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剿匪记实,闽西三杰指的是谁

时间:2023-05-28 22:29:09阅读:3760
1949年夏,横渡长江天堑后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8月17日,三野第十兵团解放福建福州市。9月1日,龙岩、永定解放;漳平、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也先后解放。11月,厦门、漳州两战役胜利…

1949年夏,横渡长江天堑后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8月17日,三野第十兵团解放福建福州市。9月1日,龙岩、永定解放;漳平、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也先后解放。11月,厦门、漳州两战役胜利结束,除金门、东山岛等沿海岛屿及部分县城外,福建境内大部分解放。人民欢欣鼓舞,庆祝翻身解放。

但是解放初期,闽西的匪患相当严重,影响人民政权的巩固,对支前和土地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一)、

当时闽西的土匪大致有三部分:当地地主恶霸组成的土匪武装;国民党溃退时留下的党团骨干和散兵游勇;参加闽西起义后又叛变为匪的原国民党地方武装人员(1949年5月参加起义后编入“闽西义勇军”,后于6、7月间国民党胡琏、刘汝明部败窜到闽西时反水,上山为匪)。

这些土匪武装在解放初一个短时间内,处于内部混乱和等待观望的状态中,除武平县外,其他县的土匪活动并不频繁。他们各打各的旗号,如武平的“中国反共救国军闽西纵队”,长汀的“反共人民救国军闽西支队”,上杭的“反共同盟救国军”,永定的“闽西反共救国军”,连城的“中国国民党剿共游击司令部”等。龙岩、漳平两县土匪则尚未打出什么旗号。

1950年4月,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李森化名唐宗,率领部分人员在闽粤间沿海登陆,化装潜入闽西,在连城清风山设立“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区总司令部”,唐宗任“总司令”。唐宗将闽粤赣三省边界的各路土匪,统一编成37个纵队,纵队以下编联队、支队、大队、中队,其中福建14个纵队。在闽西有连城的第一纵队,司令罗柏盛,上杭、永定的第13纵队,司令朱家齐,武平的第14纵队,司令蒋德平(后钟勇),长汀的第35纵队和37纵队,司令分别为吴锦林和郑江,龙岩、漳平、宁洋的福建游击总队第7纵队,司令罗凤岐。

此外,清流匪首江雄生为司令的第36纵队,也时有到连城附近活动。唐宗还委任了专员和各县县长。至此,闽西地区7个县原来比较分散的番号不统一的各路土匪,均转入有统一编制和番号的一支庞大的政治土匪武装,总人数由原来的26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这些土匪以封建势力作社会基础,在国民党特务的控制下,成为台湾国民党当局指挥的一支反革命武装,妄图凭借闽西的高山密林,进行所谓的“长期游击战争”,伺机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他们从1950年开始,逐步由隐蔽转为公开,由小股骚扰转而进行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破坏活动。特别是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月27日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之后,活动更加猖獗,气焰十分嚣张。主要表现:

一是武装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1月至9月,土匪武装先后攻打武平、连城县人民政府和上杭旧县、武平武东、漳平溪南、长汀庵杰、连城文亨等19个区人民政府,围困骚扰和袭击漳平县人民政府。当时在匪患严重的地方,有的县长、区长和政府工作人员要依靠碉堡甚至抱着机关枪才能坚持工作,一些区政府被迫撤离。

二是策反叛变,他们设立多处接收站,收留地痞流氓上山为匪,并有特务组织专门从事收买我军内部不纯分子的活动。如连城县大队一个中队长被收买后带领100多人,携40支枪上山为匪;武平县大队一个副连长和区中队两个班叛变。

三是伏击解放军小分队和政府工作人员,杀害干部群众。如第四野战军某部追剿土匪进入武平县大禾区时遭伏击,一个排长和10余名战士牺牲;驻连城与清流交界某部解放军9名战士去清流长校买菜途中遭匪袭击,8人遇难;长汀县剿匪部队途经百叶岭遭伏击伤亡10余人。该县1950年1至10月,被杀害干部、战士、民兵共224人,群众52人。

四是破坏交通和通信设备。如匪“鸿集支队”砍掉龙岩小溪产坑至白砂电线杆38根,剪掉电线90公斤;连城县1950年统计,遭破坏电线杆800多根,盗取电线无数,破坏大小桥梁17座,县城东门大桥先后两次遭破坏。1950年秋,连城境内公路车辆基本停驶,汀江航道也严重受阻,全区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五是掠夺人民群众财产。土匪拦路抢劫,抓人绑票,派款派粮,以维持这支庞大队伍的生存。据长汀、连城、龙岩、漳平四县统计群众被派款银元72300元,大米306700斤,抢去牛4725头,猪1193头,公粮121·7万斤。土匪不断进入村庄抢劫,焚烧房屋,强奸妇女,人民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迅速开展围剿和肃清匪特的斗争,这是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从1949年8月开始,中共福建省委遵照中央指示,“以剿匪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积极部署和广泛动员。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在闽西各地先后展开。

