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过世,老人去世了儿孙舞台上唱歌跳舞
文|芳小菊。用一颗虔诚的心,书写人世间的幸福与沧桑。
电影《喜丧》是由张涛导演的一部独立剧情片,电影中的情节真实到了极致。
它鲜活地刻画出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整部片子就像一部写实素描,任何人都能在里面获得自己关于孝道的反思。
它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农村老人的晚年状况。
山东枣庄的一个小山村里,86岁的林郭氏老人,35岁没了丈夫,靠着要饭乞讨,受尽人间苦难,吃尽千辛万苦,艰难地将6个儿女抚养成人。
当她突发脑血栓摔倒在地,生活不能自理后,6个儿女都把她视作累赘,像踢皮球一样,把她踢来踢去。
终于等到要进敬老院的那天晚上,想想自己苦难艰辛的一生,再看看一个个让她失望的不孝儿女,老人伤心地仰头吞下大把老鼠药,生无可恋地与这个残忍的世界还有6个儿女做了彻底的了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老人去世后,86岁的年龄算是喜丧,于是按照村里的风俗,儿女们花钱请来了歌舞班子,开始了劲歌热舞的葬礼表演。
穿着透视裙的女艺人大跳艳舞,劲歌热舞中,葬礼宛如热闹的婚礼。
穿着丧服的孝子贤孙们,津津有味的看着大跳艳舞的女艺人,兴奋地鼓着巴掌。
遗照中的老人冷眼看着这热闹讽刺的一切,心里尽是悲凉和绝望。
“喜丧”,儿女们“喜”的是终于踢掉了老人这个沉重的累赘,老人“喜”的是终于摆脱了这凄风苦雨、不堪回首的一生。
1.
林郭氏老人虽说有6个儿女,实际上能叫到跟前的只有3个,二儿子、三儿子和小女儿。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在城里,好多年没回过家了,仿佛家里没有这个老娘一样,只是偶尔捎点钱回来。
四儿子在老婆跟别人跑了后,从此也没了踪影,再也没有回来过,把一个十几岁的儿子扔给了老人。
吃尽千辛万苦的老人根本不在乎这些,她怎么着都行,只要儿女们都能平平安安的,她就很满足。
她带着孙子小道,不声不响的在乡下生活中,对儿女们没什么要求。
老人是个有信仰的人,家里一直供奉着观音菩萨。
她每天晚上都要在菩萨面前跪拜,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儿女平平安安,每天都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求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可能是菩萨只顾着保佑她的儿女了,忘记了还有她这个老人,孩子们都平安了,她却出事了。
一天,她突发脑血栓,摔倒在自己的家门口,这一摔,就把自己摔成了儿女们的累赘。
儿女们知道她发病后,匆忙赶回家商量她以后的去向问题,他们都知道,老人从此成了一个累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送到敬老院。
可老人听了一个劲的摇头,在她的观念里,敬老院是无儿无女的人才去的地方,自己含辛茹苦的拉扯大6个儿女,到老了却被送进敬老院,她怕被人耻笑。
但是这场关于她的讨论,她没有任何发言权。
见她不愿意,儿女们都开始不耐烦了,都指责她添乱。
当教师的二儿子说:“娘,家里忙的要命谁有时间伺候你?你还是去吧”。
老三说:“你这一摔倒,我们啥也干不了了,你不去咋办”?
小女儿说:“娘,家家都不容易,你别难为我们,邻村的疯子大娘一个人在家,死了没人知道,身上长满了蛆,敬老院的定金都交了,你看着办吧”。
小女儿的一句:“敬老院的定金都交了”,让老人瞬间妥协了,她穷了一辈子,知道钱的重要,儿女们钱都已经交了,不管愿不愿意,她只有去的份了。
可是敬老院的床位有限,不是随时都可以住进去,要等有老人去世腾出床位才能去。
这时,老人提出一个要求,她想轮流去儿女们家里住几天。
儿女们没有其它办法,只好同意老娘的要求,于是,林郭氏老人就开始了她在儿女们家轮流住的日子。
2.
