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还能露脸拍片的老电影演员
文革以后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的故事片生产彻底停滞,银幕上的国产影片除八个样板戏、新闻简报外,就是经审查后被允许继续上演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等几部文革前的老片。
打击侵略者
913事件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文革中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开始悄然恢复,故事片的生产也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文革以后的政治和思想环境,已经使电影创作的源泉出现枯竭,面对这个窘境,江青只好提出,在没有好剧本提供拍摄的情况下,可以把文革前比较好的影片修改重拍,全部用彩色胶卷。
自1973年开始,各电影制片厂恢复拍故事片。长影所拍的三部电影《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故事影片正式和观众见面。同时,这三部电影又全部是重拍片。
随后,1974年上影拍了《火红的年代》《无影灯下颂银针》《渡江侦察记》(此片系重拍)《一副保险带》四部故事片。北影拍了《侦察兵》《南征北战》两部故事片。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闪闪的红星》一部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了《创业》《钢铁巨人》《平原游击队》(此片系重拍)《向阳院的故事》四部故事片。
一副保险带
这一年的拍摄,也有一部分是重拍片,如上影的《渡江侦察记》、北影的《南征北战》(彩色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个版),而长影1974年重拍的《平原游击队》则是把这个时期老故事片的重拍,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称得上是文革时期老故事片重拍的活教科书。
李铁军扮演的李向阳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些复拍片和新拍摄的电影,启用了很多年轻新人,使一些新人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银幕上有影响力的明星。如刘晓庆、李秀明、陈冲、潘虹、张瑜、王馥荔、赵静、洪学敏、张力维、吴海燕、张金玲、唐国强、郭凯敏、陈烨、宋晓英、姜黎黎、赵雅珉等。
张金玲(右)在《山村新人》中
李秀明(右二)和张瑜(右三)在《春苗》拍摄中
赵静(中)在《新风赞》中
在启用新人的同时,也给了一些老演员机会,让他们重上银幕。对一些受过批判或冲击的人来说,能重新拍片,就意味着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或者说,由于在文革中表现良好,得到了上级的信任,又回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来了。
这当中,一些能在文革电影中出演配角的老演员,政治上的考量有,但我感觉更多的是角色的需要。而一些当主角的演员,却一定是得到了上级的政治认可。否则,在当时政治挂帅的大环境下,他们是很难有如此好机会的。
这些重上银幕的老演员,有的主演一部或两部电影。虽然没有连续拍片,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也算翻了身。
李仁堂,1965年之前没有拍过电影。1965年与阎本安(演支书)搭档主演电影《青松岭》,才开始步入影坛。拍完第一部电影后,停滞了八年时间,直到1973年,电影《青松岭》重拍才开始真正的演艺生涯。1974年先后和于洋参演了《火红的年代》,与张连文合作主演了电影《创业》,1976主演了《锁龙湖》,在这几个电影中,他饰演的都是重要角色,应算是比较受信任的。
李仁堂
郭振清1973年参演电影《艳阳天》,饰演韩伯仲。1975年,在电影《决裂》中饰演垦殖场场长龙国正。1976以配角身份,参演了电影《山村新人》。三部电影,影响比较大的是《决裂》,男一号,在复出的老演员中,算比较幸运的。
郭振清和李亚林在《艳阳天》中扮演的配角
张勇手和达奇,每人只主演了一部电影,分别是1974年复拍的《南征北战》,1975年《车轮滚滚》。
1977年拍摄的《渔岛怒潮》左刘继忠,右达奇
张勇手的《南征北战》因和老版电影差距比较大,观众不是很喜欢,对他的表演也自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1976年他在《南海风云》中扮演海军某舰政委梁崇海,并兼任导演,人们对这个角色印象也不深。
张勇手的《南征北战》
达奇在五十年代拍过一些电影,《边寨烽火》中饰演男主角多隆,《独立大队》中扮演配角牛牯,《景颇姑娘》中扮演配角文帅老人。1969年,他被下放到吉林省舒兰县农村插队落户,直到1972年才回到长影。1975年,经过将近十年的生活磨难,他又重新登上了银幕,在影片《车轮滚滚》中饰演支前模范耿东山。
虽然受当时文艺环境的影响下,达奇在《车轮滚滚》中的表演,三突出较重,但仍获得观众的认可。
高保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他出身贫苦,没有什么文化。1940年14岁参军,先后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一二零师战斗剧社任演员。
