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山拍摄的电影,关于拍摄的微电影
四川在线记者 刘付诗晨
“才姐姐,我到北京了,北京好大呀!”10月11日下午,阿西日固、立古曲子、乌尔金罗、阿落日娘一下飞机,便给才雨欣发去了信息。她们分别是微电影《珙桐花开》的三位参演人员和片中故事主角的原型,此次受邀代表剧组来京领奖。10月10日,《珙桐花开》获“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集展示展播活动视频类全国唯一的特等奖。
该评选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扶贫》杂志社和新华网主办,颁奖礼将于10月14日在北京举办。影片曾在10月1日国庆当日上线,目前正在展播公示中。
《珙桐花开》取材于乐山马边偏远地区的大龄低年级学生群体,于今年8月开机拍摄。“准备时间上来说是比较紧张的”,影片的导演兼编剧才雨欣透露,经过几轮的讨论,最后决定将故事题材和主角,聚焦在未能适龄入学的“桐华培优班”同学身上。
“在以往,贫困彝族地区的孩子常常无法及时入学,特别是女孩,早早就要出嫁、生育”,才雨欣说,可孩子们求学的渴望和感恩之心一直让剧组工作人员动容,“整个拍摄、制作过程的点点滴滴,其实收获的是我,一直被他们感动着”。
作为家里的老大,16岁的立古曲子和村里很多女孩子一样,需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照看家里的羊,加上上学路途遥远和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辍学在村里一度并不少见。2018年冬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下派马边挂职扶贫干部、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陈劲松和省纪委监委挂职扶贫干部刘凤祁等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刚刚重回课堂的立古曲子。
“当时她15岁了,还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看到我们后就红了脸,明显她的年龄和身高让她看到我们时很不好意思。”经过了解,陈劲松得知立古曲子因为父亲患病,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所以错过了上学年龄,成了“大龄低年级学生”。
“彝族家庭孩子普遍较多,且重男轻女,尤其是家里的老大,一般会被留在家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一直到弟弟妹妹能上学了,自己才有机会接受教育。”经过走访,纪检监察机关下派的扶贫干部发现立古曲子并非孤例。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9年夏天,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28个彝族孩子进入位于马边县城的碧桂园职业中学,“桐华培优班”正式开班。全班学生都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四分之三为女生,平均年龄12.8岁,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
“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自编教材,科学安排课程,坚持学业复习巩固和适度超前教学相结合,就是为了给这些起步晚的孩子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总督学罗相东告诉记者,第一年培训结束后,班里有一半孩子在新学期实现跳级升学。最多的时候,一共开设有5个班, 学生202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控辍保学也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智志双扶,正是马边在破解脱贫攻坚难点、痛点上找到的精准发力点。
“明天要去天安门,我想在国旗下敬个礼”,阿西日固对才雨欣说,北京很好玩,但她更想才姐姐和陈叔叔了,“因为你们都是从这(北京)来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