按照自上而下的排列,老人先去了二儿子家。
老人刚到时,老二媳妇一反常态,端茶递水的很是周到,弄得老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老二家日子过得艰难,儿女们仗着父亲是教师有固定工资,进城打工时,都把孩子扔给了老二两口子带,钱和房子是他们家最大的困局。
他们的小儿子结婚了却没有自己的房子,老二媳妇想把自己住的房子翻盖好了给他们住。所以,就讨好老人,想搬到老人的房子里去。
老人没有当场答应她,她怕四儿子回来没有自己的窝,再说孙子小道也得有个落脚地。
老二媳妇是个将情绪写在脸上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管别人的感受,就是在贪图利益时也是一个样。
她见老人没答应她,就朝着要丢下孩子去城里打工的小儿媳妇大声抱怨:“家里现在一堆孩子让我带,还有个老的等着我伺候,还要我帮你们盖房子,我自己都没地方住,上哪去给你们盖房子?你们这是要逼死我啊”。
儿媳的话,老人在里屋听得真真的,她愁苦的低下了头。
这时,孙子小道因为想弄钱去上海找妈妈,在外面偷电动车被抓进了派出所,这下老二媳妇正好抓住了揪头。
她当着老人的面破口大骂:“老的还没伺候好,小的又在外面作恶”,她骂人的时候唾沫星子乱飞,脸上的皱纹都在跟着颤动。
孙子这一闹,老人在老二家没法住了,她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做错事挨骂,好不容易才挨到去老三家的日子。
老二媳妇的抱怨和谩骂,老人心里理解,也都懂,心地善良的她,一辈子不曾与人为恶,所以,对老二媳妇的行为,她选择了原谅。
临走前,她把钥匙交给了老二媳妇,还叮嘱她:“我儿,盖屋要小心,别累着了”。
3.
老三家在城里,条件比老二家好很多,住的是楼房,家里很干净,老人的到来,引起了老三媳妇的极大反感。
老人一进门,她就扔过来一双破拖鞋,让老人赶紧换上,还在沙发的一角给老人留出了专属座位,告诉老人不要乱坐。
三儿媳妇看起来比二儿媳有教养,实际上是个很虚伪的人,她打心底里嫌弃老人,吃饭时,老人要用单独的碗筷,清洗时还要和家里人分开。
老人将洗干净的手帕搭在沙发沿上晾干时,三儿媳看到后,立马用木夹子夹起来扔到窗台上。
孙女平平跑去浙江打工,三儿媳一口咬定是老人唆使的,她对着老人一顿大骂:“她一个小姑娘不懂事,你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懂事?孩子万一有什么事,我找你算账”。
面对大发雷霆的儿媳,老人一声都没言语,她趴在地上长跪不起,嘴里一边边念叨着:“求菩萨保佑平平,平平安安”。
老人心里清楚,这件事一出,老三家待不下去了,最后,她主动提出离开老三家,给了彼此一个台阶。
看到老人要走,老三一边嘴上说着挽留的话,一边急忙把鞋拿到了老人面前,他的家里,媳妇是话事人,自己没有做主的份。
看到这一幕,我就会想起家里的妯娌,和老三媳妇简直如出一辙。
婆婆生病住院时,去她家里落下脚,刚坐到沙发上,她便大声嚷嚷,别坐歪了,那沙发是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
婆婆把擦了一下嘴的手帕放到茶几上,她厌恶的直接用纸巾捏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吃饭时不准婆婆随便伸筷子,如果乱伸一下筷子,就要遭受白眼。
婆婆走的时候,所有用过的东西都要丢到外面,以免脏了家里。
《喜丧》之所以引起强烈共鸣,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现实生活中身边人的影子。
4.