1956年,在《上甘岭》一片中,高保成饰演的连长张忠发,既有农民的淳朴,又有军人的刚毅,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名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接着,高保成又走进《狼牙山五壮士》剧组,饰演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60年代初期,他有幸参加了故事片《暴风骤雨》的拍摄。在剧中饰演了赤贫户赵光腚。和这个贫农相同苦出身和经历,让他基本上本色出演,他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导演对其的表演十分认可。
1974年,高保成在《闪闪的红星》中,饰一位纯朴、善良、果敢、机智的苏区老农宋大爹,成为观众过目难忘的艺术形象。
高保成在〈春苗〉
接着,他1975年参演《春苗》,扮演水苍伯。1976年参演《南海风云》, 扮演阿爸。虽都是配角,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三年三部戏,也算是当年的高产演员。
秦怡的大名,不用介绍,国人皆知。但在文革中,她也遭到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但好在1976年的《征途》,给了她一个小配角关婶,但好歹是能有戏演了。和她同时饰演角色的还有老演员张伐,俩人一起给年轻演员郭凯敏配戏,也算是在政治上都得到解放了吧。
但由于《征途》电影的影响力太弱,秦怡等在当时的名气,还是不如达式常、王心刚、郭振清、张勇手、达奇等人。虽然她以前的名气要大他们许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1976年,秦怡(左)张伐(右)和郭凯敏共同演出了《征途》
王苏娅,文革前主演过《战火中的青春》,参演过《猛河的黎明》、《五朵金花》,虽不算大明星,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演员。文革中参演了《海霞》《决裂》《海上明珠》三部电影,也算是命运不错有戏演的电影演员了。
王苏娅在《决裂》中
还有些老演员,如莎莉,凌之浩,娄际成,高博、仲星火,茂路,尤嘉、刘子枫、陈立中,邵万林,方辉,向梅,村里,康泰,赵联等,也在文革期间拍摄的电影中,饰演了不同的角色。虽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但在本人政治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恢复拍片的老演员,演主角的少,当配角的就比较多了。有的上一部,有的上几部,这些配角演员,一般所演的角色相对固定,和五六十年代的角色定位差不多,其饰演的角色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想改戏路子,观众不太认可。
比如专演坏人和反派的程之,解放前是上海老影人,文革前拍摄了多部电影,是著名的反派演员。1973年,程之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作为第一批回厂的六十名演员之一,1976年他参演了《难忘的战斗》,饰演武大癞子。同年又参演了《欢腾的小凉河》,饰演白会计。
白穆,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1947年从影,和程之一样,都是老影人。文革期间,他虽然只演了两部电影,却个个让人印象深刻。1975年《春苗》中的卫生院长杜文杰,1976年《难忘的战斗》中的潜伏特务陈福堂,虽都是反派,但他塑造的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白穆扮演的陈福堂(左)
陈述,1974年,在复拍片《渡江侦察记》中,是唯一一个仍饰演老版中原角色的演员。他演的敌侦察处长,阴险奸诈,让人印象深刻。1976年,在电影《难忘的战斗》中饰演乡村地主汪明德。虽是小配角,但让他演得活灵活现。
张雁,1918年生于陕西兴平,四十年代知名的老电影演员。五六十年代,他虽然演了八部电影,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在文革后期,他拍的《欢腾的小凉河》《战船台》《火红的年代》三部电影,所饰演的配角或反派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雁在《火红的年代》中
1938年,顾也鲁加入新华影片公司,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饰演梁山伯,初登银幕就大获成功。新华影片公司趁热打铁,紧接着筹拍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影片,顾也鲁接连参演了《碧玉簪》《王老虎抢亲》《玉蜻蜓》《珍珠塔》等片,顾也鲁也由此成为上海滩知名的明星之一。
解放后,顾也鲁在《宋景诗》《51号兵站》《女理发师》《老兵新传》等电影中,塑造了种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顾也鲁扮演的不法商人朱善斋(左)
1976年,顾也鲁复出拍片,在电影《难忘的战斗》中饰演不法商人朱善斋,令人印象深刻。
