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哪个最难打,泽田秀吉
你来关注我,我来给你讲故事,我是会讲故事的奶爸空桑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发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西北方面为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发动的宁夏之役、西南方面平定苗家土司杨应龙的播州之役,以及东北方面在邻居家抗日援朝的朝鲜之役。
虽然这三大征明朝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巩固了东亚宗主的地位。但克敌三千自损八百,打仗就意味着劳民伤财,由于耗费了天价的财力和物力,明朝本身也元气大伤,这也是朱明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个牛人参加了万历皇帝这三个大项目里的两个,严格说是两个半场,即播州之役的上半场和朝鲜之役的下半场,并且发挥出色,这个人叫邢玠。
邢玠属于低调的牛人,先后担任过明王朝的御史、巡抚,后升至南京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也许是他的战功主要建立在明朝的邻居朝鲜家门口,所以他的名号可能都没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响亮,甚至不如他的对手杨应龙和丰臣秀吉大,在民间的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但却为抗日援朝,保卫祖国作出了极大贡献。
播州之役的上半场
播州即今遵义,夜郎自大说的夜郎国就是那里。
播州之役的挑事人是当地土司杨应龙。杨应龙其实并不是播州本地人,祖上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山西太原人。因为唐僖宗乾符年间,南诏国和唐王朝发生摩擦,举兵攻陷播州,杨应龙的老祖宗杨端收复播州并受到唐朝的封赏,从此在播州地面上当起了土皇帝。唐宋元明,杨家从杨端到杨应龙一共传了29代子孙。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交横跋扈的杨应龙被人举报谋反,坐法当斩,杨应龙提出以二万金自赎。
此时正值第一次朝鲜之役,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全国上下正在征兵准备援朝。杨应龙瞅准机会,加大赎罪筹码,提出愿带兵五千从军效力,因此获赦免。但是,杨应龙嘴上阔绰却没有实际行动,依旧窝在播州老家。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播州隔壁的四川巡抚王继光看不下去了,与总兵刘承嗣兵分三路征讨杨应龙。杨应龙继续发挥两面三刀不讲诚信的特长,一面假装承诺投降,一面却带领苗兵据关自守,派出侦察兵刺探军情,伺机进攻。结果刘承嗣兵败,死伤大半,王继光无奈撤兵。贵州方面派兵助力协助平叛,也无成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万历皇帝调遣邢玠负责平定杨应龙之乱。
"冬十月己未,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总督川、贵军务,讨播州宣慰使杨应龙。"
邢玠到达蜀地已经是第二年了,此时东北方向的朝鲜之役已经开打。经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攘外必先安内,邢玠认为如果此时将帝国大量的财力、兵力和精力被投掷在川、贵地区,势必会在朝鲜战场支绌乏力,应该以和谈来尽快结束这场叛乱。在其努力下,杨应龙也趁坡下驴主动请降,表示愿意归顺。
明朝由于要抗日援朝,因此对此事格外开恩进行软处理,杨应龙仅被革职,由其子杨朝栋接替出任宣慰使,继续保持杨家在播州的地位,这场叛乱就这样暂时平息了下来。
虽然邢玠的招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明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盘剥压榨。事实上,出于历史的局限,他也不可能解决,但却为明朝抗日援朝做好了后方保障。
至于杨应龙的再次造反,那是后话了。
朝鲜之役的下半场
万历二十年,日本的草根太阁丰臣秀吉由平民逆袭,继织田性长遗业,基本统一日本。处在巅峰的秀吉做起了攻占大明的春秋大梦,但他首先把枪头对准了中国的邻居朝鲜,既作为试探,也作为跳板。
朝鲜之役实际是分了两个阶段的,也可以说是有两次。日本称为"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以及"丁酉再乱"。
