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的特点,姜文电影艺术特征

时间:2023-05-26 14:30:28阅读:2841
姜文导演的电影最明显的个人风格之一就在于他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点在他执导的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中格外明显,他把自己的自我体验与思考注入到人物当中,使影片中的人物与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截然不同…
  • 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

姜文导演的电影最明显的个人风格之一就在于他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点在他执导的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中格外明显,他把自己的自我体验与思考注入到人物当中,使影片中的人物与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

鬼子来了》:小人物的代表

马大三在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中,赵武是一个集“抗日村长”、“慈父”和“情人”于一身的极具代表性的好人,同时他也是企图在两套权力体系中寻找平衡点的人。在官方的权力体系中,他是村长,具有民族意识和先进的思想。

作为村长的他深知国难当头,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存亡间,理应把民族大义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所以,他才接受了看管战俘的任务。讨论到如何处置战俘时,他也是尽量遵照法律所要求的程序。但是在当地的权力体系中,他却只是个农民。

作为农民的赵武,积极地维护延续多年却不合理的宗法制度,并且积极维护宗族大家长五爷的权威。最终,赵武没能逃离自己作为农民的局限性,在两套权力体系的天平中,赵武站到了维护宗法的那一端。为了自己和全村人能够生存下去,抛弃了民族大义。

而在《鬼子来了》当中,赵武变成了马大三——挂甲台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看管战俘的任务也从一件严肃的任务变成了一件偶发的事件。

马大三面对“我”送来的两个战俘先是手足无措,在五爷带人审过战俘后,他把战俘关在自己的柴房,小心翼翼地对他们,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来取他性命。

然而当“我”没有如期来把把两个战俘提走,全村人又面临着生存问题时,马大三提议用战俘换粮食,显示出了他有胆识的一面;到最后,当他回到村庄,看到全村老少被日本人杀害,他冲进战俘营,誓要血洗战俘营,此时的马大三所表现出来的气概,是之前所不曾有过的。

太阳照常升起》:为爱痴狂的“疯妈”

《天鹅绒》里的疯妈因为用儿子下学期的学费买来的两斤猪肉丢了而疯,而她之所以会用儿子的学费买猪肉是因为别人看到她没穿袜子说了句“难道连袜子也穿不起吗”,疯妈为了证明自己是穿的起袜子的人,拿着儿子的学费去了集市,然而到了卖袜子的地方。

她却改了主意:袜子谁的可以穿,没什么特别的,索性买两斤猪肉回去烧了吃。《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妈是为爱而疯,疯得凄凉,疯得诗意。《太阳照常升起》虽然采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但是我们仍能从四个故事中拼凑出来疯妈的故事。

疯妈本来住在海边,在她还是少女的时候爱上了李不空,并和他私奔至他乡,后来疯妈怀孕,李不空奔赴战场。当她满怀希望等着爱人归来时,等到的却是爱人的死讯。于是她挺着大肚子,到“非尽头”去认领爱人的遗物。

而和李不空那件被子弹打穿了的军装放在一起的还有三根颜色各异的辫子,疯妈在接受自己的爱人不是刀枪不入的战斗英雄的同时,也洞察了爱人不忠的事实。或许从那一刻起,她就疯了,她不愿相信爱人到处留情的事实更不愿接受爱人已死的现实。

在回家的火车上,她毫无痛楚地生下孩子,当她从布满鲜花的铁轨上抱起孩子时,她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要把她和李不空的爱情结晶抚养成人的责任。她抱着孩子站在火车上,冲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一遍遍地喊“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

这话一遍遍地重复,像是对爱人宣誓忠贞的宣言,也像是让自己忘掉爱人不忠的咒语。在这种自我催眠中,疯妈把小队长养大了,似乎她已经履行完了一个母亲该履行的义务,那最后一根清醒的神经终于断了。

鱼型的鞋子被偷似乎是疯妈发疯的导火索,然而我认为与鱼型鞋子被偷这一事件同时出现的那只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鸟才是疯妈发疯的关键所在。“我知道,我知道”是当年李不空说服疯妈与其私奔时说的话,也是疯妈见到李不空的遗物时说的不断重复的话。

