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影视作品分析,对电影的审美分析
文丨摘星司
编辑丨摘星司
前言:电影《何以为家》是一部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合作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8年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并在同年的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多个奖项。
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的艰难历程,他状告父母让其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今天我们将分析该影片的审美特征,并讨论为何这部电影能够大获成功的原因。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偷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男孩赞恩,他与父母和两个兄弟住在贫民窟里,生活十分困难。
在一次偷窃行动中,赞恩的父母被警察逮捕,赞恩和他的弟弟也因此被抓,但最终被释放。
回到家后,赞恩的母亲要求他去卖掉自己的小弟弟,以换取家庭的生计。
赞恩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决定状告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为他和他的兄弟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关爱,因此让他们陷入了生活困境。
整个故事从赞恩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黎巴嫩贫民窟里的生活、家庭关系、社会不公等问题,引人深思。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融合
电影《何以为家》在真实地展现了黎巴嫩贫民窟的生活和人物经历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导演的艺术创作和想象力,这种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融合,使得电影更加深刻和感人,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贫穷所带来的影响。
场景真实
电影《何以为家》中的场景表现得非常真实,这是因为导演娜丁·拉巴基使用了实地取景和真实场景的拍摄方式。
电影的拍摄地点就在黎巴嫩的贫民窟,而贫民窟的居民也成为了电影的配角和群众演员。这些演员并非职业演员,而是真正的贫民窟居民,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被真实地展现在了电影中。
电影中许多细节的处理也更加真实,例如电影中的衣服、墙壁、家具、电器等物品,都呈现出非常现实的贫穷和破旧感。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让电影更加真实,也为角色的情感状态提供了更加生动的背景。
电影中还展现了贫民窟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如街头巷尾的小摊、沿街的废品回收站、餐馆和商店等,这些场景也被真实地呈现在电影中。
情节真实
电影《何以为家》的情节也呈现出了非常真实的特点,这与导演娜丁·拉巴基在电影中探讨的社会问题有关,同时也与电影中所使用的拍摄手法密切相关。
电影中的情节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黎巴嫩男孩赞恩的艰难生活。赞恩被父母状告,原因是他们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
电影中的情节呈现出社会不公的一面,贫穷家庭的孩子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被迫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
而电影中的演员都是素人,导演娜丁·拉巴基在拍摄时没有使用职业演员。这样的选择让电影的情节更加真实,角色的表现非常自然,能够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该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和实时拍摄,让观众感受到了非常真实的现场氛围。在电影中,镜头跟随着角色,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反应真实
电影《何以为家》反应了现实社会中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黎巴嫩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存在着。
电影反应了贫困家庭中儿童的处境,男孩赞恩就是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这种现象在黎巴嫩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普遍存在,许多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影片还反应了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低下,电影中的女主角苏汉娜是一个受到丈夫和社会歧视的女性,她被迫在家庭中承担重要的责任,却无法得到丈夫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现象在黎巴嫩和其他一些国家中也比较常见,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男性低下,缺乏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部电影也反应了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电影中的男孩赞恩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感到无助,他们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但法律却没有有效地保护儿童的权益。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一些国家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无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视觉隐喻和现实批判的结合,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同时也强调了艺术与现实的关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更是为了向观众传达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探索。
裸露的乳房
电影《何以为家》中裸露的乳房,是一种视觉隐喻和现实批判的结合,既有艺术表达的作用,也有社会批判的意义。
电影中出现的裸露乳房,是对性别角色和社会道德的探讨。电影中苏汉娜的乳房裸露,是为了表达她的性别特征和女性身体的力量。电影中还出现了其他女性角色的乳房裸露,如赞恩姐姐和母亲,在表达女性身体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受限和压抑。
而这幅场景,也是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批判。电影中苏汉娜裸露乳房的场景,发生在一个宗教节日上,强调了社会道德和宗教约束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同时,电影中还展现了赞恩母亲为了赚钱而卖淫的场景,对社会的道德败坏和道德沦丧进行了批判。
捆绑的绳索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绳索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作为视觉隐喻和现实批判的象征。绳索的出现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起到了强烈的象征作用。
