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演技炸裂,桂花香张国立电视剧

时间:2023-05-28 10:47:49阅读:2065
在电影艺术领域当中,导演往往在幕后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导演负责剧本、选角、镜头语言及剧组统筹等全局性的复杂风格。因此在影视作品往往先被标记上导演的印记,以导演风格划分电影流派的研究方法也比较主流,比如…
  • 张国立,1955年1月17日生于天津,在陕西长大,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制片人。中国铁路…

在电影艺术领域当中,导演往往在幕后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导演负责剧本、选角、镜头语言及剧组统筹等全局性的复杂风格。

因此在影视作品往往先被标记上导演的印记,以导演风格划分电影流派的研究方法也比较主流,比如“张艺谋电影”、“陈凯歌电影”等。

但电影毕竟是“合作的艺术”,而非“个人的艺术”。一方面,对于观众而言,演员表现比导演风格更直观、更易读懂。

另一方面,每个角色都需要演员本身在剧本范围内进行至关重要的二次创作,因此影视表演对于角色形象的感染力,对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对我国各代导演都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因此每个成功的导演,都建立在对出色演员的挖掘和培养之上,包括电影人对专业科班院校和标准培养体系的建立高效的向影视行业内输送人才血液。

而张国立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因此他早期的表演相对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

但丰富的文体演出经历、过人的表演天赋、出众的外貌条件以及命运机缘巧合地安排给了他触电大银幕的机会,也带来了规范体系内少见的表演上的机变和灵动。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电影表演开始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因此电影表演理论中,开始逐渐出现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等特殊名词对演员进行分类。

“本色演员”主要指通过自身的外形特征与角色的高吻合度来完成表演任务的演员,也包括没有经受过正规训练的非职业演员,“性格演员”即演员脱离本色,能够创造与自身特点具备明显区别,并使这个角色成为剧本形象和自己心理节律完全融合的演员。

直到现在,对这两者高下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息,比如有观点认为本色表演是电影表演中最高级自然的方式,具备极度贴近生活这一无可取代的优势。

而性格表演的拥趸者则认为,本色演员往往是非职业演员,缺少对表演技巧的学习和配合拍摄机器的专业能力,并且本色演员往往来自天生而非后天的学习,因此性格表演才是专业演员可以努力的方向。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性格表演是本色表演的进阶,因为保持本色的演员所塑造出来的角色往往是脸谱化或千篇一律的,而只有性格表演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延长演员的职业生命。

美国电影学者玛丽奥勃莱恩在《电影表演》将电影演员划分为性格、个性、形体和本色四个象限,但同时也指出:

“这种划分基于电影艺术的美学本性,以对观众吸引力的类型和风格为依据,但并不是绝对的,各象限之间的差异可以被优秀的演员而跨越。”

我认为,在电影表演中,本色表演的优势是,演员的塑造难度相对较小,并且由于演员和角色之间良好的匹配程度,更易对电影成品的质量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演员初期从本色表演进行尝试更利于达到较高的完成程度。

纵观张国立的电影表演生涯,主要经历了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的突破和转变,从1974年到1999年都处于电影表演艺术风格发展的形成期,主要是通过挖掘自身特质创造出与自己性格相近且形象符合的角色。

直到2000年开始进入了收放自如、富有张力、形象多元的性格表演成熟期。

默默积累的求索阶段(1976—1999年)

在1976-1987年间,张国立参与拍摄的电影作品中,角色的戏份相对较轻,甚至许多电影角色没有姓名,所创作的角色也未能得到各类奖项的关注和认可。

这是因为张国立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行业阅历、影响力上都十分欠缺。

这个阶段的张国立在表演技巧上十分青涩,更多地依赖自己高大俊朗的外貌条件去塑造一些情感层次较浅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色表演。

“本色表演”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专业术语被不断提及并丰富其内涵,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

由于拍摄机器和荧幕的介入,电影镜头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表现力,极高程度地放大了演员的个人魅力和独特气质,并且从演员表演到观众接受的传输过程中几乎是无损的,甚至可以通过剪辑配乐等后期手段进行放大,因此客观上不需要像现场表演的戏剧一样夸张化。

电影极度还原的现实主义艺术本性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需要极高程度的生活化。

演员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必须要真切、写实、贴近自然。

“本色表演”常被应用于非职业演员的研究中,在西方电影发展中有一种以导演创作为主导的“导演主宰式电影”,其主旨就是将演员看作导演意图的执行者甚至是“工具人”,作为一个刻板的脸谱形象出现。

主要利用的是演员真实的外貌、行为、下意识反应。因此往往在需要塑造某个人群的典型画像中尤为好用,但在二次元中构建出的形象投射到三次元的真实生活时,几乎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一致,比如性格、人生经历、现实处境等部分,因此本色演员不可能做到完全取代职业演员的价值。

但当本色演员遇到合适的角色时,演员与角色间的差异越小,演员需要创造的成分和内容也就越容易,表演痕迹便越淡。

因此我认为,好的本色表演是学会借助自身进行创作,建立在对自身性格的充分解剖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角色的要求放大或缩小自身的特质。