中共福建省第八地方委员会(以下简称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第八军分区(以下简称军分区),遵照福建省委和福建军区的指示,于1949年11月29日联合发出《关于剿匪和建立发展县区武装的指示》,对剿匪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要求,以及实施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地方武装“一面发展,一面整训,剿匪与发展整训相结合,同时并进。”

根据军区命令,军分区迅速组建警备团,辖3个营,团长游梅耀,政委陈扬;组建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漳平、连城7个县大队和所属75个区的区中队。军区派驻闽西执行剿匪任务的87师259团,在团长阮文炳、政委李峰率领下,于1950年1月到达龙岩,归军分区统一指挥(8月福建军区下达命令该团划归军分区建制领导。)全区剿匪总兵力达到6000余人。

军分区担负着组织指挥剿匪作战的任务,司令员王胜,政治委员范元辉(后伍洪祥),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郑金旺(参谋长后为刘殿玖),副政治委员张玉辉,政治部主任胡伟(后陈可春)。闽西的剿匪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1月至10月为第1阶段,10月至1951年2月为第2阶段,1951年3月至6月为第3阶段,6月以后至1954年底为彻底肃清散匪的第4阶段。

(二)、

1950年上半年闽西剿匪的兵力部署以武平为重点,采取划区负责的办法:武北四个区由259团负责,武南3个区由广东兴梅军分区第5团负责,武西和附城4个区由县大队负责,武东4个区由警备团负责。各部队以排为单位分散驻剿,发扬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开展退租说理斗争,建立健全农会、民兵、妇联等组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形势教育,宣传“首恶必班,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其他各县主要依靠本县县大队和区中队采取“面上坚持,点上进剿”的做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武北基本上消灭和瓦解了土匪和恶霸的武装势力,打碎了20年来武平北部地区封建势力与土匪武装结合统治人民的匪霸堡垒,歼灭了蓝启观、杨锦凤、刘进等匪霸分子280余人,缴获和清查收缴枪支1500多支,同时争取武东石岐山股“汀江护河大队”100多人回归自新。

1月下旬,警备团第2营营长陈菊、教导员丁胜率领该营第4第6两个连和漳平县大队第1第3中队,加上80多名民兵共300余人,围剿宁洋赤水白土楼俞水潮股匪。259团机枪排、迫击炮排迅即赶来配合,炸开白土楼,将这股土匪围歼,其中击毙8人,俘虏97名(内有大队长汤金玉、秘书俞冠林、大队长林成霖),缴获步枪66支,驳壳枪2支,手提机枪1支,其他短枪4支,各种子弹1000多发。此次战斗,捣毁了俞水潮的老窝,虽然俞本人在三天前悄悄逃离白土楼,但已成光杆司令,只能到处流窜。2月,武平岩前区1万多人经6天6夜搜山清剿,歼匪90多名。

1950年6、7月间,军分区对剿匪兵力部署作了调整。259团团部从武北移驻武平城关,清剿重点在武南;警备团团部从上杭移驻连城朋口,其第1、第2营清剿重点在汀东,第3营清剿重点在龙岩之白沙、雁石一带;军分区组织的联合中队120多人(脱产民兵),归3营统一指挥。各县大队和区中队仍坚持在境内重点清剿。各部队按上述部署开进重点清剿区后,经过短期整训,提高了战斗力,斗志旺盛。

在长汀,剿匪部队于8月上旬在松毛岭及南窠、坪上等村歼匪38名。9月14日,在长汀东北江坊、石人下一带追剿一股匪俘匪2名,经教育后这2名匪徒愿立功赎罪,为部队带路。部队连夜绕道前进,15日晨在罗坑村洋尾坑一带包围一股土匪,进行了一场歼灭战,毙匪50余名,重伤匪首涂金标、胡厚如(均被逃脱),缴获步枪20支,短枪3支,望远镜一架。随即部队进入长汀中屋与连城朋口交界的地带清剿,一个月内歼匪109名俘获支队长黄立洪、大队长刘光辉2名匪首。

在武平,剿匪部队9月间在武西围歼王乃文股30余人(王本人夺路而逃后于11月在东留桂坑村被区中队击毙。)10月上旬,部队在武南围剿“第14纵队(原闽西纵队)时,击毙8人,活捉”纵队司令“蒋德平、党代表”林叱等5名匪首。(蒋德平,原名林立本,在国民党军当过营长,1949年10月在厦门被解放军俘虏,遣散回原籍武平,拉起一支土匪武装。)此役缴获步枪10支,短枪3支,各种子弹300余发。“纵队副司令”钟勇逃脱后和几个亲信一起在闽粤两省边境流窜。另一“纵队副司令”林国梁漏网后和他的老婆共7人在十方、岩前、象洞边界高山上躲藏(1951年春林国梁等3人在银子凹被部队击毙,其妻等被俘。)

