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大型原创豫剧焦裕禄再次上演这位县委书记用生命书写奋斗颂歌
五十多年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他虽然身患肝癌,但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这些年来,我们在报告文学中认识他、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了解他,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还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来纪念他。河南人民更不会忘记他,2011年,河南豫剧院三团在一年多的采风创作后推出大型原创豫剧《焦裕禄》,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上,豫剧《焦裕禄》再次在北京上演。
每次开演前,团长贾文龙,也是焦裕禄的扮演者,都会跟演员们开个动员会。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在这时,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 豫剧《焦裕禄》焦裕禄扮演者:我觉得焦裕禄精神,它就是勤政为民,务实担当。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为兰考人民的幸福,他敢于奉献、敢于牺牲。
焦裕禄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焦裕禄说,我们不是天定的就穷啊,事在人为,只要大家干。老韩陵村是当年他去的第一个地方。
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宣传干事 刘俊生:老韩陵这个地方是焦裕禄同志来兰考第一次调查研究的村庄,是他第一次和老贫农谈了三天三夜的村庄。
时任兰考县老韩陵村支部委员会干部 张树田:没一点架子,来到农村以后一点架子没有,你看不出是个县委书记。
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宣传干事刘俊生:把(自行)车一放,和村里面的干部、大队的干部、生产队的干部,一块都下田间了。
时任兰考县老韩陵村支部委员会干部 张树田:到荒田地里,去拔草,去锄地,到田间地头跟群众说话。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群众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纪念馆原讲解员 李国庆:他讲话的时候拿着几个本一摊,讲到哪个问题的时候拿哪个本,哪个生产队,哪个公社,什么社员,什么问题,讲得一清二楚。
郑州大学教授 周文顺:他说的很多话很有哲理,你比如说“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就是你到哪个地方你别走马观花,你蹲下去你就能看到蚂蚁,能不能发现问题,你把心潜下来,钻进去。
每次下乡路过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他就蹲下来捏起一点土放到嘴里尝尝,咸的是盐,凉的是硝,苦的是碱。焦裕禄就靠这样的土办法摸清了兰考的盐碱地分布情况。
焦裕禄纪念馆原讲解员 李国庆:有个同志提出来,焦书记咱买点仪器,测量土地含盐碱程度。焦书记说,这个仪器得花钱买,没钱啊。他说我从群众那儿学个办法,这个仪器人人都有,人人都有个舌头,捏了土一尝,通过舌头辨别这个土里的含盐碱量,土办法。
焦裕禄棉衣上的第二、第三个扣子总是不扣,时常能看到他将左手伸入怀中按住肝部。钢笔、茶缸盖儿、鸡毛掸子都是他用来顶住肝部的工具,时间久了,他办公室坐的藤椅右侧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纪念馆原讲解员 李国庆: 肝病啊不治,一直到最后严重的时候不得已了,到1964年的3月不得已了。
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宣传干事 刘俊生:他疼得实在支撑不住了,黑夜整夜都不能睡觉,不用这个东西顶,就用那个东西顶,压迫止疼,他忍受不了了。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癌病逝,年仅42岁。临终前,他对组织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一生的信仰与追求都在这两本书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二十个字被后人称为焦裕禄精神。他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生命颂歌。
观众 高素忠:一个场景比较触动我,暴雨天气拦截洪水那个场景,背沙袋,这个印象非常深,焦裕禄是一个非常担当的干部。
观众 关文:内心特别充满这种激情,然后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如果没有前辈他们这样付出的话,我们要继承老一辈同志的这个精神,继续为国家、为百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编后】
总有一种精神,不因岁月流逝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焦裕禄已经离开我们57个春秋了,但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被世人所传唱。不管时代怎样变迁,焦裕禄精神始终不曾改变,人民对他的呼唤不曾停止,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精神大力倡导,犹如他种下的那棵焦桐,“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总台记者 孟颖 林之韵 丁宁 李东宇)
(编辑 张冰)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