后来的影片情节她叫儿子读李不空留下来的信,“叫我阿廖沙吧”信中只有这一句话,这封被她用来凭吊爱人的书信同时也是爱人不忠的证明,她一直都知道李不空是个风流的人,只不过为了保持爱情的美好,只好装作不懂。

被她精心收集在石头砌成的小屋里的东西也是那么脆弱疯妈希望拥有的爱情是纯粹的,当现实一次次提醒她,她的爱情其实很不堪时,她期初用催眠后来用疯最后用自杀来对抗现实,即使不被理解,即使献上生命,她也要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这种疯癫或许更接近幸福。

让子弹飞》亦正亦邪的“张麻子”和“汤师爷”

在原著《盗官记》中,张麻子是为了报给自己冤死的妹子报仇,才想到买官当县长,最终的目的是杀了黄天榜。所以,即便是后来陈师爷给他改了个颇文雅的名字——张牧之。

即便穿上中山装的张牧之在县城的那些老爷们的眼中是个“颇有点三民主义忠实信徒模样的人”,但里子里,张麻子还是个胆量有余、智谋不足的土匪。虽然,他确实做了一些诸如落实“二五减租”政策,不让前来报案的人下跪的事情。

但是他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不如说是惩罚地主。他真正向往的还是回归山林,做他的绿林好汉。所以,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县长后,便又开始“重操旧业”,夜闯黄天榜的住宅,差点就被黄天榜抓住了把柄。

最后,在黄天榜找来的两个“调查专家”渐渐摸清张麻子的真实身份后,张麻子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黄天榜,然而最终却被黄天榜抢了先。当张麻子被拉到河滩准备斩首示众时,“调查专家”问他“你一个江洋大盗,怎么可以来当县太爷呢”。

被百姓叫做“张青天”的张麻子并不如他外表看上去的那样,是个“革命派”,他只懂得以暴制暴,以为只有变成最强的强盗,才能改变这个世道。

归根到底,张麻子本质上是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是正是因为农民起义没有政治纲领和政治组织,所以他们注定是不可能战胜官僚、军阀和地主组成的统治阶级,这样的局限性最终酿成了张麻子的悲剧。

《盗官记》中的陈师爷是个苦出身的正派人,被张麻子的兄弟们“弄”上山后一直不愿意帮他们做事,后来随着他对张麻子们得了解,知道他们干的是劫富济贫的事情,张麻子也颇有担当,便同意随张麻子一起去县城。

陈师爷一直清楚自己的身份,在做师爷期间献计献策,百般周旋,甚至好几次都帮张麻子化险为夷,是张麻子的得力助手。到了《让子弹飞》当中,出于商业考虑,师爷这个原本正派的角色被改成了“丑角”。

汤师爷贪生怕死,在被麻匪打劫后,为了保命,他谎称自己是师爷,死去的是县长;他见钱眼开,一心图利,几次三番地劝张牧之赚够了就走;他做着张牧之的师爷,对张牧之却没有忠诚可言,他在张牧之和黄四郎之间摇摆不定,随时准备投靠胜算更大的一方。

可正是这样一个狡诈的汤师爷,他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当他知道妻子被杀后,不顾身份被识破的危险,抱着妻子嚎啕大哭,大喊“我就是马邦德,我就是县长”,当幕后主使黄四郎出现的时候,一向贪生怕死的师爷,竟然动了杀黄四郎的念头。

但他最终没有打出那一枪,他原本不人山西母子是他的亲人,可是在得知他们的死讯后,他竟连宝石也不要了,驾着马车朝他们奔去,最终却死在了去的路上,死在了钱堆里。

而这个时候的汤师爷与原著中的忠诚的陈师爷重合了,他已经把张牧之当做了他的伙伴。相较于原著中陈师爷被土匪感动便决定帮他们,《让子弹飞》中陈师爷的转变更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

总结

立足于现实生活,表达有深度的主题。姜文的每一部电影都表现出了他对于历史的思考、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关照。文以载道。电影所承担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它更应该被用来表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虽然沉重,但却有意义。

我们回顾姜文的作品会发现,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一看再看,一再推敲,而且每一次观看,都会从中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一部电影的生命力所在。

谢晋导演曾说:“每个时代都有拓宽电影表达宽度的人”,我以为,姜文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把电影的表达宽度拓宽的人,这是我们的幸运。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