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半碗村的传奇,一口气看完半碗村传奇
偶尔在头条刷到一段小视频,视频中演员刘佩琦饰演的乡村教师徐老师,资助一个叫书立的男孩夺得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大奖并考入北京重点学校的故事。
随后我百度了一下,影片是2001年拍摄的《半碗村传奇》,剧中不乏让人泪目的镜头,徐老师进城去学校看书立,带的土特产全部和学生们换成饭票交给书立,自己却啃着干馒头回去了。整部片子感人励志,豆瓣评分8.7分,尤其徐老师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让人感动深思。
这部老片子碰触了我内心尘封最久的深处,一个深埋于我心中四十多年不曾忘怀的人,我的小学班主任刘老师。
我兄弟姐妹5人,父母忙于生计,没时间管我们,更谈不上宠爱,平时没交流,犯错上拳头,只要到了上学年龄,统统放到学校。
我是1974年上的小学,刘老师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衣着相貌、一颦一笑都鲜活的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她是湖南人,身高大概在一米五几左右,记得当时她梳着英姿飒爽的齐眉短发,圆圆的脸厚厚的唇大大的眼睛漂亮的卧蚕,皮肤是很有光泽的小麦色,常年穿灰色的小翻领列宁上装,下身深蓝色直筒裤,脚上一双黑色带搭扣的方口布鞋,整个人干净利索英气勃勃。
我不记得她当时确切的年龄,因为那个时候女人基本素颜打扮非常中性,大约三十六七不超过四十岁。
我更不记得她的名字,只记得她的绰号“刘皮球”,她是当年从湖南发配到我们这个小学的,当时那场运动余音犹存,大喇叭里从早到晚的点名批判“白皮球、尿垫子”,我不知道这俩人是谁,身犯何罪,却无师自通的明白了刘老师的绰号并不是缘于她矮墩墩圆滚滚的身材,而是无辜的沾了别人的光。
当年的我,全班最瘦小,脖子上耸立着两根大筋支个小脑袋,性格自卑敏感不讨喜,更没有《半碗村传奇》中岳书立的天赋异禀,却不知何故入了刘老师的青眼。她对我的好,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那个年代的冬天滴水成冰,甭管男女,统一标配就是大棉袄老棉裤棉帽子布棉鞋,这一身行头都是纯手工制作,没什么线条花样,就是讲究多续棉花,少了不扛冻,穿在身上蠢笨如狗熊,饶是这般每次到学校脸和手都冻得没有知觉,一进班就先去抱炉筒子取暖。
每次刘老师见了我,眼睛都眯成月牙型,乐颠颠的跑过来用她厚实的双手笼住我的手保暖,时不时把我的手上拉到嘴边哈着热气,等我的手有了温度,她又会用双手轮番捂着我的耳朵或脸蛋,这个时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无论过去多少年,刘老师那呵呵的笑声时时充盈在我的耳边,她给予了我少年时期最温暖的关爱,虽然这段时光那么短暂。
同学们风传刘老师被划成右派离婚了且没有孩子,所以才会这么喜欢我,他们也只不过是不到十岁的小屁孩儿罢了,他们的话岂可信之。具体刘老师的家庭是什么情况我始终是一无所知的,我只知道她是真心的疼我爱我。
孩子是需要赏识教育的,在刘老师眼中,我所有的一切在她眼中都是优点,她从不吝惜对我的赞美。
我常为自己不长个而自卑,她说聪明人个子都不高,我说毛主席为什么那么高?她说毛主席是伟人,伟人肯定有过人之处。
我喜欢看书,在那个年代,触眼可及的就是红宝书语录之类,匣子里播放的是革命样板戏,文化生活极度贫瘠,贫瘠到现在的人不可想象的地步。
记得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1978年公演的时候,是在村里打麦场露天放映的,并且一晚上轮着到三个村子放映,我们一帮小伙伴跟着放映队来回跑,结束回家常常是12点多了。对我们来说,每次村里放电影都像过年一样,乐此不彼地一晚上从头跟到尾,好多电影的台词都能背下来了。至于课外书,更是少得可怜。
是刘老师满足了我对书的极度渴望,不管我能否看懂,她陆陆续续的为我找来《苦菜花》、《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敌后武工队》等这些对我而有些超越年龄的书籍,这些书我大部分是凑在油灯下借助着新华字典一点点读完的,是刘老师启发了我对文字的兴趣,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让我受益终身。
学习上得益于刘老师的督促鼓励,生活上她也对我颇为照顾,没事的时候就待在她的单身宿舍里,她会翻找出自己不穿的衣服改了给我穿,我有件半大衣就是她的上衣改的,颜色是特别深的墨水蓝,料子象呢子又象毡子,那是当时我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一直穿到小学毕业确实不能再穿了才收起来。
她还时不时的买些小零食给我,几块桔子瓣糖、一小袋酸枣面、一小碗黑枣,要么就用滚烫的热水冲个生鸡蛋或者掺着核桃仁的油炒面给我增加营养,她总是那么温和的让我赶紧吃,她最清楚我在吃食上面是多么亏嘴,因为她不止一次从我的书包里翻出充当早饭的冷硬的棒子面饼。
好日子易过苦日子难捱,幸福的日子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学校就有风声传出刘老师要调回湖南了,具体时间刘老师自己也说不准,但她明显开始忙碌起来,课也上的少了。
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早上到了学校得知刘老师走了,有个老师告诉我,刘老师走之前一直在等我,可我那天偏偏迟到了,在那个通信闭塞的年代,我们师生这么一错身,便是一辈子!
刘老师离开后,巧的是新的班主任也姓刘,她对我也非常好,一直把我带到小学毕业。后来我得知,前一个刘老师是有女儿的,成年后我逐渐懂得了我和她之间的缘份,因为我们都是内心孤独的人,我们彼此的靠近,是在互相温暖慰藉着对方缺失的爱。尽管我是取得,她是给予。
童年,不懂得爱,只觉得刘老师对我好,心里就有她的位置。自己现在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知道这是一种何其真挚与纯洁的爱,并且是那么刻骨铭心。
虽然现在资迅发达了,我是那么地想见她一面,陪她聊聊天,为她做些什么,但没有任何办法联系上她,这成为此生一大憾事。
农村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多少寒门学子在人生的启蒙阶段,有幸遇到了徐老师、刘老师这样的人,才点亮了人生,实现了跨越,最终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既改变了境遇、成就了事业,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乡村老师,是农村教育的守望者。即使时代发展到今天,他们的付出远大于获得,他们对于职业的信念与坚守更应值得尊崇。某种程度上讲,关注他们,就是赓续中国教育的未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