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浪潮 乔,十部最佳德国电影
“乌合之众”这个词,大多数人都知道它的意思,我们常用它来形容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人。
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乌合之众》中,特别详细的阐述了“乌合之众”们的特征和形成缘由,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乌合之众”吗?有,太多了,改编自真实案例的《浪潮》,就把一件相当震惊的事搬上了大银幕,看完后让我们深感震撼。
电影中,一位历史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课时,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于是决定做一个小实验。
一开始在这个学校里,学生们都是很有个性的,穿着奇装异服,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但是老师让他们开始穿统一的服饰,并且有统一的口号,还有严格的组织规定。
这个班的学生们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狂热状态中,他们对自己的组织极端信仰拥护,并且为了证明组织的价值,制造了很多恐怖的社会动乱事件。当这个老师宣布实验结束,想要终结这一切时,已经来不及了。
你可能会觉得电影里面的这个故事太夸张了,一个人在短短的七天内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
虽然,电影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里面要表达的内涵确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班的人,最后为什么会陷入那种狂热状态中呢?这个实验看起来很夸张,但是也很真实。
我们说过,一开始他们都是很有个性的人。不能说这群学生们的思想都很成熟吧,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选择。而强制他们统一以后,潜台词其实就是要他们放弃选择。
那么不愿意接受这些要求的人们呢?对于这些人,也有对付的方法。“合群”就是施加给他们最大的压力。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受到这种压力。上学时,一个人每天读书泡图书馆,其他人说别学了不如在宿舍玩游戏吧。要是你不接受这样的“好意”,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人,虽然自己获得了学业上的进步,但是同时也被这群人所排斥。如果你接受了他们的邀请,结果也很明显,一个宿舍没日没夜的玩耍,最后挂科,难以毕业。
第二,这种情况为什么会越演越烈,中途没有停止呢?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感受到了成就感。尤其是电影中这些学生,处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其实还不算太成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价值观,但是并不能很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然而,他们又拥有一腔热血,这种热血既可以成为上进的力量,也能够导致破坏。
电影里面有个角色很有意思。他生活在一个高压的家庭中,平时也被同学们所排斥,整个人是那种特别懦弱又胆小的。
当这项实验开始时,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非常拥护这种运动,并且充当急先锋。甚至最后老师宣布实验结束后,他都要跑到老师家里威胁老师继续。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实验一结束,他的存在价值就没有了。最后这个狂热的人以自杀结束了这种疯狂的运动。
这个角色反应的问题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自信强大,能引领你走向正确的方向。而偏离正确的航向,在错误的事件里寻找自己的价值,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第三,这群活泼乐观的孩子为什么最后变得迷茫无助?在电影最后,这群学生们在聚餐时聊起来,感觉到了自己的迷茫无措。
作为观众,似乎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迷茫感。当我们投入有明确目的的,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事件中时,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开心的,因为我们为着同一项事业的胜利,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看到成果。
而电影中的这种运动,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一开始大家感受到了新鲜感,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其他人的羡慕。然而,到最后,他们心里明白,自己其实一无所得,反而还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独立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得茫然,麻木时,他或许会感受到一时的安定,但是时间久了,巨大的空洞感会吞噬这个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
我们作为人,拥有的最不起眼也是最宝贵的能力便是思考力,若是我们把这一部分能力都丧失了,那么就难怪会被别人收割智商税了。
文|中成哥说影视
本文由中成哥说影视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欣赏经典影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