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家乡有稳定工作的和出门捞世界的到底谁混得好
Part 01.
2023年春节长假进入收尾阶段,虎眼回了一次家乡。
回乡,不仅仅是看家乡变化,同时也触及到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
像我们这种70后,人生的结局基本上已经固化了,像袁树雄那种绝对的大器晚成,几率毕竟是几十万分之一。因此,可以窥见一些潜在规律。
70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在青春期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时期,遇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让人生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多了一次改写命运的机会。
因为这次选择,70后(包括80初)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在家乡有稳定工作人和出门“捞世界”的人。
Part 02.在家乡有稳定工作的人,一般是读书成绩好在初中阶段考上了中师中专,跳出了“农门”。那个年代,当农民一是苦二是穷,跳“农门”就成了农家子弟最大的理想和荣耀。
还有极个别是成绩比较好,考中师中专还差一点火候,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农村高中每年能考上一两个大学生,就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当年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比现在的博士生还稀缺。
第三种是家庭人丁兴旺,父辈在体制内有一官半职,或者有亲戚的裙带关系,工作早就有眉目了,就差一张文凭,虽然学习成绩不咋的,但通过委培中专、委培大专,或者搞张电大、函大文凭什么的,照样专上了铁饭碗。
这当年是90年代初期的事了。
那一批中师中专生、大学生或委培生,进入体制内后,有极少数洞见改革开放带给每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多,仍然坚持学习,不停地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人生机会,这一批人,有的从政了,有的办企业了。
如今,从政的有的干到省部级,有的人生的际遇要曲折一些,干到县处级。我发现个别县处级的真实水平、远见和抓经济的能力并不比某些省部级差,一腔热血地为民干实事,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干企业的干成了一方响当当的品牌,既成就了自己,也为一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然,这些都是凤毛麟角了。这部分人的学习力、渴望成功的动力和干事的激情,无论哪种境况,都阻挡不了他们会造就出类拔萃的人生。
但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二三十年后,仍在原有的岗位上原地踏步。也就是说,当年分配到哪里,现在还是在哪里;有的即便是挪了一下岗位,顶多也就在副科级、股级岗位上混其一生。
这部分人还有一个最大的误区:一是崇尚关系,哪怕是开车违了章这么大的破事,都喜欢去找一下关系;二是仍然相信铁饭碗,觉得铁饭碗高于一切,在子女的就业上,要找各种关系搞个编制,实在不行也必须往国企里送。
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份靠财政发工资吃饭的工作才叫成功;既清闲,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到月有钱领才叫值得炫耀;每月能领到多少,都不重要。
这部分人不是没有危机感,而是危机感比任何人都强烈,所以才相信人生一定要稳定、要安逸,特别是老来的时候有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才能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所以自我成功感特别强烈。
Part 03.走出家乡“捞世界”的人。在学校时,他们是老师心目中的瘟猪子、调皮鬼、不思进取的人,或者是偏科生。有的止步于初中,有的止步于高中。
如果没有90 年代“春天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多半是跟在牛屁股后面“哇来,踩沟”的人生,聪明点的,顶多也就是个小商小贩或者为争个村干部当争得面红耳赤的人生。
“春天的故事”就像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着他们一路前行到南方,一部《外来妹》就是他们重新开拓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年,南方人称他们为“捞仔”或者“捞妹”,他们中间有大部分人确实捞到了世界,改写了自己非凡的命运。
南方精彩的世界,让他们随时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二三十年后,有的成了响当当的企业家富甲一方;有的在公司里吃苦耐劳并发挥聪明才智,受到公司的青睐送到高校深造,回来后还委以重任;还有的在南方改开大气拥抱一切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为南方文化战线上的旗帜性人物。
“春天的故事”是自恢复高考之后,又一次国家命运的转折,又一次寒门子弟不需要任何关系改变命运的转折。
今年初,绵阳举办的“返乡绵商看绵阳”多半是其中的代表。
当然,大浪淘沙,不是每个人到了南方,到了北上广深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至少有半数人,当年是怎样的模样,回来除了多挣了点辛苦费,一切还是照旧。
为什么呢?他们出去“捞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是挣点钱回来把房子修好点,能讨上媳妇,能买辆车子,把村里的大毛二毛面前有面子。因此,这带着这样的目标而吃苦耐劳地工作。
据我所知,二三十年来,不少人在老家的房子修了四五次,不管这房子有没有人住,反正五六年后,自家的房子跟不上左邻右舍了,就觉得没面子了,毁了又来。
这部分人,不仅是在房子上攀比,回家的车子上也如此,实在不行租一辆好车都要在村子里炫一下;打麻将呢,张三打“一二三”,李四就要打“二四六”。有的人打麻将把回去的路费输光了都毫不在乎。真可谓:头可断,血可流,面子决不能丢!
这部分人,虽然人在南方,但思维仍停留在老家的农耕时代。
详见去年春节相关推文:春节回乡见闻:千年巨变 新的“贫穷”
Part 04.当年在家乡稳定工作的和出门“捞世界”的,到底谁混得好?
走出去,走到沿海城市去,走到大城市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接触的新事物、新理念要多得多,成功的机率也大得多,而且竞争更公平。
但也要自己愿意改变,自己有行动有目标去改变才行。
在家乡的乡镇、县城、地市,受到的环境局限、体制局限、人情世故的局限都会制约自己的成功。但这些局限,只要你愿意去打破,有行动有目标去打破,无论有多少局限和桎梏,都不无法阻挡自己努力的步伐,照样可以书写大写的人生。
所以,在哪儿干并不重要,你想干成什么样才最重要。
无论在家乡还是在远方,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成功的人生道路。有的人适合在家乡,有的人适合在远方,只要努力去搏一搏,都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来源,作者微信公众号《虎眼视界》)
— · END · —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