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儿女从传统文化中淬炼民族精神以小人物故事映照时代变迁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其中,由澳门中联办选送的电视剧《湾区儿女》获得优秀作品奖。
《湾区儿女》由中央电视台、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以澳门回归祖国后积极融入内地、踊跃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大湾区青年锐意创新,引领“中国智造”走向国际舞台,追求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故事。
《湾区儿女》浓郁的疍家文化、大湾区风情,女主角麦斯钰在创业中体现出的渔家女拼搏精神等,深深吸引了观众。2020年6月,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和到达率持续领先。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电视剧,如何通过平凡的奋斗者成长故事,展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休戚相关,是该剧最大的创作亮点,亦是难点。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对话了《湾区儿女》的主创团队,解读背后的创作故事。
选准切入点,人物成长有根可循
《湾区儿女》开篇,主人公的个体命运便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越来越近,澳门土生土长的疍家女麦斯钰渴望到内地寻求发展,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恰逢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学费支持的麦斯钰不顾父亲反对,选择上岸打工。
该剧总制片人王笛透露,“创作之初,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了解大湾区各行业的故事,最终我们决定讲述一个‘小人物’澳门疍家女孩凭借自己的勇气来到内地创业、成长的故事。”
“国运和民运是相辅相成的。”《湾区儿女》导演之一周海军表示,该剧启示了青年观众将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麦斯钰身上有“疍家女”和“灯饰行业”两个标签,前者是她精神的根,后者是她绽放的枝叶。编剧李康介绍,疍家人有着与海共生、与风浪搏斗的拼搏精神。饰演麦斯钰的演员王媛可也表示:“我和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自己也是在海边长大的。看剧本时仿佛回忆起当年自己离开家乡,独自外出闯荡的样子。我与麦斯钰同龄,经历了同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为什么选择以灯饰照明行业来展开故事?王笛解释,灯饰行业是广东较具代表性的行业,“灯象征着希望和光明。麦斯钰为这个行业争取世界领先的科技地位,表达的正是‘实业兴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这个重要主题。”
如何将麦斯钰20年来的成长过程刻画得更真实感人?李康认为,第一层是拼搏精神的传承,麦斯钰上岸创业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传承了父辈海上拼搏的精神;第二层是疍家文化的传承,麦家父女从观念冲突到相互理解,让观众找到了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第三层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麦斯钰向往到内地发展,展现的就是澳门人民对于回归祖国的渴望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场景精雕细琢,展开大湾区壮丽奋斗画卷
《湾区儿女》中的澳门景色、疍家文化以及大湾区人民的拼搏群像,在镜头语言下呈现得真实而充满魅力,让观众耳目一新。剧中出现了很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容,如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简称)的出台、港珠澳大桥落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王笛感叹道:“因为有20年的时间跨度,剧本、服化道等各方面都需要非常考究。观众看完这部剧能更了解澳门,也加深了对整个大湾区的印象和理解,这是最令我们受鼓舞的。”
剧中从祠堂建筑、寻常街巷,到庆祝标语、服饰衣着,既透着时代气息,又洋溢着生活的温度。为了能最大程度地让故事“落地”,剧组以澳门、香港、深圳、珠海、中山、阳江等大湾区主要城市为拍摄取景地,但如何还原疍家渔村成为了最难的一步。最终,剧组在阳江的海陵岛1:1完整搭建了澳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渔村进行实景拍摄,并参考了大量疍家人的真实生活场景照片。从人物、故事到置景、服化道等各种细节都是由各个部门创作人员精心打造,致力于真实还原当时疍家人的生活状态,再现澳门回归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变化。
此外,剧中植入了丰富的澳门元素,包括大家熟悉的澳门地标,例如官也街、大三巴牌坊等,填补了澳门故事在华语电视剧创作生产领域中的空白。该剧导演之一潘秋婷是澳门人,她表示,“澳门人的根、澳门人的情都在祖国。澳门的回归,其实是每个澳门人心灵的回归。澳门回归祖国以后,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澳门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能创作这样一部电视剧,我倍感荣幸——因为我可以作为澳门人讲述澳门的故事。”
继被提名为第33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后,如今《湾区儿女》又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面对这些肯定,王笛说:“《湾区儿女》的成功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行业参与者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体现了澳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合作成效。”
【记者】梁燕 张思毅
【图片】《湾区儿女》剧照
【作者】 梁燕;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