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予怎么读「影坛澍语:怀旧老影星影事一段特殊而奇妙的心情旅行」

时间:2023-05-28 00:56:55阅读:1808
文/刘澍忆旧光影,珍爱光影,是什么留下我美丽的梦幻?是电影!是什么让我的心中永驻芳华?是电影!是什么令我的对一种情怀魂牵梦萦?是电影!作者与著名演员、《红日》中的“石东根”,杨在葆老师合影于是,怀揣着…

文/刘澍

忆旧光影,珍爱光影,是什么留下我美丽的梦幻?是电影!

是什么让我的心中永驻芳华?是电影!

是什么令我的对一种情怀魂牵梦萦?是电影!

作者与著名演员、《红日》中的“石东根”,杨在葆老师合影

于是,怀揣着这种希望,我从童年接触到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起,早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兴致勃勃地走上了这条漫长的光影之路。

1999年,自从我开始在《大众电影》杂志刊发第一篇文章开始起,当时负责电影史栏目的责任编辑翟建农老师在采纳我撰写的文章时,就明确地告诉我在撰写影人文章的前提,必须要牢牢遵循他所严格要求的三点:

作者与著名演员、作、《家》中的“梅表姐”、黄宗英老师在一起

一要深入实地面见被访谈的本人,假使本人已逝也要寻找到直系亲属;

二是完稿之后一定要经被访者亲自审看,提出修正意见后最终定稿;

三是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在别人已经写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写出相同内容却是不一样的新意来。

作者与著名演员村里(左一)、祝希娟老师在一起

于是,也正是基于翟编辑的“约法三章”,我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经历了几十个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通过与这些步入人生金色黄昏的老人们直接面对面地接触,促膝交谈,我似乎一下子也加快了人生进展的速度。

作者与著名演员向梅老师在一起

因为伴随着他们的深情回忆,在幽邃时光的长河里开始了遨游,从他们自身从艺的不平凡经历,谈到了与电影密不可分的关联;从拍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讲起命运征途上的风雨兼程。在几小时没有中断的交谈中,由于我事先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对演员本人的基本情况和艺术生涯多有了解,所以,交谈当中他们很信任我,认为我很懂行,很专业,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思,所以,都很愿意和我进行深谈,我也就像勘探地下宝藏一样,往地下深处开采下去,从而挖掘出不同于一般采访的幕后故事。

作者和著名演员、《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刘江老师在一起

在交谈中,我与他们一起同悲同喜,情不自禁地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然后,再把饱蘸真挚的感情留驻于笔端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敲击电脑键盘,形成一行行、一段段、一篇篇的文字,并挑选其中章节、筛选部分人物一一刊发在《大众电影》“幕后蒙太奇”和“往事”栏目里。

几年下来,粗略地数一下,从上海到北京,从广州到香港,还有接触到部分散落在外的长影厂人士,仅是活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人,竟然采访了上百位老演员、老导演和老编剧以及老领导。

作者和著名演员、《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王苏娅老师在一起

虽说我本人通过后来观看到“文革”前的复映片,对新中国17年阶段的影片和影星最感亲切,但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特别是在上海的影人圈里,我又从这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们幸存而来的照片中,意外地发现了他们所珍藏了许多比他们还要老的影星图片,话题就围绕着这些老影星们,海阔天空地抒发着各自对他们心中爱慕的影星的情感,每每谈到这些老影星们,老人们的语言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敬意和虔诚的思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了某某影星的电影,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走上这条艺术道路的。

作者和著名演员、《创业》中的“周挺杉”、张连文老师在一起

是啊!当年这些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们,也是这些老人们年轻时代迷恋和追捧的青春偶像,就像我们这一代忠实影迷朋友们去寻访他们这一代人一样,正是通过这种环环相连的电影情结,让我容积有限的梦里情怀顿时完全敞开,除了接纳五六十年代的老演员之外,在此之前那些陌生影星们的光与影,也在我的眼帘中闪回出现,他们的灵魂在我的心间复活了!

作者和著名演员、《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梁波罗老师在一起

由此,在继续采访健在老演员的同时,我把自己的设想和计划延伸放宽到更广阔的空间。虽然今生今世不再能与那些早已消逝的早期老影星们相见,但是,通过一些热心影人、影迷们的鼎力帮助和积极引荐,我手头上的这方面的照片、文字和资料来源也越来越多起来。

作者与著名导演、演员、“董存瑞”张良老师在一起

所以,这本书(指作者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国电影档案(1949-1966)》)一反常态地首次出现,涉及到我未曾采访的领地,原并没有打算系统整理出书,只是资料和图片的积累,再加上可以和亲自采写影人们的大量文章,相互补充和有机地结合,特别是一些老演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赠送给我,并热情地鼓励我赶紧加快抢救已经存活不多的遗产,我便动了心,让我留存的珍贵之物与广大的影迷朋友们一起分享。

作者与著名导演谢铁骊老师在一起

近几年当中,有数十位我曾经采访过的老影星陆续走完了人生的终点,有幸的是我捷足先登地通过文字和录音,留下了他们永恒的音容。这一切,都自然激发我的感触,萌动我的心扉,开始有心地、专一地收集那些我起初陌生到渐渐熟悉的老影星资料和图片,不知不觉两年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日积月累,收获颇丰,这才有了这本珍藏影集的问世。

