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 台剧,台剧历代收视率排名

时间:2023-05-28 01:15:04阅读:3394
由川台星空影视、慈文传媒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9月5日圆满收官,35城实时收视率破1,52城实时收视率以0.9499%稳居第三,网络点击量稳居腾讯电视剧日播排行榜前三,数次登…

由川台星空影视、慈文传媒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9月5日圆满收官,35城实时收视率破1,52城实时收视率以0.9499%稳居第三,网络点击量稳居腾讯电视剧日播排行榜前三,数次登上第二名。暑期档一向是流量们“厮杀”的战场,但《那些年》自8月15日在北京卫视播出起,收视率便一路上涨,稳居52城黄金档收视率前三,最高时排名第二。

《那些年》获主流媒体关注 引发观众共鸣

开播当天,新华社专电《电视剧聚焦“两弹一星”研发事业》关注《那些年》的开播讯息。《综艺报》《广州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关注报道《那些年》的开播动态。播出阶段,《文汇报》以《寸心惟报国,重读艰难岁月的时代答卷》盛赞了《那些年》中的赤子情怀。文中写到:“《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抓牢一个‘实’,只是为了给今天的年轻观众凿通历史的回音壁,让他们听听山河岁月里来自父辈、祖辈的血色誓言。”《每日经济新闻》专访了主创团队,揭晓创作细节和该剧成为暑期清流的秘诀。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也对《那些年》的热播进行了报道,成功让海内外更多人群认识了《那些年》。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特地带着《那些年》走进了万寿路街道,走进了部队大院,让真实参与过国防建设事业的老一辈们,直接与小辈面对面聊聊往昔峥嵘岁月。

《那些年》之所以能够获得主流媒体关注,引发观众共鸣,靠得还是剧集创作中追求的“实”。首先是“实事”,编剧王之理曾是导弹兵,对“两弹一星”的事颇为熟悉。他透露,自己在写剧本的过程中,会回忆自己的从军经历,自然写得十分贴切。正式开拍前,主创人员走遍全国各地采风,从四川绵阳到北京某家属院,与有过那段经历的耄耋老人聊天,深入了解了“两弹城”的历史与“航天人”的故事。再者是“实地”,剧组将拍摄地址选在了绵阳市的“两弹城”。主场景为“两弹城”内一废弃厂区以及家属区,此外,核导弹研究专家曾居住的楼房、当年邓稼先工作的防空洞等真实场景都呈现在荧幕上。另一方面就是“实像”,为了让观众更加直接了解到当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景象,剧组特意从中央台新闻电视制片厂、八一厂、中国档案馆、国防工科委的资料馆斥巨资购买影像资料,让观众真真切切的在剧中,看到了当年的场面,游进了记忆的长河里。

《那些年》以情的“真”软化剧的“正”

不止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部剧感触很深,很多90后甚至00后一集不落地追完了全剧。在中国航天官方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太空”发表的文章下面,都是致敬航天人以及表达对《那些年》喜爱之情的留言。

打开腾讯视频的弹幕,会发现有很多年轻人也在追剧,他们随着剧情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愤懑不解,但最多的,还是因剧中人物对航天事业的奉献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回顾“两弹一星”故事的《那些年》,不免有着正剧的气质,这类剧集想要吸引年轻观众其实并不容易。但《那些年》却巧妙靠着“火箭四人组”的友情,老高头与学生们的师生情,几对不同年龄夫妻的爱情等一系列情感,成功软化了《那些年》题材带来的正剧“硬”风格,打动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剧中张利军与马朝阳“不讲原则”愿为对方出生入死的友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两人在对方心中超越手足的分量。高占武与叶萱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爱情,又让观众看到了感情里最合适的相处模式。高占武与学生们亲如家人的师生情,也让观众敬佩这位将自己当做灯塔为学生照亮前路的好老师。而剧中所有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而拼搏的爱国情,更是燃起了年轻观众内心的小宇宙。

比起古装和玄幻等市场常见题材,《那些年》这部“非主流”剧为何能够打动观众呢?因为三线建设的时代虽然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奉献、协作的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烙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群大城市来的青年到偏远地区投身国防建设,他们参与和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起;一位老师带领着学生为理想奋斗,即使身患重疾也放不下热爱的事业。这些真实的故事离每个人都很近,三线精神是能够唤醒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核。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培育。用导演韩晓军的一句话说,主创团队希望借由这部作品,让那些年,那些人为国奉献的大义精神能够有所传承。时代变迁,为国奉献的方式会有所改变,但这份精神不能忘,也不敢忘。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