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里的太后,芈月传芈戎魏冉相见

时间:2023-05-27 23:24:32阅读:4494
近日拜读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觉得此书果真包罗万象,警句迭出,受益无穷。这两天读到秦昭襄王时期的历史,不免想起几年前热播的《芈月传》。然而与电视剧的荡气回肠,爱恨纠葛不同,史书上对宣太后的着墨实在不…

近日拜读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觉得此书果真包罗万象,警句迭出,受益无穷。这两天读到秦昭襄王时期的历史,不免想起几年前热播的《芈月传》。然而与电视剧的荡气回肠,爱恨纠葛不同,史书上对宣太后的着墨实在不多,然而在这只言片语间,却另藏玄机。武王举鼎而死,芈八子助嬴稷登基,即秦昭襄王。从此,原来的芈八子变成了秦宣太后,开辟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制度。那么秦宣太后芈八子和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的结局究竟如何?讲到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秦国后来的丞相应侯——范睢。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名字有所了解。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决战于长平,武安君白起大败赵括,坑杀赵国士卒20余万人。由此长平之战成为战国局势的抗衡。而长平之战秦国取胜的关键,除了“杀神”白起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外,更为重要的便是范睢巧使反间计,离间赵王与廉颇关系,致使纸上谈兵的赵括挂帅,给白起以可乘之机。可以说,秦最终统一六国,范睢功不可没。而今天,我们所讲的故事比长平之战发生的要早,那时的范睢只是一名齐国逃跑到秦国的落难门客——公元前270年。

此时秦国国君是昭襄王,嬴稷。而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由于此前支持嬴稷即位,功不可没,外加战功显赫,又是秦王的舅舅,所以地位荣及一时,尊贵鲜有可比。当时秦国实际由宣太后主政,魏冉,芈戎,公子市,公子悝四大列侯几乎掌控所有朝政大事,人称“四贵”。宣太后和四贵在朝政上的所作所为极大的限制了秦昭襄王赢稷的权力,而以魏冉为首的四贵却愈发的“专恣骄贪”,并没有意识到嬴稷早已不是当初即位之前的稚嫩皇子。

如果说秦王之前因为旧日恩情而不愿对太后、四贵下手,那么范睢对嬴稷的劝说则将秦王与太后、四贵彻底置于了矛盾的对立面,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说当时的范睢身份低微,因落难而出跑秦国,但他对秦国形势、朝廷时局分析的却十分精准透彻,只用一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便轻易地抓住了秦王内心深处的隐痛。而之后日益亲近的范睢向秦王的进谏可谓字字诛心却又言辞巧妙,刻画四贵擅政、贪权、骄横、结党、乱国的形象,以齐、赵两国国君误信奸臣最终身死人手之事,迫使秦王痛下决心,扫清王权障碍。

“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清。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

…………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可以说,范睢在说辞中刻意锐化了秦王和太后、四贵的矛盾,同时巧妙地刻画了当时朝内皆太后、魏冉之人,秦王孤立无援的局面,以此诱使秦王和太后势力的决裂。果然,秦王废太后,逐四贵于关外,封范睢为应侯,拜为丞相。不可否认,太后、四贵悲剧的发生与范睢的劝说有着很大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朝政的把控束缚了新王的手脚,此时的嬴稷又岂愿受人掌控?帝者,肯居于人下?

况且当时身处乱世,王位更迭,宠臣谋逆,亲戚夺权实乃常见。齐桓公五霸之首,病重时却被自己的宠臣饿死;赵武灵王英雄一世,却被自己儿子困于宫殿内,最终饿死;燕国内乱,终致齐国趁乱伐燕,国君为人所杀……范睢清楚地洞悉了昭襄王的想法,从他个人而言,在扳倒太后、四贵的过程中,自己则变为和秦王同一战线的智囊,最终由落难的门客变为大秦帝国的丞相,封为应侯。嬴稷对太后、四贵势力的清算,朝廷中嬴稷的孤立无援,这两点任缺其一范睢都难以获得如此显耀之地位。

秦昭襄王遂废太后,逐四贵于关外。一年后,宣太后薨,穰侯出之陶。

司马光: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睢真倾危之士哉。

桓宽: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赵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国治而两家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