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经典,老舍笔下泉城

时间:2023-05-28 14:06:01阅读:4438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为她挥毫泼墨,写下不朽篇章。近日,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老舍笔下的西城”成功举办,让我们重温先生书作,探寻家园文脉。笔下最美大街——阜内大街…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为她挥毫泼墨,写下不朽篇章。近日,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老舍笔下的西城”成功举办,让我们重温先生书作,探寻家园文脉。

笔下最美大街——阜内大街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曾借祥子之口这样评价过阜内大街。

阜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至今已有700年历史。阜成门的前身是元大都平则门,那时阜内大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平则门街也就改称阜成门街。清乾隆年间,阜成门街被分为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叫阜成门街,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则称为羊市大街。1956年羊市大街的名字取消,统称阜内大街。

阜内大街两侧虽然没有辉煌的皇家建筑,但是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路北,从阜成门往东一字排开三座古寺:妙应寺、历代帝王庙和广济寺。

老舍剧场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

出了广济寺往东走,在西四十字路口的两层转角楼是有名的西四新华书店。您可能不知道,这座建筑大有来头,它最初是为了给慈禧太后庆寿而建的。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慈禧本来想风光大办一场。原计划,生日当天她要在紫禁城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然后銮驾出西华门,走北长街,经西安门大街、西四路口往北,出西直门,直奔颐和园。沿途不但黄土垫道,清水泼街,还要搭建经坛、戏台、牌楼等景观。可是,1894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庆典泡了汤,沿途景观也纷纷下马。当时西四路口西北和东北的两座转角楼已经建成。如今,它们分属西四新华书店和工商银行。这两座建筑虽然说不上豪华,但是别具一格,记录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阜内大街曾被称为“奖杯一条街”。和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旅游商业街区不同,阜内大街是一个生活化街区,沿街有大大小小的餐馆、服装店,还有医院、少年宫、四合院旅馆等等,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过引人注意的是,街面上还有好几家制作奖杯奖牌的门店。2017年,西城区阜内大街启动整治提升工程,由市政设施、步行道、自行车道组成的市政休闲带首次亮相。这次阜内大街整治,首次引入了市政休闲带理念。就是将步行、骑行、市政设施、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城市家具、景观绿植等内容,全部整合集约到非机动车及人行步道之间约6.8米的带状空间内。整治后的阜内大街重现闲适的老街氛围,吸引游人打卡。

破碎中的生命力——德胜门箭楼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曾这样描写:“到了德胜门门脸儿。晨光才照亮了城楼。这里,是北平的最不体面的地方:没有光亮的柏油路,没有金匾,大玻璃窗的铺户,没有汽车。它的马路上的石子都七上八下的露着尖儿,一疙疸一块的好象长了冻疮。石子尖角上往往顶着一点冰,或一点白霜。这些寒冷的棱角,教人觉得连马路仿佛都削瘦了好些。它的车辆,只有笨重的,破旧的,由乡下人赶着的大敞车,走得不快,而西啷哗啷的乱响。就是这里的洋车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它们都是些破旧的,一阵风似乎能吹散的,只为拉东西,而不大拉人的老古董。在大车与洋车之间,走着身子瘦而鸣声还有相当声势的驴,与仿佛久已讨厌了生命,而还不能不勉强,于是也就只好极慢极慢的,走着路的骆驼。这些风光,凑在一处,便把那伟大的城楼也连累得失去了尊严壮丽,而显得衰老,荒凉,甚至于有点悲苦。”

早年间,出了德胜门就算出了北京城,不说一片荒凉,也绝对不是什么繁华的地方。也不怪老舍先生“笔下不留情”。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失望。在后续文章中,他写到:“虽然如此,阳光一射到城楼上。一切的东西仿佛都有了精神。驴扬起脖子鸣唤,骆驼脖子上的白霜发出了光,连那路上的带着冰的石子都亮了些。一切还都破旧衰老,可是一切都被阳光照得有了力量,有了显明的轮廓,色彩,作用。与生命。”

如今的抱冰堂保留了旧时意境

德胜门不仅是历史性地标建筑,更是北京城的魂。据记载,它曾是北京城通往长城口外漠北各地的主要交通要道,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以后,此地是各个帝王前往十三陵祭祖途经的地区。在修建每一座皇陵时,政府要从全国各地征集大批各个专业的工匠。这些工匠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后的临时居住地就是德胜门关厢大街一带。政府供应他们的伙食,除此之外的其他生活日用品如衣物、靴帽、茶叶、零食等都另外购买,这就带动了当地生意的兴隆,著名的老字号有顺兴号铜佛铺、杨记羊肉床子、合盛麻绳铺、振兴烘笼铺、大顺煤铺、天成盒子铺、延秀斋钟表店、马甸马羊市等。新中国成立后,德胜门地区汇集了很多工厂,如北京变压器厂、竹棉厂、汽车配件厂、金属工艺品厂、北京拖拉机公司等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地铁2号线时,沿内城的城墙城门要全部被拆除,因德胜门箭楼距城墙较远,孤悬在外,不影响地铁和二环路的施工,迟迟未动工。随着城市发展,人们文保意识加强,这座箭楼也就被保护了下来。

