出不同声音、不同视角的思考,尤其是在舆论风向一面倒的时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会特别欣赏“蓄意”制造模糊性的《塔尔》。作为2022年讨论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它对性别问题和权力问题的呈现,放弃了传统剧情片的做法,拒绝给出清晰的故事线和价值倾向,这种“开放性”本身就已经值得击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