老三家住不下去了,老人像个拖油瓶一样又被拎到了小女儿家。
小女儿家日子过得拮据,儿子把房子卖了换回一辆卡车,在外面跑车拉货。留下媳妇孩子,和小女儿夫妻俩,四个人挤在窄小的杂货铺里,一家人以杂货铺为生。
小女儿还要每天忙里忙外的,骑着三轮车外出摊煎饼贴补家用。
老人和孙子的到来,让整个空间更加拥挤,还好,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小女儿很贴心,对老人比两个哥哥好很多,老人总算安顿下来。
也许是老人命里过不了安生日子,刚安顿下来,杂货铺里少了50块钱,女婿认定是老人偷的,嫌弃的对小女儿说:“人老了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小女儿知道娘是什么样的人,她不信,夫妻两个因此吵了起来,老人在一旁低着头一声不语。
看着低头不语的老人,小女儿叹了口气:“俺娘活着受罪,不如死了的好”。她看着可怜的老人,又心痛的问:“娘,你想死吗”?一直低头不语的老人突然开了口:“唉,不想死也得死”。
说完这句话,老人发出了难以自控的笑声,笑声中尽是悲伤和凄凉。
老人中风了,眼斜嘴歪,总会不受控制地发出哈哈大笑。
医生说是老人神经错乱得了笑病,我却在想,是不是她供奉了一辈子的菩萨,看她活得太难了,想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用笑声来冲散眼前的苦难。
小女儿心疼老娘,让女婿带上老娘去看病,谁知看病的路上,却被骗子算计了,老人的病没有看成。
后来,姊妹三家聚在一起商量给老人看病时,两个哥哥纷纷表示:“娘在谁家有病,谁给看”。
小女儿气不过,兄妹三人打了起来,老人看病的事不了了之。
不幸在老人面前纷至沓来,小女儿的儿子酒驾出了车祸,人没了。
噩耗传来,小女儿一家抱着骨灰盒,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候,老人的笑病不合时宜的犯了,她坐在一边发出了诡异的笑声。
5.
小女儿家也不能再住下去了,老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
可是,老房子也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地,老二家已经搬进去了。
老二媳妇嫌她犯病时笑得太瘆人,不但不让她上桌吃饭,还让她住进了柴房,老二在她的床前洒满了老鼠药。
然而,老人并没有因为这些恨儿子儿媳,她只是会经常问儿子:“敬老院来信了吗?我儿”。
老二对她一边一边的询问厌烦之极,恼怒之下,把老人拜了一辈子的菩萨像摔碎了,将她连铺盖带人丢进牛棚,每天喂牛时,顺带丢给她一块干粮。
老人还是没有生气,还是天天坚持问:“敬老院来信了吗?我儿”。
每次这样问时,老人等来的都是二儿媳的高声大骂:“笑笑笑,有什么好笑的”。
奇怪的是,老二媳妇每次大骂,老人就会控制不住的发出哈哈的笑声,笑声悲凉绝望。
一天晚上,老二蹲在牛棚的地上问老人:“娘,你恨我不”?老人听了和颜悦色的说:“我儿,别老是说些傻话,当娘的怎会恨自己的孩子呢?哪怕孩子再怎么不孝,她也恨不起来”。
这时,老二告诉她,敬老院的床位空出来了,明天就可以送她去了,老人听完,又低下头哈哈笑了起来。
夜深了,老人艰难的坐了起来,她用清水洗干净脸,又慢慢的梳理好头发,看了一眼全家福后,朝着被二儿子摔碎了的菩萨像拜了三拜,嘴里不住的说着:“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然后,86岁的林郭氏老人,从衣服兜里摸出一把老鼠药,一仰头吞了下去。
第二天早上,敬老院的车来接她时,老人已倒在牛棚去世多时,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全家福。
6.
老人的遗体火化后,儿女们立马锣鼓喧天的办起了热闹的葬礼,葬礼上大儿子大女儿还是没有露面,只是寄来一点钱。
“喜丧”本是指高龄老人福寿双全,寿终正寝。而此时,却被老人的儿女们弄成了一场劲歌热舞的瞎闹腾。
老人生前喜欢听戏,于是儿女们就把她的遗像摆在台下的中间位置,让她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劲歌热舞。
在世时,被儿女视为累赘,去世时,享受了一场劲歌热舞的热闹葬礼。活着时一生遭罪,死了却变成一场荣光,如果老人生前知道会这样,不知心里会有多么悲哀。
不知老人的儿女们是否想到过,他们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给自己和老人带来莫大的讽刺外,还让别人看了一场笑话。
结束语:
在电影《喜丧》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看完这部电影,我们都能通过反思认真审视自己,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百善孝为先”,善良是一个人最高的美德,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每个人终将老去,谁也逃不过岁月的无情轮回。
学会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的将来;学会是善待父母,才不枉生而为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