葛存壮以演反派著称,1955年他在《平原游击队》中所扮演的老地主杨守业,戏份虽然不多,但他将这个人物刻画地非常成功,这使得更多导演发现了他身上的表演天赋。他也因此获得了在电影《红旗谱》中塑造冯兰池这个恶霸地主的机会。而正是冯兰池这个人物,使得作为电影演员的葛存壮一举成名。据《红旗谱》的导演凌子风后来说:他之所以选择葛存壮来扮演冯兰池,最大的原因就是在葛存壮过去跑龙套的那段时间里,他看中了葛存壮身上的那种认真、敬业的精神和态度。随后,他又在《小兵张嘎》中扮演日本小队长龟田,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复拍《南征北战》,他饰演敌参谋长。1975年,在电影《决裂》中饰演孙教授。那句“马尾巴的功能”,成为当时的流行语。1976年,出演电影《金光大道》,扮演小配角谷新民。同年又参与《雁鸣湖畔》的拍摄,扮演男主林大全。三年拍了三部戏,虽然主角少配角多,但能在这个时候现身,足以证明得到解放了。
葛存壮在《决裂》中
王炳彧,1935年出生。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四年后,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作为北影厂演员,王炳彧参演过20余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锦上添花》中的铁英父、《地道战》中的高老忠。
1975年,他先后扮演《海霞》中的刘大伯,《红雨》中的王老庆。虽然都是配角,但让人印象深刻。随后在1977年又出演《万里征途》中的周云鹏,1978年又出演《风雨里程》中的严昆玉。
王炳彧在电影《红雨》中
重新复出的老演员,也有些人一改戏路,坏人饰好人,好人饰坏人,来了个彻底的反转。
浦克是满映时期的老演员,可能是因为这个出身,影响了他进入二十二大明星的行列。他在四十年代就是著名的影星,五六十年代也出演了十几部电影,饰演的大多是正派主角或配角。文革期间,浦克全家下放到吉林省东丰县那丹伯公社,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回到长影后,在七十年代参演的几部电影中,虽然《向阳院的故事》《山村新人》中还是正面人物,但在《艳阳天》中演的马之跃、却是反派角色,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反派角色。
浦克在《英雄儿女》中
陈强,以饰演黄世仁和南霸天名扬四海。他之前,参演角色大多是坏人。在电影《海霞》中,出演了一个疾恶如仇的老渔民。在《海上生明月》中,饰演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郭老大。两部戏,全是正面形象。
陈强扮演的南霸天
六十年代演过电影,但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在文革时期主演电影名气大的,男的数达式常,女的属杨雅琴。
达式常,1940年9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1962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兄妹探》。1965年参演《年青的一代》,扮演林育生。他在文革前的两部电影,影响并一是很大,在当时,他也算不上一线明星。
1975年版《年轻的一代》李秀明(左二)达式常(左三)李炎(右二)
但文革后期,他迎来事业的高峰期,三年连演三部有影响的电影,成为七十年代初中期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和当时能复出拍片的二十二大明星于洋、王心刚齐名。1975年,主演电影《春苗》,演男主角医生方明。1976年复拍电影《年青的一代》,再次演林育生。1976年在《难忘的战斗》中,演男一号田文中。
杨雅琴,1944年7月-1997年9月29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普通的回民家庭里,兄妹四个,杨雅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两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长期孤寂的生活,缺少家庭的温暖,使杨雅琴养成执拗孤僻忧郁的性格。
杨雅琴在文革前,只在《地雷战》、《苦菜花》两部电影中出演过配角,属于不算知名度高的演员。
杨雅琴在《侦察兵》中
但文革期间北影厂的三部影片,均由她来担任女主角,成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女演员。分别是1974年《侦察兵》饰演女主角妇女主任孙秀英,1975年《第二个春天》女一号设计号刘之茵,1976年《青春似火》女一号青工梁东霞。三部影片中,她分别出演了三个“工农兵”的主要形象。靠着这三个在当时影响甚广的女主角,杨雅琴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登上了“幸运女神”的宝座。
杨雅琴在《第二个春天》中
由于特殊的原因,杨雅琴过早地离开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在八一厂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离开了恋恋不舍的广大电影观众。随丈夫前往香港定居。1980年她回到了阔别16年的北京。 1997年9月29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杨雅琴年仅53岁的生命。
老演员温锡莹,在五六十年代名气不是特别大,但在“文革”期间却异军突起,饰演了《火红的年代》厂长白显舟、《渡江侦察记》我军参谋长、《决裂》地委副书记唐明、《欢腾的小凉河》县革委会夏副主任;《江水滔滔》舰长金宝发,《难忘的战斗》客串我军师长等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人物。四年时间,他上了6部戏,平均一年1.5部。这在当时很多老演员都没戏可演的情况下,他还是十分幸运的。