我牢牢记住谢铁骊老师和他的夫人王遐老师那句发自内心的话:“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到真情的温暖,多年后,当听到著名导演肖桂云再次对我说出这样相同的亲切话语之时,那种发自肺腑的感触感慨和感怀终于让我破茧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地沿着这条充满灿烂洒满阳光的光影道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走到底。

作者与李前宽老师、肖桂云老师、“江姐”于蓝老师、薛桂枝(原广电总局办公室主任)在一起

当蹉跎的岁月悄悄席卷起又一场光阴的红尘,当历史的年轮深深镌刻下又一道岁月的痕迹,在电影百年的永恒记忆当中,这些早已经消失的老影星,经过时光的流转和轮回,又重新浮现世纪的光焰。无论是与这些光彩夺目的老影星同代的、还是后代的、乃至下一代的,那些消失的不曾消失,留存的不曾留存的往事,都在顷刻之间化做了我内心不断闪回、交错、叠映的恋恋情愫。

作者和著名演员、《地道战》中的“高传宝”、朱龙广老师在一起

告别2022因为新冠疫情反弹爆发而充满波折的过去一年,迎接2023祈盼远离人间灾难痛苦而迫切需要重获幸福的新年,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陕西西安长安区的一名从事专业电影研究工作的一员,曾经在数年间多次积极参与策划中国电影百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项目;

自2001年起出任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大众电影》杂志专题撰稿人;担任上海电影博物馆展厅首轮文案总撰稿、中影集团电影艺术体验馆审定专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田方和于蓝艺术生涯展览馆策划撰稿;多次为央视电影频道、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及众多地方电视台策划电影类专题节目;

作者与《刘三姐》主演黄婉秋、梁音老师在央视节目现场

自2001年伊始,迄今为止,我已经陆续访谈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千年长达五十余年间的著名或知名的电影艺术家380余名,编著出版影星传记和电影历史事件回顾等图书98本,编撰电影连环画140本,几乎篇幅多少不一的涵盖到五十年来所有健在或故去的著名老影星或人或事组合的亲访纪实丛书。

作者与“八一厂”老艺术家们在一起

开篇即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2003年1月面世的《往事述说----银幕内外的著名电影艺术家》。另外独立出版编著中国影人艺术家胡蝶、阮玲玉、周璇、金焰、赵丹、于蓝、秦怡、田华、王丹凤、上官云珠、夏梦、朱虹、冯喆、杨丽坤等人物传记,以及《永恒的星辰: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画传”》、《璀璨的星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口述与怀念实录”》、《东方红:从舞台到银幕诞生始末》、《铂来盛宴:百年电影中的译制经典》等历史事件纪实文学。

现正在进行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刘晓庆、张瑜、陈冲、潘虹、斯琴高娃、龚雪、唐国强、朱时茂、郭凯敏、周里京、王馥荔、吴海燕、张金玲、赵娜、赵静等500余名著名或知名演员的访谈并撰写刊发“中国电影名人堂”系列专稿并结集出版,拟计划编撰出版多达八千多万字系列书稿《共和国电影秘史:告诉你银幕背后不知道的故事》、《夭折的光影:告诉你不能看到的影像》。

作者与著名演员肖雄

作者与著名演员赵静

相信翻开这些图书,热爱电影的影迷朋友们在这里都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会异常惊喜地发现这里是早已逝去年代的老片坊精品,这里有上百位著名老影星深情回忆的大回放。如今在横跨半个多世纪之后,通过情留中国银幕的值得纪念和珍藏的篇篇文字记述和追忆,让著名影星的流金岁月在中国影坛的闪光轨迹,重新绽放出昔日的光辉。

作者与著名演员于慧

作者与著名演员姜黎黎

这里有你们的父辈或父辈的父辈所经历过的沧桑岁月,

这里有那些伴随着他们和你们曾经走过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那些曾经影响你一生中的某些阶段的老电影、老影星们,依然会唤起你甜美而难忘的回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那些老演员、老明星的生活往事则更为精彩、丰富,令人关注。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道:怀旧,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怀旧,对每个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有,但这种浓郁 “怀旧情结”的萦绕,却必须是建立在每个人曾经经历或非常熟悉的事物之上的。

作者与老电影艺术家参加活动合影

对于喜爱电影、特别是喜爱老电影的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们来说,那些在不同时代里自己所看过或没有看过、那怕只是残存在脑海里的断片回忆,都会通过我为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并在此不断累积与叠加的百年之后而精心撰写的百篇或人或事的往事淘金,而再次洋溢激情,燃烧内心。

作者与老电影艺术家牛犇老师在一起

因为这些同一年代熟悉的或有些陌生的老电影,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似曾相似的亲切之感,都有一种无与伦比、无可取代、无法估量的亲和力、感召力,它与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并肩,它与我们正在走过的时代同行!

作者在采访途中

面对这些老电影,面对这些老影星,今天我们蓦然回首,会再一次惊奇的发现,打开尘封已久的日子,这些消失了大半个世纪的老电影和老影星,依然会有一种异常纯厚浓香的味道,向我们扑面而来。在这些已经磨损和褪色的电影故事库里,唯有不变的是我们的真爱和痴情,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中、老年观众重温过去那一段不曾失落的日子,让现在年轻一代透过银幕的内外,了解世界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历史上已经远去、然而也并不久远的上一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老影片和老影星。所以,轻轻拂去厚厚的尘埃,这些经久不衰的老电影和芳华永驻的老影星中的一个又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都会让我们再一次感动不已!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