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电影推荐,推荐三部经典老电影

时间:2023-05-26 10:27:10阅读:4756
电影艺术是现实空间的反映。反之,电影很多时候又作为流行文化反哺了回来。因此,不同时代总有应景的电影,能配上时代的特征,融进人们的生活。就让我们看看,90年代至今,这30年来那些潜移默化深刻影响我们观念和言…

电影艺术是现实空间的反映。

反之,电影很多时候又作为流行文化反哺了回来。

因此,不同时代总有应景的电影,

能配上时代的特征,

融进人们的生活。

就让我们看看,90年代至今,这30年来那些潜移默化深刻影响我们观念和言行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

赌神

严格说,1989年上映的《赌神》,属于80年代。

但对中国内地观众而言,

真正接触并形成一股模仿热潮是在90年代中前期。

《赌神》及它之后的各种衍生系列,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彼时青年人的言行及时尚态度。

比如男人心里,油头风衣是大佬标配。

女人眼中,王祖贤就是时尚化身。

赌神每局必吃的巧克力,更是种草无数城市青年。

那时普通人家里逢年过节玩个扑克牌,都会有模有样的双手互导洗牌,和赌神一样潇洒。

甚至还有人专门研究,赌神是怎么洗牌洗出那样的手感来。

即便直到今天,《赌神》导演王晶也还能借国人对它的美好回忆,用赤裸裸的烂片《澳门风云》再割一把韭菜。

《古惑仔》

电影《古惑仔》,简直就是90年代中国青少年心中的热血投射。

在当时无数小镇青年心里:“平生不识陈浩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对郑伊健来说,可能这辈子最大的“悲剧”就是:如今自己名气,还没有这个曾饰演过的角色大。

青年人,很容易沉浸在热血的兄弟义气当中。

虽然《古惑仔》输出的一些负面形象和负面影响,如今基本盖棺定论。

甚至郑伊健都表示后悔出演这部电影,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但也藏着一些朴素单纯的价值表达和情感体现。

比如这句台词:

“出来混,错了要认,被打也要站稳”

出来混是不提倡的,但有错要认,逆境不倒,却也是励志的。

这也是《古惑仔》编剧鸡贼的地方,把“黑帮”偷换成了义气。

因为讲义气,总是好的嘛。

《古惑仔》影响有多深?

80年后贾玲在《你好,李焕英》中穿越后,都不忘给80年代的叔叔们讲一讲陈浩南和山鸡的故事。

甚至,我总觉得贾樟柯那部《小武》,就是一个90年代末山西汾阳版的《古惑仔》故事。

《小武》

黄飞鸿

如果陡然听到《男儿当自强》的前奏。

相信多数人脑子里都会浮现这个画面:

李连杰平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少林寺》无疑。

但要说最有影响力的角色,是黄飞鸿。

这个角色,华语影坛迄今无人能出其右。

电影《黄飞鸿》唤起了中国人的武学自信,“武学打版”。

华语影史有两部电影显著推动了国内武术运动和文化的发展。

一是甄子丹的《叶问》,另一个就是李连杰的《黄飞鸿》。

尤其是如今各类活跃屏幕上的武学大师,气质内核你品品,都是黄飞鸿的高中低各色仿版。

甚至2004年赵本山《马大帅》里“练过”的范德彪,

最爱挂嘴边的那句:“男儿当自强”,不也是这种精神影响的延续吗。

《大话西游》

周星驰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无需赘言。

《大话西游》是周星驰这种影响的一个巅峰。

如果说央视版《西游记》承包了70-90后的童年。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承包了青春。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话西游》非常“幸运”地从起初舆论口中的“文化垃圾”,变成了“文化现象”。

重新解构传统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让《大话西游》天然带着一种反权威气质。

有民间文化挑战正统主流文化的意味。

同时以“狂欢”的表现形式,成为生活节奏日益紧张人们的情绪出口。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大学生是传播《大话西游》的绝对主力。

粤语式的倒装句,无数经典台词成为了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三分一炷香”变成特定时间概念。

再也无法好好听完英文老歌《only you》。

作者今何在因为《大话西游》情怀,写出了畅销小说《悟空传》。

甚至某种程度,因为这部电影,“孙悟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又有了一种形式的权威解读。