温锡莹在《春苗》中和达式常
二十二大明星,在文革中参演电影的有于篮、陈强、王心刚、于洋、李亚林、秦怡、祝希娟。于篮和陈强、秦怡、李亚林演的都是小配角,当主角的只有王心刚和于洋、祝希娟。
论名气,王心刚比于洋大多了,但王心刚只演了《侦察兵》和《南海长城》两部电影,有影响力的也就《侦察兵》一部。
而于洋则参演了《火红的年代》《侦察兵》《第二个春天》《反击》四部电影,除《侦察兵》是配角外,其他三部均为主角。在七十年代中期,于洋的风头盖过了王心刚。
王心刚,1932年1月1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74年和1976年,相继主演故事片《侦察兵》和《南海长城》,分别在片中饰演化装成敌作战处长的侦察参谋郭锐和大南港民兵连长区英才,成为“文革”中能够拍摄影片的凤毛麟角的名演员之一。
王心刚在〈侦察兵〉中
王心刚不仅阳刚帅气英俊潇洒,其表演亦自然、质朴,细腻又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不同的人物,尤以塑造军人形象见长。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心刚不仅其银幕形象在观众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他本人也成为众多青年女性倾慕的偶像。
他既是观众喜爱的美男帅哥,也是具有深厚艺术功力的电影表演实力派的代表性人物。更为可贵的是,他为人正派、低调、实在,人格魅力也广受称道。就是对演员十分挑剔的江青,对他和张勇手两位帅哥从人品到艺德,以及政治方面,都十分看好。江青不阻挠,还对你印象不错,这可能是他能恢复拍片的主要原因吧。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45年,参加革命队伍,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于洋在文革中绝对是男主角第一人选,不知是因为他四方大脸,特别符合当时男主角高大全的外在形象,还是他出身贫穷,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经历,或者是在文革中表现优秀,反正他四年四部电影,除《侦察兵》为配角,三部为男一号。
于洋(左二)在《火红的年代》中
1973年《火红的年代》饰演赵四海,1974年在《侦察兵》中饰演政委,1975年参演《第二个春天》,饰演厂工委书记冯涛。1976年,参加电影《反击》拍摄,饰黄河大学党委书记、校工宣队负责人江涛。
祝希娟在拍电影中是十分幸运的,参加工作第一年就有幸和王心刚合作主演了《红色娘子军》,在片中饰演性格顽强、泼辣、勇敢、朴实的吴琼花,并凭借该片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虽然后来她与王尚信、王熙岩联合主演电影《燎原》,与赵丹、高博联合主演剧情电影《青山恋》,但影响力却不能和《红色娘子军》相比。
文革期间,祝希娟1974年与王志刚、娄际成联袂主演电影《无影灯下颂银针》,祝希娟扮演女一号李志华医生。
祝希娟在《无影灯下颂银针》中
粉碎“四人帮”后,有五部1975年至1976年间拍摄批判“走资派”的电影,因有“四人帮”及其省部级以上亲信亲自参与创作,或在重大情节的创作上产生重大影响,直接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大造声势,恶意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丑化相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文革中政治电影发展到极端的产物,社会影响恶劣,被有关部门定性为“阴谋电影”。
这五部电影是1975年,李秀明和达式常主演的《春苗》,刘琼导演的《欢腾的小凉河》、于洋主演的《反击》(北影厂),《千秋业》(八一厂)——未发行,谢晋导演的《盛大的节日》(上影厂)——未发行。
五部阴谋电影,李秀明、达式常和于洋各主演一部。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因为演员要演什么角色,在当时是需要上级决定的。你想演未必让你演。要是让你演,你不演,这可是政治态度问题。好像听说文革后,参演过这些影片的演员,还办了学习班,经历了一些磨难。
另外,当年还有一批已拍摄完成,因政局变幻未能发行的电影:《一月的汽笛》(上影厂)《井冈山》(上影厂)《金钟长鸣》(上影厂)《占领颂》(上影厂)《西沙儿女》(北影厂)《序曲》(上影厂)《伐木人》(长影厂)《百舸争流》(新影厂)《朝霞异彩》(上影厂)《长河奔腾》(西影厂)《震》(八一厂)
不知参演这些未上映影片的演员,有没有受到牵连。
于洋、王心刚、杨雅琴等演员,在文革期间能主演电影,有本人适合这一角色的机遇原因,有站在毛主席文艺路线上的政治原因,重要的是,上级领导信任是关键。可以说,文革能演上电影,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被动,无论创作方式或表演形式,你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你都不能反对,也不敢反对。让你来演,你不敢不演,不让你演,你想演,也没有这个机会。那个特殊时期,想演或不想演,不是由本人能左右的。
本文为原创,如转载请标明出处及原作者。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