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一片风云起剧情,抗战一线背景图

时间:2023-05-28 16:56:15阅读:3483
兼有家国情怀与青年意气的抗战新剧《凭栏一片风云起》收视似乎不温不火,尽管整体瑕不掩瑜。作品设定在民国时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人物按年龄分层,老一辈以大学教授、两党将领之间的救国之路为主,小一辈以知识分…

兼有家国情怀与青年意气的抗战新剧《凭栏一片风云起》收视似乎不温不火,尽管整体瑕不掩瑜。作品设定在民国时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人物按年龄分层,老一辈以大学教授、两党将领之间的救国之路为主,小一辈以知识分子、青年军官允文允武、探索新路为主。总体观感不错,编剧的台词写作令人耳目一新。摄影有憾,实景如绿幕;老戏骨一如既往地稳妥,青年演员仍和正剧有壁。

在大学教授们讲课授业、南迁昆明的这条线索中,我们隐约看到《觉醒年代》中北大师生的质性与风骨,但其中的“文化抗战”却是在多部抗战历史剧中少见的主题。以王劲松老师17分钟一遍过的讲课片段为例,他饰演的历史系教授凌问岳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一边演讲、一边徒手画出南宋地图与“中国”二字从甲骨文到行楷字体的演变,这一场景画面震撼力极强,可以直接并轨进《觉醒年代》中陈、李二位先生的各场演讲。凌教授与学生孟海棠保护文物、研究史料、编订新史的“文化抗战”行动同样惊心动魄,这一条剧情线在腥风血雨的撬开一道疏隙,使观众窥见知识分子们不见刀枪的征战。在流亡迁徙的途中,凌教授等人保护拓片、笔耕不辍编订《殷代历法考》,不仅是为了证实日方鼓吹的“中国无上古史”为谬论、防止珍贵文物流落他国之手,更是为了赓续文脉,使之在民族危亡时刻得以夹缝生存。而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大学生孟海棠、许媛茵以及傅老师要在朝不保夕的南迁途中仍然坚持给学生讲授文史了。也有观众借用“弹幕”发表文艺批评:“当日军的炮弹砸下,念再多的之乎者也无济于事。”此言不妥尤甚,但我们可以想见民族文化之脆弱。血肉模糊中撕扯下的文脉至今赓存尚好,正是用无数身躯作为膏脂续燃而成的蒴果。

值得注意的是,《凭栏》为当下之中国提出一个文化反思:国将不国之时,一国的历史文化都是可以任由他国篡改的。而当今世界在文化领域上的纷争也从未休止。思想渗透、和平演变暂且不提,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草药、服饰妆容都时常面临易祖改宗的风险,中国何以在坚守自己的文明阵地上继往开来,亦是值得钻研的课题。

突显“文化抗战”与“以史为鉴”两个主题的一个恰当方式是塑造深入人心的知识分子形象。男主张启的原型是张伯苓幼子张锡祜,中央航校第三期飞行员,于1937年保卫南京时壮烈殉国。烈士原型与民国悲剧大环境作为基调,让观众对于这个人物充满复杂情绪。女主孟海棠原本志在师从凌问岳研习考古,但在高校南迁途中领悟现代教育之重要性,并决意普及女性教育。许多剧作在战争革命大环境下一边“独立自由”一边“不断依附男性与寻求保护”的女性形象不少,而该剧女性知识分子走文化抗战之路,这一人设可以实现突围。

再谈感情线,《凭栏》中的几段爱情更多呈现的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战争年代一切难卜的犹疑、恐慌与悲怆。杭州笕桥航校的飞行员们与当代少年一般嬉笑打闹,却在护卫杭州的空战中相继殉国。而前文提及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自不必说,陈岱融、康授衫、金至烈、曾穆等教授日常在北京胡同里逗趣、教育子女、培养学生的场景直接让众多观众“梦回”《觉醒年代》里的北大师生氛围,但他们也最终在战火中化作春泥。影片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概念化的革命者与梦想家,他们只是职业身份不同的爱国人士,在彼时生活的虚相里浮沉,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生活情景中遇到的不同矛盾至今不变,只是“战乱”这一当下中国走出的特殊元素始终统治全剧。这种创作方式可以使得多数青少年观众会将己身与角色的年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进行对照,完成历史沿袭过程中个体隐默而深沉的蜕变。

《凭栏》角色设定较为新颖,某种意义上也填补了言情市场的空缺。但也多少沾点市场言情的风气,又用青年偶像剧演员,难免要陷入传统恋爱的窠臼。该剧的场景割裂感有时强到令观众原地出戏。分明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一切到感情戏直接换言情滤镜,把人物面部骨相夷为平地不说,甚至差点滤掉了底色家国大义。这也是前期深受诟病的“实景拍摄像绿幕抠图戏”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场景割裂不但源自后期制作,也根在演员表现。老教授们演技精湛、表现层次丰富,台词恰到好处。青年演员对戏时存在“接不住”的情况倒是很少,毕竟老戏骨们张弛有度又循循善诱,但一旦切到只有青年演员的戏份尤其是感情戏时,一是台词难以承接原文本的厚度,二是表演张力不够,家国满目疮痍时的复杂情绪时常只外化为单薄的咬牙切齿。不过选角也算贴合人物,后期在云南的实景拍摄明显更上一层。制片方没有摆正“重点现实主义扶持对象”这一正剧定位,因此不足仍有,但好在也有上述可嘉之处。

“凭栏”这一意象时常出现在该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群像戏份中,青年们凭栏对诗,句句要有“凭栏”二字;他们结为“凭栏六君子”,共立“莫作神州袖手人”之誓;许媛茵与曾破山在与众友“凭栏”时中订婚;孟海棠也在此时改变平时之志。在影视泡沫时常中浸得接受程度一再下沉的观众,也只能在此种又爱又恨地游弋。(郑烁晗)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