在岩东,剿匪部队于10月中旬对流窜于(龙)岩、(漳)平、宁(洋)三县交界的土匪罗凤岐、张景清、俞水潮(前宁洋赤水战斗漏网之匪首)等股围剿追击后,匪徒们四散溃逃,其中10个土匪逃到罗山,又被联合中队追击,击毙1人。随后部队在石头城搜到匪“中国人民自由军福建游击总队第七纵队司令部”关防一枚,俘获“掌印人”陈淮相。

逃散的土匪中,张景清等后在漳平溪南、新桥等地活动,俞水潮仍在宁洋、漳平边境流窜。罗凤岐潜回龙岩雁石老家高山上隐匿。龙岩县大队进驻雁石后配合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形势宣传和政治瓦解工作,先后在白沙、捷步、西河等村召开群众大会及匪属座谈会,详细宣传剿匪政策。匪属经反复宣传教育后,纷纷寄信劝为匪的亲属归降,半个月内有11名土匪回来自新。从此罗凤岐更加孤立,带着老婆、孩子和几个亲信东窜西躲。

在(上)杭、永(定)、梅(县)边界一带,由上杭、永定和广东省梅县的领导组成的剿匪指挥部,指挥永定县大队、有关地区的区中队和广东兴梅军分区第四团,上杭、龙岩县大队各一个中队,以及当地民兵共2000余人,10月初开始,对活动于三县边境之匪“第13纵队副司令”张梓庭、“第13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张镜人,活动于永定、南靖、龙岩边沿地区的匪“两龙纵队独立大队”卢契海等股匪进行围剿。剿匪部队先歼灭张梓庭部温创洪一股,继而活捉张镜人、卢契海及其骨干邱培元等人,击毙逃入深山顽抗的匪首张梓庭。一个月中俘匪首13名,匪徒101名,接受投降93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至此,永定股匪已土崩瓦解。

闽西剿匪斗争全面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战绩,第一阶段共歼匪1580名,其中“大队长”以上匪首38名。但从总的情况看成绩并不显著。思想认识方面,对土匪的顽固性、反动性还认识不足。闽西的起义部队在政权接收以后,还来不及进行很好的思想改造和整顿,内部不纯,给剿匪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一时期政策失之宽大,有的土匪抓到后又放回,重新上山为匪。人民政府还没有杀一批土匪分子为群众撑腰。因此,群众不敢接近剿匪部队。

同时,剿匪部队还缺乏经验,有的县大队和区中队刚组建起来,没有进行必要的训练,缺乏战斗力。如连城新泉区中队,一次就被土匪抓走5名队员。剿匪部队在战术动作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战斗结果不很理想。如漳平南洋围剿罗凤岐一仗,剿匪部队通讯联络不好,一个分队先到达预定地点,未等另一分队到达就开枪接火,土匪立即逃跑。当时福建的解放军主力集中在沿海地区准备再攻金门,用于剿匪的兵力有限。总之,在第一阶段,闽西土匪的主力并未受到重创。

自1950年10月下旬至1951年2月是闽西剿匪的第二阶段。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同日中央军委正式下令推迟进攻金门。福建军区根据军委命令,决定沿海部队再攻金门的突击备战工作9月底告一段落。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电示:“闽浙两省剿匪工作极为重要,特别是福建匪患必须使用4、5个主力师,用全力穷追猛打,限期肃清。”“我提议从现在起和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工作相配合(福建必须迅速实行土地改革),限6个月内剿灭一切成股土匪。”

11月22日,毛泽东又在中共福建省委的一份报告上批示:“在时局紧张的情况下,必须限期剿灭股匪,加速进行土改,发展地方武装和坚决镇压反革命活动,我党我军方能取得主动,否则有陷入被动的危险。”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军区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简称双十指示),于11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确定,在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和剿匪与土改相结合的总方针下,在军事上采取“重点清剿、面的坚持,联防会剿”和“以分散对分散,以集中对集中”的战术原则,充分发挥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协同作战的优势,一面剿匪,一面普遍开展土改。会议明确要求于1951年5月底前肃清股匪,并决定集中5个师的兵力,全力以赴进剿股匪。

随后,解放军步兵第85师第253团进驻闽西,归军分区统一指挥。该团辖3个营,由副团长王健行率领,于11月到达连城(第3营到漳平)。

军分区把总数达10000人的剿匪兵力部署在4个清剿区:

第1清剿区在连城。253团团部驻城关,第1营在文亨,第2营率机炮连在姑田一带,1个连在罗坊。警备团团部在朋口,第2、第3营和上杭县大队2个中队在莒溪、新泉、芷溪一带。

第2清剿区在长汀。259团1个排和县大队1个中队在河田,警备团第1营在中屋村。

第3清剿区在武平。259团团部在城关,第1、第3营在岩前。

第4清剿区在漳平和龙岩白沙、雁石一带。兵力有253团第3营,龙岩和漳平县大队各1个中队,龙岩联合中队。

龙岩县各区中队集中象山整训驻剿。永定县大队和上杭县大队各一个中队在永定峰市、洪山一带。各县大队其他中队和区中队,主要负责本境清剿治安工作。(未完待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