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荣枝 辛普森「Tatler专访劳娜辛普逊透过艺术创作声援非裔族群的女艺术家」
非裔美籍艺术家劳娜·辛普逊(Lorna Simpson),?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劳娜·辛普逊(Lorna Simpson)位于纽约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的工作室,排列了十几幅高约八英尺高的巨幅画作,画的是巨大冰块。深沉幽暗的景致里,高耸冰川和有着不安征兆的冰山,漂浮于蓝黑色的海面上。不过其实在同系列但更早期的作品第一次展出时,给予观众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于香港个展上展出的画作,排列在辛普逊位于纽约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的工作室墙边,?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辛普逊回忆道:「有人跟我说,『你知道吗,这些画作很像传统中国山水』,有趣的是,我读大学时的确曾经研究过中国山水画,当时所学肯定停留在脑海深处,不经意又拿出来玩。」
1960年出生的辛普逊,从1980年代后期就已经是创作风格多元的艺术家,翻玩媒介、材料和主题,探索性别、种族和身分认同,尤其是生活在美国的非裔美籍女性。她透过摄影探讨性别二元论、拍影片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生活、创作拼贴艺术响应「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非裔美国人自觉运动──这些突破界线的艺术创作,使她在1990年成为史上第一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的女性非裔美国人,也是首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个展的非裔美籍女性代表。
辛普逊工作室中尚未完成的画作,?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相关阅读:H&W展览:豪瑟沃斯香港呈献劳娜·辛普逊大中华区首场个展「特立独行」
6月中旬起她在豪瑟沃斯香港画廊空间展出的最新作品以冰山为喻,据她本人描述,是在暗指美国当下冷漠、残酷又毫无希望的社会和政治现况。
劳娜·辛普逊
特立独行
Lorna Simpson
Special Characters
展览地点: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参观需预约
852 3958 7188
「劳娜·辛普逊:特立独行」(Lorna Simpson. Special Characters)展览现场图,2020,豪瑟沃斯香港。? 劳娜·辛普逊,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Kitmin Lee
辛普逊说:「冰给人的联想都与寒冷、孤立有关,但在口语的表达上也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譬如古早以前会用「在冰上」(on ice)表示坐牢,而若是「在薄冰上」(on thin ice)则代表陷入了麻烦。又如在美国,「ICE」这个缩写指的是「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也就是负责拘捕和遣返移民的联邦机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辛普逊之所以对极地风景情有独钟还有其他原因。
她表示:「我是从美国探险相关的历史著手,来思索关于发现新风景和探险家。」她忧心当前时代已失去了好奇心,正在走回头路。去年12月她在位于海军造船厂的工作室受访时,把现况归罪于总统川普(Donald J. Trump)。
「很不幸的,这种情况已经不是新闻──暗黑幽灵在美国历史中挥之不去。川普所作所为之于人们的安全跟福祉,是在煽动偏执言论和种族歧视,并以此为策略手段去分化、挑起暴力,真的非常非常糟糕!」辛普逊这么说道。
对辛普逊而言,政治如影随形。她2018年初在豪瑟沃斯伦敦画廊演讲时,冰块主题才刚刚开始出现在画作里。她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只描绘美国当下的日常,「更涉及心理影响」。