对90年代的中国内地人民来说,生活逐渐富足,温饱不再是唯一目标。

但那时流行文化的贫瘠与人民的强劲需求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于是更时尚、更“英特耐型农”的香港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内地。

尤其是如日中天席卷了整个东亚、东南亚市场的香港电影。

所以现在我们回首怀念那些港片,也是对过去生活记忆的一份回索。

21世纪

《英雄》

2002年,张艺谋这部中国内地影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超级大片。

迄今还保持着内地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最高记录。

张伟平烧钱,张艺谋掌勺,汇聚了华语影坛天字号阵容:李连杰、陈道明、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章子怡。

用老谋子自己最爱的黑泽明“罗生门”式结构,讲了一个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

相对《大话西游》的显性,《英雄》的影响更为隐性。

21世纪初是中国国力逐渐强大的一个时期,民族自信正在回归。

对强汉盛唐的膜拜,让复古悄然成风。

那时的大片,讲究中国风,陈凯歌冯小刚都无一例外。

冯小刚《夜宴

就在《英雄》公映的第二年,

2003年汉服热兴起并燃烧至今。

很难定义《英雄》对国人非常具象的影响,

但在一个特定时代,以它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作品,对传统审美的复兴有着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甚至完成了一波对外文化输出。

相对《黄飞鸿》时期带点自我安慰性的自信,

中国人终于开始有了一些真正的自信。

生死抉择

一部反腐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生死抉择》当年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意志,学校各单位都纷纷组织观看。

盛况空前。

因为它契合了时代的一个需求。

甚至十几年后大红大紫的《人民的名义》中,出圈的达康书记和他老婆欧阳菁的故事,都有非常明显的《生死抉择》男女主角的影子。

对国人而言,《生死抉择》传递了一种国家精神和态度。

形成了民间对反腐这件事的共识。

即使至今,这样的态度和意志依旧非常坚定。

《生死抉择》

战狼》系列

“如果真有“战狼”,那是因为“疯狗”太多太凶”

如果有哪部电影的名字,都能被官方常挂在嘴边。

非吴京的《战狼》莫属。

战狼2》以56亿票房高居华语影史第一。

系列两部电影,很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战狼”文化。

甚至还有人基于电影的“战狼精神”出了书。

监管国人在实践中表现出的“战狼文化”,褒贬不一。

但背后显著增长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

从《黄飞鸿》时的自嗨,到《英雄》时的觉醒,再到《战狼》敢于撸膀子。

吴京偶然又必然的契合了时代需求。

聚和了国人的意志,说出了国人早就憋了很多年的话。

在大时代背景下,《战狼》衍生出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人生活各方面语境的一部分。

子弹飞》

《子弹》或许是姜文这辈子能让全国人民一起高潮唯一一部作品了。

盛况如何?

2010年的6.7亿票房,当时的华语影史第一。

很多人看完普通话版,又看了四川话版。

《战狼》的文化影响,因为击中了时代,更出圈。

而《让子弹飞》,更内敛也更坚固。

和《大话西游》类似,扎进了流行文化的血脉里。

但《子弹》又比流行,多了一点意思。

比如这句:“站着把钱挣了”。

这在可以预见的人类文明进程中,都会是一句充满希望的励志话。

再比如:

教会我们人不可貌相,也不可“看名”:

因为叫张麻子的,脸上不一定有麻子,叫“牧之”的也不一定是文化人。

并且还说明了生活充满各种意外:

因为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可能就被打劫了。

另外,重要的事,真的需要说三遍,比如公平:

姜文这部电影,把自己那些肠肠脑脑以一种直白但又不那么直白的方式,扔到了观众脸上。

它对我们的影响就是,也许很多年后,后人们再次翻出它来,发现对自己先祖的解读是那么得体和贴切。

会疑惑这位作家,是不是还有个名字叫做姜树人。

结语

从真实空间而来的电影,都会烙上强烈的时代属性。

90年代至今,这些影片多少也是被时代推到了前台。

偶然中带着必然。

我们有幸能欣赏其中,且有幸成为这段非凡时代的一部分。

都是天大的缘分。

文/红猪看电影编辑部:猪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