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为什么都那么无聊无趣呢,为什么现在的主旋律电影都怪怪的
主旋律电影并不都无聊!!
只是现在太多烂片,冠以「主旋律」之名,横行霸道。
让人有一种主旋律电影都很无聊无趣的刻板印象。
有一部听名字就很主旋律的电影,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焦裕禄》
这部电影,是创作于1990年,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市场经济正在大力发展。
物质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丰富。
观众的审美与价值观,都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当年的刻板英雄模范形象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很多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卖不出票。
而且当时的网络环境就可以体会到,当年的主流舆论是反权威,抗拒「爱国」、「民族主义」这些大命题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焦裕禄》在当今「发行拷贝567个」,3毛一张的票价,创造了1.3亿的票房奇迹,打破了当年中国影史发片量记录。
斩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李雪健老师也凭这部电影斩获两个奖项的最佳男主角。
时至今日,豆瓣评分7.7分。
这部电影当中反映的一些东西,直到今天,依然犀利如刀。
下面豆瓣的一些评论就可窥探一二:
在这部影片中,焦裕禄不再是政治符号,单薄的英雄模范。
他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影片中,焦裕禄和妻子儿女吃饭,儿子哭闹要吃红烧肉。
随后镜头给到妻子解释了儿子并非无理取闹。
妻子原本答应了给儿子吃红烧肉,但是焦裕禄为了给生病的社员交住院费,把钱都花了,所以没有钱再去卖肉。
妻子的承诺只好落空。
妻子无奈离场,女儿轻声埋怨,儿子委屈的哭泣。
焦裕禄的内心也不由得心疼和愧疚。
这里不得不说李雪健老师的表演,真的是太绝了,一个所谓的铁汉,眼中含着泪,将儿子抱在腿上安慰。
最后以两父子解开心结,共同分吃一个窝窝头结束。
注意看这里,李雪健老师的眼眶是红的
这一段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焦裕禄他多么的舍己为人,而在于心酸、痛苦、愧疚等情绪的表达。
1966年新华社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焦裕禄这个名字就成了被顶上神坛的雕像。
但是李雪健让焦裕禄走下了神坛。
李雪健老师告诉我们:焦裕禄确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基层干部」,但是首先,他是个人!
焦裕禄帮助了他人后,对自己家人的愧疚感,是符合普通人的情感逻辑的。
同时观众也才能真实的感受到,这份付出是多么可贵的。
与此同时,《焦裕禄》并没有像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选择直面很多深刻的问题,回应了当时老百姓的呼声。
像县委第二书记老吴,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影片就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批判。
具体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影片里看。
但是电影,映射的事现实。
正是因为群众心中有痛,银幕上菜更加需要这样一位「一心为公」、「想着百姓」的干部形象。
当年的票房奇迹,某种意义上,也是反映了百姓的心声。
主旋律电影先天具有「宣传」熟悉,但是电影的本质,仍然是电影。
《钱学森》的导演张建亚就说过:
问题是应该如何在思想性和观赏性之间取得平衡,在严肃性和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在宣传和艺术之间取得平衡。
但是我觉得,好的主旋律电影,不仅仅应该照顾到趣味性,更应该照顾到真实性。
不论想表达的是什么,首先它必须是真实的。
大家现在对主旋律电影的反感,不仅仅是因为它千篇一律,更加是因为他说的都是假大空。
扪心自问,现在很多主旋律电影宣传的东西,主创团队自己相信吗?
想让群主发自真心的爱戴用户,首先你得先敢说真话,敢直面自己的问题。(这里说的是电影!)
不然群众就会用票房告诉你他们的看法。
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我是骅仔,带你看更美好的世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