这种本色表演是一种有选择的,发挥出演员主观能动性的创作技巧,在发挥出角色魅力的同时展现出自我真实的魅力,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得角色服务于演员,而不是演员服从于导演或者角色。

张国立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1976年的铁路主题电影《开山的人》,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张国立正好在铁路局文工团工作,又形象良好而被选中。

在这部电影中,张国立的戏份一闪而过,几乎没能给观众留下印象。

1984年的《嫌疑犯》中,张国立饰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马斌。

在这部电影中,张国立将这个英勇无畏,勇敢机智的警察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角色身上特有的叛逆不羁的气质也赋予了人物更多的特色,从而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1985年,张国立拍摄了剧情片《乡思》,饰演了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纯朴、正直的青年教师,用他的正直善良,温和细腻抚慰了失意的朋友周凉姑,最终鼓励周凉姑走上了一条自强不息的科技生产道路。

这部电影中张国立所表现出来的温和气质和细腻入微的感情处理,向更多的导演和观众展示了他的表演风格多样性。

1986年他出演了《草莽英雄》,饰演了一个忠肝义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男子汉。

1987年又出演了武打片《八卦莲花掌》,在这两部电影中展现了自己勇猛高壮的英雄气概。

随后,张国立在1988年遇到自己起步阶段几乎是最重要的代表作《顽主》。这部剧让张国立第一次在影视圈拥有较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1990年张国立凭借着《袁氏遗产案》提名了第13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虽最后没有一举获此殊荣,但也象征着张国立的积累开始爆发,逐渐在影视行业展露峥嵘。

1990年的《我的九月》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儿童片,张国立在剧中饰演一位老师,帮助小学生安建军克服懦弱,参加亚运会开幕的故事。这部作品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等众多奖项。

1995年《混在北京》的上映标志着张国立电影表演艺术形成期的大成,这部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杂志社编辑,既有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张扬与朝气,又有小城市人在大城市生活的无奈。

张国立凭借着生活化、诗意化的表演风格和在《混在北京》中细致准确的表演获得了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是他演艺事业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张国立的电影表演风格初步形成。

在张国立早期的电影作品中,自身性格特质相对突出,且表演技巧相对稚嫩,尚不懂得如何创造复杂角色或是与本我差距较大的角色,因此这一时期的《顽主》《我的九月》《混在北京》等作品,在时代背景上都与张国立本人亲身经历的时代比较相似。

从年龄上看,都与本人的年纪相差不大;从角色气质上看,都具备知识分子的文艺、清高、傲骨、魅力,这些特质都能够从演员身上找到。

而张国立也成功地用自身和角色的几处共同点为桥梁,完成了塑造一个完整角色的工作,并且在这些角色中也能够看出其表演技巧的不断累积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具有高度专业修养的职业演员。

如日中天的突破阶段(2000—2008年)

进入21世纪后,张国立迎来了事业发展的蓬勃期,创作出了多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级演员。

但拍摄题材多为古装,创作的角色类型也局限于皇帝、宰相等脸谱化的历史人物中,在角色类型和戏路中拥有极大的上升和突破空间。

张国立这个阶段的电影作品主要呈现出作品类型多样化、作品主题多元化、角色类型非常规化的特点。

2000年《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与2003年《手机》中的费墨两个角色都属于非典型正面角色的人物设定,张国立一反以往的荧屏好人形象,通过塑造有争议性的人物来讨论道德、情感、家庭、科技、隐私权等社会话题。

张国立通过微相的表情眼神、细致入微的细节体现、内蕴丰满的台词处理、恰到好处的留白技巧充分的表现出了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挣扎,引发了大量反响。

凭借着《一声叹息》获得了第24届开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凭借着《手机》提名了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及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等多项大奖,是其电影道路上的一大突破。

独具风格的成熟阶段(2009年—至今)

随后几年,张国立将重心放在电视剧上,期间电影作品并不多,直到2009年遇到《建国大业》,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献礼片,因此要求绝对的正式客观,符合史实。

在这部剧中,张国立完美地展现出身居高位的气质和威严,在“星光璀璨”的豪华阵容中毫不逊色,再度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2012年的《1942》几乎可以称为张国立电影表演艺术生命中的巅峰之作。

这部电影中完全抛开了以往光鲜亮丽的形象,表演出了从贪婪自私的守财奴到饥寒交迫的荒民形象的转变过程,并随着亲人的离逝和一系列变故,人物命运越来越坎坷。

张国立凭借着对人物感觉的精准把握和历史人文底蕴的深厚积累游刃有余地塑造出了范殿元这一形神兼备的角色,获得了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第01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最佳男主角及第22届上海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等众多国内外大奖。

并且在《1942》中尝试执导了逃荒部分画面,也为他的导演事业打下了更坚实的创作基础。

进入电影表演成熟期这一阶段后,张国立缺少的并不是普通的实践机会,而是突破以往固有荧幕形象的好角色好剧本。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在2000年以后对电影作品的精力分配上侧重明显,更愿意将时间大幅度地投入到富有戏剧张力,表演空间极大的角色上,尤其是他未尝试过的角色类型。

这种打破大众对自己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尝试也体现了张国立对艺术多样性、表演美学和诗意化表演风格的不懈追求,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戏骨”。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