第一次朝鲜之役,邢玠由于尚在处理杨应龙的烂摊子,因此并无直接参与抗倭援朝之事,其表现主要是在第二次朝鲜之役。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方和谈使者沈惟敬利用两国语言不通,通过伪造国书,企图欺上瞒下制造两国和谈成功的事情暴露。中日双方谈崩之后,膨胀的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侵朝行动,而震怒之下的万历皇帝则把邢玠派到了朝鲜战场。
"以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改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经理朝鲜;佥都御史杨镐驻天津,申警备;杨汝南、丁应泰赞画军前。"
邢玠抵朝初期,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战力不足,战略位置不佳。
六七月间,日军接连攻占庆州、南原,全州,逼近王京(今首尔),甚至可以从海上直面天津等地,明军总兵官麻贵一度还有过放弃王京退守鸭绿江的想法。
邢玠一面向朝廷继续请兵增援,一面亲赴汉城,指挥明军在稷山展开狙击战,有力地阻挡了日军的进攻,并起到了掌握战局、稳定人心的作用。《明史》中记载道:"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
邢玠又与参军李应试商议定计,提出明政府仍愿和谈,劝说日军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等主和派停止进攻,并离间他们同主战派加藤清正的关系,制造矛盾,瓦解日军攻势。
日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等文治派和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等所谓的贱岳七本枪本来就矛盾重重。邢玠的离间计在日本军官之间收到了明显效果。由于缓兵之计的成功,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为明朝援军的二次入朝赢得了时间。
十一月,邢玠分兵三路,手下大将杨镐、麻贵各率左右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高策率中路军向南挺进,围点打援,阻止小西行长援救加藤清正。但由于猪队友杨镐指挥失当,遇乱临场先逃,致使蔚山之战功亏一篑。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邢玠考虑到明军缺乏强力水军,在部队配置上存在短板,无法从海陆两面包抄围歼日军,便从江南招募水军。至二月间,明军大批援军到来。
"都督陈璘以广兵,刘綎以川兵,邓子龙以浙、直兵先后至"。
在得到支援后,邢玠作为朝鲜战场的最高统帅"摽剑登坛",分派诸将:东路麻贵,中路李如梅(后换为董一元),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守汛地,相机行剿。而日军也分为三路:东路加藤清正,屯兵蔚山;中路岛津义弘,占据泗州,西路小西行长,盘踞曳桥、粟林。
此后半年,中朝联军和日军互有胜负。正在两军僵持时,十月,日方丰臣秀吉病死消息从日本国内传到朝鲜战场,日军厌战情绪达到顶峰,士气低迷的日军决定撤军。
十一月,日方东路加藤清正、中路岛津义弘先后撤退,中朝联军开始追击,斩获颇多,并封锁了小西行长部的出海之路。岛津义弘率领水军通过露梁海峡,欲援救小西行长。
中朝方面则在露梁海北侧布置了埋伏,由老将邓子龙担当前锋大将;明军水师主力作为左军,从在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出发,由陈磷率领正面阻击日军;李舜臣率李氏朝鲜军官为右军,开进观音浦,与明军形成夹击之势。
就这样,东亚近古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露梁海战就此打响。经此一役,日军舰船几乎全部被击沉,人员死亡数以万计,仅有岛津义弘50余艘战船突围。但中朝联军方面也付出了李舜臣、邓子龙等军官战死的代价。
露梁海战后,日军主力部队退出朝鲜战场,残部也陆续消灭殆尽。万历二十六年底,邢阶率领明军取得朝鲜之役的全面胜利,中日朝历时7年之久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邢玠率明援朝军队班师回到祖国。回朝后,邢玠被封为青州千户侯,并提出了戍兵、物资、海防等十大建议巩固朝鲜之役的成果。
为纪念邢玠挽救朝鲜于危难的丰功伟绩,朝鲜的李氏王朝特意铸起了铜柱,并在釜山建立为其祠堂。邢玠当年穿戴使用过的铠甲等物品,现在也被分别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中。
喜欢别忘点赞,喜欢就来关注,我是会讲故事的奶爸空桑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