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豆瓣top,这三部纪录片一定要看
2015年,中国发布了一道红色通缉令。
这道通缉令,公布了100个逃亡海外的罪犯。
他们的姓名、样貌、职业,都一一曝光。
这些人来自各个领域,政府官员、金融行业、通讯业、电力部门、石化行业、纺织业······
甚至还有大学教授。
最近,央视出了部纪录片。
说的,就是针对这100人的跨国追捕行动。
《红色通缉》
RED NOTICE
这剧情一出,你是不是有点兴奋。
跨国追捕 贪官污吏,这难不成是红海行动版的《人民的名义》?
好在五集刷完后,确实不负期待。
目前在豆瓣上,本片也得到了豆瓣8.8的高分。
为了逃命,有的罪犯会躲到天涯海角。
那些国家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部分甚至还没和中国建交。
美国、英国、新西兰、肯尼亚、格林纳达、柬埔寨......摄制组辗转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实地拍摄,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
有的通缉犯发现自己被捕那刻,身后竟然有个摄像机。
简直一脸懵逼。
但是追捕的剧情之外,你也能看到绮丽的各国风光。
不少观众,还被安利了一波地理知识。
办案的警察,常常无心赏景。
有时候,为了追捕罪犯,他们每天要走上10公里。
有华人的地方,有超市的地方,都可能是罪犯的藏身之所。
即使在微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加勒比海岸,一个镜头过去,民警也顾不上这眼前的风光,只一个劲嗟叹——
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来这里太遥远了
警察们把精力,全部放在追捕上面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跨国追捕中竟然需要这么多逆天技能。
首先,要侦破技术过关。
一张不明要义的纸条,可能就是通往贪官保险箱的密码。
比如,下面这张纸条。
警察拿到手没一天,就查出了笔迹主人,这张纸用几支笔写的,连先写了哪些字,后写了哪些字,都查了出来。
此后,更顺藤摸瓜地查明了纸条信息的意义。
再次,还得灵活多变。
一次,警察在押解通缉犯回国的途中,要在埃塞尔比亚的转机机场待上20个小时。
而这一天,奥巴马刚好来了。
降落的机场,就是押解犯人的机场。
埃塞尔比亚的总统,也来了现场。
因为是在外国,押解通缉犯的警察数量并没有那么多。
要是这时候出了乱子,那就是国际安全事件。
警察们,立即和机场的华人餐厅商量——
我们有一名通缉犯需要带回国,能不能借你餐厅的包间一用?华人餐厅的老板当即决定歇业一天,帮助中国警察追捕通缉犯,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包间里,几名警察对着这名通缉犯,熬过了难捱的20个小时。
红色通缉犯,有1号到100号的排名。
想必很多人好奇,所谓的头号通缉犯会是谁。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女人——
杨秀珠。
在温州,杨秀珠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只要家里有人是政府机构的,或者从事房地产的,基本都会听说过她。
话说,杨秀珠的经历颇有一些传奇。
杨秀珠只有小学学历,15岁的时候就辍学了,在粮站卖包子馄饨。
在文革武斗中,她站稳了脚跟,一个民间女子正式走上仕途。
杨秀珠本人有两大绝招,使心机和拍马屁。
据知情人透露,她有一次带女儿来杭州开会,故意把女儿放在领导夫人家门口,然后走开,等着领导夫人询问孩子的信息。
如何让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她有着别人想不到的方法。
80年代中期,杨秀珠碰巧与温州市委书记的一位领导做邻居。
这位领导很孝顺,杨秀珠就主动到这位领导的母亲家做免费保姆,梳头洗脚。
每次上面有人下来,她会在温州华侨饭店订一间房间,里面挂满各种名牌服饰,让人去挑选衣服。
因为懂得“做人”,她的仕途一帆风顺。
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一个小学毕业的女人,做到了温州市副市长的位置上。
杨秀珠当官时,有一句名言:
规划就是钱,土地审批就是钱,容积率就是钱。
杨秀珠的仕途,毁也毁在钱上。
温州市的土地比较稀缺,杨秀珠当权期间,温州老城区里的土地几乎全被批租出去。
她担任规划局长的时候,还兼任旧房改造指挥部的负责人。
很多人现在还记得,她穿着汗衫,不戴胸罩,爬到房顶去拆房,对强钉子户破口大骂的样子。
在她在任时期,温州市的房价堪称全国最高。
和她有关联的开发商,多是海外华侨,这些人多以低价拿地,同时给予杨秀珠天价贿赂。
早在九十年代,她就在纽约最贵地段——曼哈顿,买了一栋5层高的房子。
杨秀珠海外豪置房产的背后,是普通温州老百姓买不起房了。
老城区的市民,只能默默温州忍受杂乱无章的老城规划,景观破坏一日比一日严重。
群众里,关于杨秀珠负面的声音越来越多。
为了挽回形象,她拉拢了一个有名的剧作家,创作一部电视剧。
找的演员,是省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若荔。
这部剧,主要说的是杨秀珠旧城改造和修铁路中,大胆改革无私奉献的故事。
剧名,叫《丰碑》。
够讽刺吧。
▲王若荔
2003年,杨秀珠的贪腐案爆发,她逃亡海外。
直到13年后,她才被逮捕归案。
一个嚣张跋扈的女副市长,已经变成一个几近失明,需要人搀扶的老人。
因为害怕被抓,她躲到举目无亲的荷兰。
在荷兰待了十一年,曾经呼风唤雨的女副市长,甚至一度要给中餐厅打工。
端端碗,倒啤酒啥的。
不为别的,主要是太寂寞了。
也不知道她在端茶递水的间隙,有没有想起十五岁的自己,在温州粮店卖馄饨的岁月?
那个没权没钱,但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
为了不被抓获,十几年,她活得提心吊胆。
在红色通缉令之前,她设计了极其复杂的路线去了美国。
她曾经说过:要死都要死在美国。
但在纪录片的镜头下,她却一反之前的言论,连连摆手,你们不知道外面的苦楚,逃亡的人都抓紧回来吧,没有必要了。
《红色通缉》里,具有戏剧性的人太多。
很多案子,天然就是改编成剧情片、犯罪片的素材。
有的通缉犯遭遇黑吃黑,差点被做偷渡生意的人杀害。
有的通缉犯在新西兰赌场豪赌,80分钟输了两千万,还上了当地报纸。
有的通缉犯太过孤独,每天在网上看妻子和别人下黑白棋。
在很多逃亡通缉犯身上,你能看到人的两面性。
他们有可怜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可恶的一面。
自首回国的,大多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被强行带回国内的,也没有几个真的有悔过之情。
很多正在坐牢的嫌疑犯,重述自己潜逃的过程,脸上掩饰不住自鸣得意的样子。
经过哪个国家,在哪里定居,我都是深思熟虑的
完了,还夸赞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
你要说这些人悔改了,那鬼都是不信的。
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法律的处罚,国家和人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只能叹,这世界上太多高位,坐的是无德之辈。
我辈需要三省吾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