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的烟花最美丽||拨浪鼓咚咚响观后感

时间:2023-05-28 00:27:40阅读:3586
昨天在高卉老师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电影,内心触动很大,有很多真实的呈现,很多时候觉得这就是这个群体的真实现状。之前知道是一部困境儿童的电影,还是有所心理准备的,但看的时候依然是没控制住自己,整个过程,哭…

昨天在高卉老师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电影,内心触动很大,有很多真实的呈现,很多时候觉得这就是这个群体的真实现状。

之前知道是一部困境儿童的电影,还是有所心理准备的,但看的时候依然是没控制住自己,整个过程,哭中带笑,笑中又夹杂着很复杂的情感。

看完总觉得需要梳理和记录点什么,所以就随意的输出吧,写到哪里算哪里。

先回忆几个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瞬间。

影片中一开始奶奶为自己的后事拍照片。

本来这些事应该是死后,后代们要考虑的事情,无奈毛豆太小,所以奶奶不得不提前考虑好这些后事,从后边村长以及其他人对毛豆的态度也能推测出来奶奶为啥不指望那些所谓的亲戚,因为根本指望不上。所以,想让那些亲戚来好好的抚养毛豆,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或许如果他听话,可以保住基本生活吧。当然,这也不能怪那些亲戚,因为他们也不容易,自顾不暇,而且社会环境本就如此。这也显示出我们所关注的孤困儿童群体面临的真实困境,照顾孩子的老人们去世后,孩子们该何去何从,谁又在乎他们?他们长大后又会在乎谁呢?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毛豆被打的场景。

一开始是跟同村的孩子打,后来是被苟仁打,还有村长四叔打,还有被市集上那些黑势力打,看得出毛豆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孩子并没有因为挨打而大哭,而是在奶奶去世的时候、被逼回家不想回的时候,苟仁叔叔给他放烟花的时候,最后苟仁叔叔离开他在后边追的时候。

这些内在需求和情感被触动的时候,孩子才是一个有感觉、有活力的孩子,其他时候,更像一个没有感觉的木偶人,打在身上都没有感觉。所以,想要激发孩子生活的希望和活力,内在情感的关注和支持必不可少。

第三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奶奶去世后,孩子死活都不愿意回去,说“我不回去,他们不亲我了……”

我们对家乡,对所生活的地方如果想要住下去或者回去的话,一定是有挂念我们的人和我们挂念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不亲我了,对于这样的家乡甚至还没有陌生的地方让自己更舒服,至少不会有人认识,自己怎么样都不会有人指手划脚,不会有人看不起(也或者看不起就看不起吧),我们在乎自己在乎的人心里的印象和感受,而对于陌生人,我们不在乎,也因为不在乎而让我们更加放松,这是不是也很我们很多时候,在认识、熟悉的环境里反而不自在,而在陌生的环境里反而可以发挥的更好的原因。

小时候,自己也是一个劲的想要走出去,去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家乡,可能因为自己性格的缘故,和别人并没有太过亲密的关系,就像毛豆说的,感觉他们并没有太亲自己,所以,也会想要离开那里。

第四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苟仁叔叔给毛豆放烟花的时候,孩子一再问“这真的是给我放的吗?这真的是给我自己放的吗?……”

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孤困儿童因父母角色的缺失,而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独属的、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独属的烟花最美丽!

第五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毛豆拿苟仁叔叔的钱给讨钱的小女孩。

说她太可怜了,殊不知,他自己也已经是跟她差不多的境况,所谓自己过的一地鸡毛,还看不得人间疾苦,说的就是这样的吧。

第六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毛豆偷偷把苟仁的真刀换成了假刀。

正是因为苟仁的善良温暖到了孩子,孩子也关注到了苟仁的很多事情,比如刀的事(应该在梦里也会说过要杀了谁谁谁之类的话),比如赖赖的事……所以,细小的看见和关注,是可以救人的,影响人的一生的,如果毛豆没有换刀,那苟仁很可能就因为杀人而入狱了。还有毛豆看见小偷大喊、砸烂那个不肯帮忙的司机的玻璃……这些都显示出孩子的善良的本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不仅是我们在帮助他们,他们也是来治愈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良药,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合十][合十]

每一位在目前孩子生命中出现的朋友,都是孩子们的“苟仁叔叔”,都是孩子们的一份希望和光亮[爱心][爱心]愿我们都可以友好对待身边的孩子们,愿孩子们长大后也都可以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

备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