影片中,赞恩一家住在一个破旧的公寓里,他们的房间里常常出现各种杂物,而绳索则是这些杂物的“捆绑者”,在这里,绳索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固定或者维持物品的状态,同时也隐喻着家庭的束缚和困顿。
例如电影开头,当赞恩的父母将他绑在一根绳索上,强迫他去挑水,以及赞恩的父母经常用绳索绑住他们的孩子,让他们不能外出,不允许他们有自由。
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压抑。而当赞恩想要逃离这种束缚时,他也使用绳索来攀爬墙壁,这也隐喻着他逃离现实的努力。
电影中绳索的使用也反映了黎巴嫩社会的种种问题,例如赞恩被迫去工作时,他必须在危险的建筑工地上工作。
电影中这些建筑物的扶梯和梯子都没有安全措施,而工人们必须用绳子绑在建筑物上才能保持平衡。这一情节揭示了黎巴嫩社会存在的劳动安全问题和缺乏法律保障的现实。
电影中的绳索还反映了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即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控制。在电影中,当地的农民使用绳索把树枝捆起来,使得树枝长出的果实更加丰富。然而,这一实践也意味着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提醒我们环境破坏和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脏话和毒品
脏话和毒品在电影《何以为家》中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视觉隐喻,更是对黎巴嫩社会种种问题的现实批判。
电影中使用的脏话和毒品,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暴力和腐败。在电影中,当赞恩进入街头贩毒的世界时,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毒品,还有街头暴力和对人类的冷漠。这一情节象征了黎巴嫩社会中暴力和腐败问题的存在。
这些脏话和毒品的使用,也体现了黎巴嫩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在电影中,赞恩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们常常用脏话和毒品,而富人却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这一情节揭示了黎巴嫩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异和不公问题。
电影中的脏话和毒品还反映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即文化和社会的分裂。在电影中,赞恩和他的家人属于黎巴嫩社会的底层人群,而那些使用脏话和毒品的人属于社会中的另一部分。这一情节揭示了黎巴嫩社会中文化和社会的分裂问题。
成功的原因电影《何以为家》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是因为它具有饱满的角色塑造、恰当的叙事手法、直击人心的现实主题。
角色塑造
自然饱满的角色塑造,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是真实而自然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感同身受。
一个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12岁男孩,一个自私而不负责任的母亲,一个有良心的律师,一个被战争影响的难民妇女,这些角色都非常真实。
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反映了电影所描绘的社会和环境的现实性。导演娜丁·拉巴基以真实而自然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角色的特点和故事,这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更深的共鸣。
叙事手法
电影《何以为家》的叙事手法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煽情,也不过于简单,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电影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电影通过主人公赞恩的视角展开,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他所处的环境和境况。而且电影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事件,逐渐揭示了主人公的家庭问题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导演也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闪回和反转的手法,使得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令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导演还使用了一些意象和隐喻来增强叙事效果,比如电影中经常出现一只小鸟,这只小鸟既是主人公的宠物,也是他对自由的渴望的象征。
现实主题
直击人心的现实主题,是影片受到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影片通过一个12岁男孩的视角,呈现了黎巴嫩贫困家庭的现状,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影片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贫穷和社会问题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纯真和天真让人感动,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努力,试图找到自己的出路。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黎巴嫩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和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暴力、难民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地都存在的社会问题,观众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社会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影片也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展示,探讨了父母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问题。影片展现了一个父母没有履行责任,甚至对子女造成伤害的家庭,这也引起了社会对父母责任的讨论。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夫妻之间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等,让观众思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观点:自然真实的画面,纪实主义的拍摄手法,暴力和温情并存的情节,这一切构成了电影《何以为家》大获成功的原因。它不仅有着高水平的审美表现,同时还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电影所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何以为家》中声音的叙事建构与情感导向》,视听,王寅,2021年
2.《《何以为家》人物形象塑造解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邹翠萍,2021年
3.《《何以为家》中真实场景的叙事美学》,中国报业,葛梓涵,2021年
4.《《何以为家》:比番茄酱还卑微的命运》,吉林人大,马犇,2020年
5.《苦难民族的艺术影像——从电影《何以为家》谈起》,文教资料,刘芳芳,2020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