如今的德胜门箭楼前交通井然,风景契阔,已然没有昔日老舍先生笔下落败风光,但它存在的精神力量仍然感染着在此地居住的人们。“看见了德胜门,就找到了回家的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说。

留下墨宝题字——仿膳饭庄

老舍先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但他在北京题过的牌匾屈指可数,有人说,他生前只为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题过匾。

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

仿膳饭庄位于北海公园,1925年创办,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人们一般称之为“仿膳儿”。仿膳饭庄前身是“仿膳茶庄”,据史料记载,北海公园正式开放后,原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赵仁斋和他儿子赵炳南,邀请原御膳房的厨工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人,在北海公园北岸开设茶社,取名“仿膳”,意为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点,经营的品种主要是清宫糕点小吃及风味菜肴。保持了“御膳”特色,深受食客欢迎。

1959年,仿膳饭庄由北海公园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这里背山面水,游廊怀抱,景色十分秀美。在此用餐别有一番情趣。传闻,这里曾是乾隆的书房。当时,北海公园负责人邀请老舍先生为仿膳饭庄题写匾额,老舍欣然命笔,用行楷体竖向书写了“仿膳”二字。题字后来就出现在漪澜堂大门门框的左右两块木隔板上。

老舍为万胜剧场题字

老舍十分钟情北海,将它写进自己的多部小说里。如今自己的墨宝留在北海公园的名胜之中成为新景,自然是一件幸事,于是他隔三差五来仿膳吃饭。有时服务员不认识他,老舍便指着大门幽默地说,我就是给你们题字的老舍,然后找一处安静的角落点上几样招牌菜大快朵颐。除了自己享用,老舍还常带朋友和家人来仿膳吃饭。他最喜欢的菜品是这里的肉末烧饼和豌豆黄,经常打包带回家。游历海外多年的老舍,最得意的还是这份最纯粹的故乡味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海公园闭门谢客,仿膳停业。不久仿膳大门上题匾的名款老舍二字也被人挖去,用木块补齐。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题匾的名款老舍二字才被恢复。不过这时的老舍两个字明显比仿膳小了许多,看起来非常不成比例。这是由于后补的名款已非原件,老舍家人很不容易才翻检出一幅尺寸相当的签名替代以成完璧。一转眼到了2016年,漪澜堂景区重新修复,计划再现乾隆时的历史风貌,仿膳饭庄迁回北海北岸原址,仿佛经过一番轮回又重归起点。

新店大门上的仿膳匾额改为横体,整体尺度做了微缩,使老舍的名款看起来与仿膳二字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丝毫不见斧凿痕迹了。今日的仿膳饭庄尽管没有漪澜堂门面气派但胜在精巧灵秀。最重要是餐厅的口味,在几十年的经营中,为了确保传统菜点的质量特色,仿膳饭庄坚持按传统质量标准做菜点,如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等,一直坚持手工操作保持了传统特色与口味。为了不断挖掘开发宫廷名菜,仿膳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浩繁的清宫御膳档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绪年间的数百种菜肴,并据此研制出“燕尾桃花虾”“一品豆腐”“海红鱼翅”“金鱼鸭掌”等菜肴,喜欢传统菜肴的食客千万不要错过。

童年生活地——小羊圈胡同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详细描述了小羊圈胡同特点:“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东西才敢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老舍儿时居住的胡同、大杂院里,住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因此,老舍对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性格特点非常了解,这段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老舍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记述自家的小院:“街门门楼是用瓦摆成了一些古钱的,到我记事的时候,可是那些古钱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钱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绿的草叶来……两扇门的破旧是不易形容得恰到好处的,大概的说,它们是瘦透玲珑,像画中的石头那么处处有孔有缝。自然这一点也无碍乎我们天天晚上把它们关好……影壁是不值得一提的,它终年的老塌倒半截,渐渐地,它的砖也都被撤去有它用,于是它也就安于矮短,到秋天还长出一两条瓜蔓来,像故意率俏似的……院里一共有三棵树:南屋外与北房前是两株枣树……两株枣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当夏初开花的时候,满院都是香的,甜梭梭的那么香。”

小杨家胡同8号院被列为保护院落

上世纪80年代,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四世同堂》热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小羊圈胡同。现在小杨家胡同住的都是普通人家,但院中的居民仍以老舍先生在此出生为荣。由于这条胡同在建筑和文化上的特色,小杨家胡同8号院和2号院已被西城区政府列入挂牌“保护院落”名单。

名家漫谈

老舍《茶馆》与中轴线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傅光明在天桥街道2022年“名家漫谈中轴线”系列讲座中说道:“老舍《茶馆》是北京人精神世界里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诸多其他建筑物位于这条轴线之上。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了解国人如何凭借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思想认识。老舍笔下的《茶馆》也是一样的,小茶馆大社会,常读常新,常演常新。

文中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扫描二维码听“名家”讲《茶馆》

《茶馆》是老舍最重要的剧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一,出版六十多年来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同时在话剧舞台上也是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北京人艺版的《茶馆》已成保留剧目,在中外影响深远。

来源:北京西城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