辛普逊工作室中沾满蓝色颜料的布,?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辛普逊的创作长久以来受其他非裔艺术家薰陶──她投入新作时,也参考了从事类似极地主题创作的艺术家。英国艺术家暨电影制作人Isaac Julien,于2004年发表的电影《真实的北方》(True North),灵感来自非裔美国探险家Matthew Henson的故事,他在1909年参与具高度争议的征服行动,跟海军军官Robert Peary一起踏上北极,据传也是史上第一人。后来身为白人的Peary获得赞扬,Henson却大大被忽略。Henson的遭遇也刺激了艺术家Terry Adkins,依循这位探险家的足迹前往北极,后来这段旅程成了他2012年创作《北极星》(Nutjuitok)系列作品的灵感。
辛普逊工作室中装着深浅蓝色颜料的罐子,?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辛普逊早前在伦敦的展览中,也在墙壁印上Robin Coste Lewis的一首诗「用黑色画光:走过马谛斯展,想到北极和马修?汉森」(Using Black to Paint Light: Walking Through a Matisse Exhibit, Thinking About the Arctic and Matthew Henson)。
劳娜·辛普逊(Lorna Simpson),《日与夜》(Day and Night)(局部),2019,墨水 丝网印刷 石膏玻璃纤维,274.3 x 243.8 x 3.5 厘米 / 108 x 96 x 1 3/8 英寸,? 劳娜·辛普逊,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James Wang
语言和文学一直都是辛普逊的兴趣,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文字占有重要份量,经常和影像并陈。她在1989年创作的《领口》(Necklines)中,印上两帧一模一样的圆形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黑人女性的嘴、下巴、脖子和锁骨,两幅影像的中间则排列了一连串不相干的词汇,譬如「ring」、「surround」、「lasso」和「noose」等,这些字都写在黑色板子上。最下面的那块板子长一些,写上关于私刑的描述:「感觉地面从你底下滑开」,既直白又令人心痛。
仔细观察,你将发现辛普逊的最新画作中也有文字。她将《Ebony》和《Jet》杂志剪下并搜集起来的字条,埋藏在蓝色墨水底下。这两本杂志正是非裔美国媒体的指标性刊物,也为她许多拼贴作品提供了原始素材。
辛普逊桌上从那些杂志撕下的纸页,?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辛普逊解释:「拼贴是我潜意识的一种,很快就完成,而且创作过程中不会去审视自我,是随意联想。」相较于绘画会聚焦某个深刻、强烈的主题,辛普逊的拼贴画则透露出她广泛的兴趣。她在先前一组拼贴系列中,把非裔模特儿的黑发换成闪亮亮的宝石,颂赞长久以来遭诋毁跟管制的爆炸头发型(都已经2018年了,一名高中生还被强迫要先剪掉发辫才能上场比赛摔跤)。她过去的拼贴作品也探讨自杀和性别角色等议题。
从《Ebony》或《Jet》杂志剪下的纸条隐身于作品当中,?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跨越半个地球,辛普逊的创作亦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伦尼博物馆(Rennie Museum)展出。在那场展览中,她的作品和非裔美国艺术家先驱Barkley L. Hendricks并列,后者是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黑人民权运动「黑色力量」(Black Power)期间打响知名度。
「早在Barkley(于2017年)逝世以前,就已经有人提议由我们两人一起办展,」 辛普逊回忆道,「我当时的反应是:『你在开玩笑吗?我不认为自己高攀的上!』我觉得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就连到现在仍然能在年轻艺术家间产生回响。我满怀谦卑地接受赐予我的慷慨,这是多么大的荣耀,能和他的作品共享展出空间,我感到既兴奋又惶恐。」
透过作品声援非裔族群,? 劳娜·辛普逊,摄影:Tatler
不过对其他人来说,这对组合再自然不过。两人都以多媒材创作声援非裔族群和他们遭遇的一切,大声说出那些经常不被理睬、被忽略、甚至故意弃置一旁的故事。辛普逊的创作跟Hendricks一样没有明确的叙事,因此可以包容多种解读方式,随观者想要怎么破解那层层意涵。最重要的是,两人都透过艺术去质疑并谴责针对黑人的歧视与暴力,也很遗憾地强调从Hendricks投入创作后的50多年来,现况并未有太多改善,不过辛普逊依旧乐观以对,「为了保有理智,我必须相信希望,」她说道,「潮起潮落,而我愿相信当前的周期已经进入尾声。」寒冰很少能长长久久,待拨云见日之时,寒冰终成融水。
(文章来源于HauserWirth画廊)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